数学集体备课的意义和内涵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0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集体备课是培养教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佳方式之一。数学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反映出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个性风格。
   学校一般按年级设置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按学期初的备课计划安排,指定一位任课教师拿出某教材的基本预案,再由全年级任课教师讨论,最后形成某教材的基本教案。这个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一种“保底”措施,所有任课教师在这个教案的基础上,可以自主创新。
   集体备课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比如,集体备课成了“网络资料的拼盘”,或成了个别教师的“独裁意见”,从而失去集体备课的作用。这些都是因为对集体备课认识不够造成的。
  
   一、数学集体备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数学的解题办法是多维的,再聪明的教师,思维也有局限性,集体备课是集纳众人的智慧。集体备课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科学研究活动,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教学中最现实和最直接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分析,教师能准确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及其教育价值,从而具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个体中汇集了群体的合力,就会使教师原有的长处更加完善,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即通过“洗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知、行为得以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化,从而促进教学技艺的不断提高。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我们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通常存在着隔离,某种程度就像两种不同质的文化而难以沟通。一方面,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沉醉于教育的“思辨”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更多的普通教师满足于经验劳动不求超越。集体备课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其基本方法在于“行动研究”,它能够使广大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从这一意义上看,集体备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课题经过讨论往往会得到理性的升华,获得的理论又将被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科研一起向前发展,所以这是一条在实践中创造教育科研的道路。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法指导水平。交给学生学习的本领比交给学生死的知识要重要得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点放在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上。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通才,就必须有能力吸取大量的、不同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绝大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吸取。那么从何处吸取?怎样吸取?这是对学进生和教师的共同考验。所以学法指导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对于这一点,教师间的认识和水平都是很不平衡的,他们只有通过广泛的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学习,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逐步提高学法指导的水平,成为学法指导的专家。
  
   二、数学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备什么?从时间上看,要备课前、课中、课后;从内容上看,要备目标、重难点、预习材料、例题习题、课后作业等。
   课前——涉及准备工作、预习方案等。
   课中——涉及情境设置、教学环节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活动的方式等。
   课后——涉及作业的确定、课外活动的安排、教学效果的反馈等。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知识的简单“灌输”,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承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而且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重任。集体备课不但要备知识目标,而且要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与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一致。
   如何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是集体备课的重点,更是难点,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永久而且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要改善传统的作业方式,适当增加一些课题性作业、开放性作业、阶段性作业、长期性作业等。提供探究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数学集体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1.集体备课的方法。集体备课适宜采用行动研究法。集体备课是不断发展着的,体现着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矛盾运动,是一个需要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反复去做的永恒课题。所以“在行动中研究”应当是集体备课的主导性方法。学校、特别是学科组应当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营造教学与科研整体交融的大环境,逐步使集体备课活动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正常需求。同一课题的多层次行动研究(三阶情形)的基本流程如下图。
  
   2.集体备课的形式。
   (1)报告演示式:适合理论学习,多媒体课例、案例展示等。
   (2)集中研讨式:选择专题,按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讨论。
   (3)分散交流式:集体研讨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分散交流,当然无论是集体研讨,还是分散交流,都应当建立在教师深入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分散交流无须固定形式。
   (4)先听后评式:现场听课,之后及时组织评议。
   (5)先说后听式:先让授课人说课,提供修改建议后上课,再听课并组织评议。
   (6)主次结合式:一人主备,多人辅助。
   (7)案例分析式:按不同课型(如概念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内容(如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系统地进行案例分析,并注意不断积累总结。
其他文献
班主任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作为班主任,应强化自身素质,树立表率形象,用行动和爱心去培育班集体。     一、树立自身形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班主任总是处在学生最广泛、最严格的监督之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认真地加以评价,如同学生的一面镜子,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要精神焕发,以和谐自然的美给
期刊
完形填空是一种立意新、要求高的语言综合测试题,这种题型既考查学生的语法、词法、句法、习惯用法等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它从语篇角度综合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的掌握程度、对英语习惯用语的熟悉程度以及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能力,做起来很棘手,但又是对学生能力区分度很大的一个题型。如何快速准确地做好完形填空题是每个学生都很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想根据完形填空体裁的特
期刊
一、以学生的学习作为立足点,发挥教对学服务的功能     就方法本义来说,应理解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只重视教法与教材的逻辑联系,不重视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协调,这实际是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上的反映。实际情况是,任何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都是在人的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在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
期刊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试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许多相声、小品都运用幽默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收到成功的效果。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记忆力;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不但如此,它还能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期刊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提起作文就怕,怕什么呢?怕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这的确也是一个制约着小学生作文成绩提高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在作文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了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情境,让学生根据作文要求来寻找作文材料,这样,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对路,学生也就喜欢作文了。   熟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于所要描写的东西如果没有兴趣,或者根本不了解,甚至是陌生的,他
期刊
[摘 要] 孩子是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段,经常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面对孩子的过失,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越来越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思考。本文针对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该做些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给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 ] 过失 责任 体验 教训      孩子常常是大人们口中的淘气鬼、小坏蛋、坏小子,这些称呼不乏对孩子的喜爱,可也包含了他们对孩子常犯下令人头痛的过
期刊
学生是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精神,拓展思维,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乐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有了兴趣,才能使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单一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教师既要按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科学的“课堂提问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多媒体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信息素养。那么如何让学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