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君与操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ei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6月1日,谢稚柳先生在上海广慈医院安然辞世。中华文脉的当代坐标上,飘散了一缕清雅的芬芳。一枝窥探幽玄的画笔,不再挥洒绚美浓丽的篇幅;一颗烂熳天真的诗心,不再吟哦长歌短赋;一双洞若燃犀的精鉴巨眼,从这时起,永远不再睁开。不知还有几多旧闯、几多卓见,来不及讲述,消受了半生烟云供养、经历了无数的跌宕起伏,88岁的年纪,老先生自己应该没什么遗憾了,却给世人留下无尽唏嘘,本已纷杂烦扰的收藏界,不知又要增添几多悬案?据说,那一日,上海初夏的天空满是阴霾。
  整整十年以后,同样一个初夏,香港佳士得拍卖一批关德懋先生的旧藏书画,其中有三件谢先生早年的妙迹。曾经担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的关先生与谢老是几十年的故交,其中一幅绢本的《槲树啼猿》令我长久地驻足。在谢先生1947年出版的第一本画集中我就见过它,从黑白印刷的图版中只能依稀窥探出元人遗韵,真迹一旦赫然在目,难免有一种望外的愉悦。画面从左上角纵横伸开两枝树干,皴染分明是宋徽宗的家数,几组阔叶掩映其间,设色古雅,丝丝不苟的神貌,散发出宋人院体绘画特有的拙朴。一只黑猿舒展双臂攀缘树上,是易元吉画中的精灵。深厚繁复的点染,凝练沉稳的勾勒,似乎比张大千的纤巧更贴近古人的灵魂。画中题双款,书法已经逐渐脱开陈老莲的瘦硬古拙,变得丰腴端庄起来。戊子年的题款说的是关先生北游回归之后,特地将此幅赠送的原委,另一种说法是关家弄璋之喜的贺礼。自己得意的力作,随赠朋好,活的如此洒脱,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可言?旧画册图版中没有的,除了戊子年的题款,还有张大干1964年的题诗。一首七言绝句写得虎虎有生气。有人一直说张大千自身并不擅诗文,我不敢苟同,且看这首题诗:“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张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中,能与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是这位“柳弟”。三分割据又何人?放眼望去,没有了人选。在倾盖相交之中,在生死契阔之后,昔年莫高窟前的万里流沙,青城山中的满目青葱,映照着他们敲诗联句、论画谈书的身影。大千豪迈,稚柳温婉,这样一对异姓兄弟,平分了画坛的天下!
  听多丁壮暮堂的旧事,也饱看了谢先生的画作,从潇洒谨严的宋元规范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调,徜徉于烟云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恋着雾合烟围的荷塘月影,红叶经霜、荚蓉沐雨,幽兰吐芬、梅竹斗寒,典雅温文的笔凋像宋人的小词一样隽永脱俗,看久了,觉得满身的尘嚣都为之涤荡扫除。“君子竹,丈人石,题罢还君意不得。此卷长留天地间,从教举世重颜色。”沈尹默的题诗与他的字一样顶真,时时刻刻不忘晋唐的风规。他真的是画中解人,似乎早就看到了意气风发的小谢日后叱咤风云的身影。的确,这位江南烟雨孕育的才人,在干载传承的笔墨中,觅得了典雅蕴藉的精魂。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他早年的画作,始终散发着一种幽思的情味。对于徐熙落墨法的迷恋,使得他的画风一·变再变,最终破茧而出,一飞冲天。老作江南落墨人,步入晚境的谢先生,水墨越发波澜荡漾,色彩越发缤纷浓丽,苦篁斋中清新明媚的小桥流水,变成了壮暮堂里爽迈雄健的大江东去。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老人回顾平生画腊的总结,也是他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的真知卓见,为后世学人开启了门径。
  一生耽恋风兼雨,浮世牵留北是南。整部《壮暮堂诗钞》我细细的读过数遍,那种幽淡清妙的境界恐怕足我辈无缘企及的了,能消受几分姑且消受几分吧。人生何止百篇诗,波澜壮阔的生平,在七言五言之中静静地流淌而出。但是,始终有一个疑问在左右我,为什么老先生没有将早年丰厚的词稿收入其中?或许是年华渐老,觉得吟风弄月过于纤佻?或许是浩劫过后,发觉拍按香檀不足以比兴人世的波澜诡谲?不得而知。从读到的几首当中,恍然看到一位秀雅的翩翩公子,低声吟哦出的长调小令,都带着一股婉转缠绵的情愫。老人家似乎很怀念在敦煌的岁月,那个时期的诗句,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留下了斑斓的故事,留下了生死的交情,留下了艺术史上一段划时代的壮举。张大千最终去国远游,从此海天阻隔,音讯渺茫。他们都没有想到,分别后的岁月,张大千半生漂泊、周游宇内,而谢稚柳却在海上的一隅,忍受了十年的凄风玲雨。苍白了双鬓,蹒跚了步履,分别30年,云外青鸟终于辗转传来了大干久违的通问:“闻弟中风,至为不安,爱亦衰病步履维艰,所幸尚可操笔,不至饥饿。老年弟兄一别遂逾三十载,何时始得风雨联床耶,望万万自重…-”满纸离愁墨未干,30年后的一声珍重,赢得的定是满目清泪,几多慨叹!随信寄上了一幅画作,飘荡摇摆的柳条中,一只山雀踞石独立,多亏左下角几条嬉戏于落花之间的游鱼,才为这孤寒冷峭的意境,增添了丝丝暧意。步入耄耋之年的张大千,笔墨的确已显荒率,落款写明是让老弟看看自己须发皤然的龙钟老态。丹青不知老将至,一切都那样率真、那样坦荡,依然带着当年的冲天豪气!
  自小饱受硕儒熏陶的谢先生,怀念故人的方式一样含蓄得儒雅,他静静地在旧箧中找出张大干去国之前未及完成的一幅荷花,用自己精研多载的落墨法将其补成,绽放的花头用朱红填满,曳曳生姿,美得让人心旌摇晃。两边题满长跋,字字句句全是日后与大千重聚时展画同观、开怀解颐的期待。落款写着:壬戌十月,壮暮翁稚柳时年七十三,大千八十四矣。他们没有等到这次重聚,仅仅半年后,张大干在台北外双溪撒手人寰。谢先生用“悲痛无极”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他写了一首悼诗、一篇悼文,巴山池上雨,相见已无期,寄托了无尽的哀思。张大干最终没来得及看到柳弗周游全国、历时八载对馆藏书画的鉴定壮举,也没来得及看到柳弟的画作风行宇内,名噪当世。但是他似乎在把刻有“艺坛主盟”的牛耳毫斗笔送给谢先生时,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
  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谢先生做了太多的事,取得了太多的荣誉,多到需要列一个长长的清单,令同道艳羡,令世人瞩目。他终于完成了一个学者、诗人、书画家、鉴定大家的使命,潇洒的绝尘而去。我时常慨叹我们这辈人的福缘浅薄,谢先生这样的前辈,几乎都错过了!只能在留下的遗泽当中去寻觅一点点远去的踪迹。每次去上海,都会在壮暮堂中盘桓半日,抚摸着那些遗墨,一遍一遍总嫌不够,总觉得这样可以吸纳到一点点老先生的灵气。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年轮轻松地转过一个世纪,中华文化发展的篇幅上,浓重的书写着谢稚柳的名字,不管有没有特殊的纪念仪式,有些人是可以长久地活在别人心上的。
  2008年的一次小聚,特地向谢定琦兄求了一张壮暮翁晚年的照片,是新加坡摄影家蔡斯民先生刹那间捕捉到的镜头,照片挂在我的书房,老先生满头银发,笑得真是爽朗!
其他文献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于日本的佛教主要属于经过中国长期吸收和消化后的佛教,因此,无论是佛经的翻译、解释,寺塔的建筑、雕绘,或是佛教的礼仪、戒律,以及佛教哲理的阐述、引申等等,都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对外交流极其频繁,既有玄奘法师跋山涉水、历经艰险,向西前往印度求取真经;也有鉴真大师百折不回,向东远渡日
期刊
试想,当你去一个朋友家,突然发现厅堂挂幅毕加索夸张扭曲的抽象派画作而非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不可思议,是吗?  如今,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为现实。  10月21至25日,20幅出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驰骋欧洲艺坛巨匠之手的名作现身北京柏悦酒店。这批佳构是苏富比为中国收藏家筹备已久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  近年,随着购买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满足于只关注中
期刊
郭秀仪这个名字,只要是喜欢中国书画艺术的人都知道。她是齐白石晚年最得意的女弟子,她的画,继承了齐派真传,甚至惟妙惟肖到了连老师齐白石部难以甄别的程度;同时,她也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她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日,精品迭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有着她名字上款的齐白石作品,一幅动辄数百、上千万元,令人叹为观止。换句话说,郭秀仪之所以在今天仍能为大众耳熟能详,是市场经济的使然,金钱使然。  这真是
期刊
义房清玩领域一直是西泠的特色,坚持了一贯的质量,名家济济,佳作纷呈。无论是印章、砚台、杂件,都力求每件拍品有可赏、可玩之处,希望通过这些雅玩的收藏为生活带来诸多知识和情趣的享受。    历代名砚专场    本届历代名砚专场,集明、清、民国佳砚80余方,以材质论,端、歙、砖、瓷、朱砂等均备。端砚之青花、鱼脑、蕉叶白、火捺、金银线;歙砚之罗纹、眉子、水舷金纹、金星,加之佳铭巧雕,使拍品丰富多彩,美不胜
期刊
翰海2010秋拍将隆重推出“华郦馆珍藏一重要犀角雕刻”专场。拍品来自海外著名藏家历年存藏集珍,专场品质与规格堪称近年少见。30件明清时期犀角雕品质上乘,充分体现了犀角精良材质之珍稀与玲珑工艺再造之华美。尤为难得的是,本场犀角雕来源清晰,递藏明确,诸多佳作为海外知名藏家旧藏。稀珍佳作历经名家收藏,更显其品级不凡。  犀角艺术融历史文化、工艺智巧与珍稀材质于一体,在倾心尽意地雕琢与再现中,成为内蕴深厚
期刊
编者按;  10月30日,作为北京拍卖季系列活动之一,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五讲邀请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先生主讲,主题为价值时代的。艺术品投资。刘尚勇先生从1983年起就已经进入文物收藏市场的工作中,常年从事文物艺术品经营、出版及鉴定工作,有长达二十年的半富经历及经验,尤擅长近现代书画的鉴定。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投资的时代。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不得不进行投资了。这主要是城市
期刊
近一两年,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接连飙升飘红:2009年明代画家仇英的《文姬归汉长卷》拍得1.012亿元;清代画家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拍出1.34亿元的天价。  2010年5月17日,近代著名画家张太千晚年的巨幅绢画《爱痕湖》在中国嘉德拍出1.008亿元的天价,不仅成为画家个人作品成交的最新纪录,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品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10年6月3日,北京保利五周年的夜场拍卖会上,宋人黄庭坚
期刊
1、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一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现了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狞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狞
期刊
博物馆    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闭幕  11月1 2H,为期6天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闭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国际博物馆界最高规格的会议,全球有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360名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代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主题参与大会各项讨论。本届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提倡增强博物馆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与能力,倡导让博物馆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加
期刊
1999年是中国犀角雕刻艺术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英国学者Jan Chapman女士和华人收藏家霍满棠先生所撰写的两部犀角雕巨著先后问世。Chapman担任爱尔兰切斯特·比棣图书馆(The Chester Beatty Library)远东藏品主管长达25年之久,《中国犀角雕刻艺术》(《The Art of RhinocerosHorn Carving in China》)一书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