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牧业旗,拥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历史、独特的游牧文化资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蒙古族游牧文化,归纳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分析了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文化;草原;生态文明;达茂旗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概述
  长久以来,游牧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孕育和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蒙古族是一个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长期称雄于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传承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游牧文化是指游牧民在蒙古高原地区上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如何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游牧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适应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条件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1]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头市达茂旗地处大青山北麓,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曾经居住在众多的游牧民族,全旗总人口约114312人,蒙古族1969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2%,保留了较为完成的草牧场,面积大约为163.13平方公里。这里的蒙古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继承了和发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
  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保留完整、多元化的特征。这里有传承了几百年之久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景教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蒙元文化,原生态的蒙古民族风情,独特的敖包祭祀、祭火、祭驼等祭祀文化,传统的蒙古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散落到草原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蒙古族人的家乡,比如分布在阴山南北的乌兰察布岩画、游牧文化与景教文化融合时期的敖伦苏木古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寺庙普会寺和广福寺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应该把游牧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深度挖掘这种古老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发挥其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游牧文化植根于辽阔的草原之上,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蒙古族的游牧活动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四季轮牧,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草场,保护牲畜,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民族禁忌和法律制度方面注重环保,努力协调好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因素
  1、生产方式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发展畜牧业是蒙古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他们选择了四季轮牧的游牧方式,避免出现“竭泽而渔”的悲惨后果。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游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草原的繁衍生息,蒙古族人把这种朴素的生态价值观较好地保留了下来,这对草场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牲畜是蒙古族的主要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主要衣食来源,牧民对牲畜倍加珍惜和爱护,很好地维持了草原生态平衡。
  2、生活方式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游牧有关,他们所穿的民族服饰来多自于动物的皮毛,喜食肉食、奶制品,从不焚烧草木,而是就地取材,捡拾动物的粪便来生火做饭,或者燃烧取暖来度过严寒的冬天。喜欢居住在环保而又方便转场的蒙古包,出行时尽量避免践踏草场。水源在草原上十分宝贵,游牧民族素来有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在文献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比如禁止人们直接把手浸入水中,取水时必须使用器皿,禁止在水源中便溺,违者给以严厉的惩处,由此可见,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或者是民族禁忌,这对当今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
  (二)精神层面的生态因素
  1、宗教信仰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后来接受了喇嘛教的信仰,也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认为长生天是所有神灵的最高崇拜对象,实际上是对天体宇宙的自然崇拜,大自然和社会都要屈从于长生天,“草原游牧民族认为,河流、山川、树木等自然物是天神派到人间的监督人的行为的,它们与天最接近,河流蜿蜒曲折流向遥远,与状似穹庐的天汇合;高山耸入云端,是天的支撑;树木傲然屹立于草原,伟岸无比,可接近天,天一弯腰就可与树对话。这样,人就可以通过祭拜这些自然物来间接地与天沟通,把自己的愿望传达给天。而那些被列为与天沟通的自然物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2]万物都是天神赋予的神灵,人类必须敬畏客观存在的高山、草原、河流等自然物,虽然这种“万物有灵”的宗教观是在科学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是对保护自然有重要作用。
  2、文化艺术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生态因素,比如敖包祭祀,蒙古族往往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用石块垒成圆锥形的塔状物,每年定期进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草木繁盛、牛羊肥壮,他们认为敖包是神灵栖息之所,因此,对敖包周边的生长的草木倍加保护,绝对禁止破坏等行为。祭火活动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认为火能净化万物和人的灵魂,对火非常崇拜,同时也有敬畏之心。忌讳向火中吐痰,不能在火盆上烤脚,不能用铁器触碰火,更不能用火烧荒,保证了草原的生生不息。还通过祭驼、祭树、祭山等活动,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三)制度层面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有完整而又严苛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制定法律和行政制度来保护草原,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这对今天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规定“禁草生而攫地;禁遗火而燎荒”,保护草原,禁止在草地上掘地挖土,放火焚烧草原者,将面临严刑酷法。元朝时期的《元典章》中规定,草原上的牧场要划定禁猎区和狩猎期限,对禁止猎杀的动物种类有明确的说明,对私自盗采砍伐森林树木者要严惩。清朝时期的《喀尔喀法典》中规定:“强占别人新挖或修缮的水源者,罚四岁马;自己饮完牲畜不让别人饮者,罚马;故意或戏耍而污染水源者,罚牛、马二只,给证人赏牛” [3]由此可见,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蒙古民族崇尚自然,深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草场、动植物、水资源等生产、生活资料,这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   三、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蒙古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四季游牧活动,“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当今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蒙古族牧民通过沿袭祖先的环保理念,努力地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长期以来,包头市达茂旗受到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工业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也日渐淡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传统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生态因素,应该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大力的推广,重拾古人留给后人的生态观念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历史上,内蒙古草原曾经有“天苍苍,眼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景色,草原生态较为平衡,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届政府大规模的开垦蒙地,过度的开放和利用,如今的草原早已满目疮痍,成片的草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草牧场的面积逐年减少,草原“三化”现象日益突出,河流断流或者干涸,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面临迁徙或者移民的尴尬境地。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达茂旗沙化、砾石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已达6838.20km,占全旗总面积的38.53%,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43.32 %。”[4]当人类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遭受大自然的报复时,人们才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自己的家园,蒙古族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强烈地意识到草原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继承和发扬蒙古族游牧文化,把其中的生态环保理念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去,适当地让一些牧民回归到传统的游牧当中去,这将极大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三)有利于推动草原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内蒙古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血脉,也是草原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游牧文化要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起来。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游牧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辽阔的草原孕育和滋养着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极大地促进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对解决传统游牧文化面临的困境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达茂旗依托游牧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给达茂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1.5亿元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5.4亿元。
  (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新牧区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有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新牧区。时过境迁,草原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很多牧民不得不响应国家号召移民搬迁到移民新区。达茂旗境内的2万牧民大多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地区,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为了贯彻自治区 “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达茂旗从2008年1月1日起,对牧区2357万亩草场(15713平方公里)实行为期10年的全面禁牧,对6620户牧民用3年时间妥善转移安置。蒙古民族的民族认同感需要浓厚的游牧文化来维系,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游牧文化。
  参考文献:
  [1]乌云.内蒙古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2]乌达巴拉.游牧文化与内蒙古草原生态平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喀尔喀法典》(1709年一1770年),第120条.
  [4]阿荣,程学慧.内蒙古环境保护[J],1997,9 (3).
  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包头市达茂旗为例,项目计划编号:NJSC1436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江底建隧道安装大型天然气管道新工艺,与以往的各类大型管道穿、跨越工程相比,它具有工程质量优,建设投资低,管理维护方便,用途可予扩充等诸多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重庆外环天然气管线隧道改定向钻穿越长江的实践,希望对同类型定向钻穿越工程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裨益。  【關键词】天然气管道;定向钻;穿越;跨越  一、前期所定的长江穿越方案  重庆市都市区天然气外环管网及区域中心城市输气干线工程是重庆燃
期刊
【摘 要】在应对大范围、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急疏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急疏散情形下,通常采用交通规划方法来生成疏散指令以保障疏散过程平稳有序,指令内容具体包括疏散人群的出发时间、疏散路径、疏散目的地等。实施交通管理的目的,则是针对应急疏散过程采用各种交通管理措施,以提高出行者对指令的合理服从,并实现疏散效率的最优化。本文首先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疏散工作机理,从应急交通规
期刊
【摘 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硝酸锌为锌源,柠檬酸钠为表面活性剂,AgNO3为银源,制备了Ag掺杂的ZnO纳米微球。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的晶体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制备样品对甲醇、乙醇、正丁醇、丙酮的气敏性。结果显示,掺杂3%Ag的ZnO纳米微球对20ppm正丁醇的灵敏度为26.7,对200ppm乙醇的灵敏度可达50.4,且具有较快的响应和恢复时间。  
期刊
【摘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目的,而纯理论教学并不能有效的进行技能的培养,同时目前建筑工程中软件的普遍使用使技术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也应当采用工程软件辅助教学,才能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辅助;安全计算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后进行该课程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壮母语学生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典型错误入手,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以便提高壮母语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  【关键词】壮母语学生;英汉翻译;典型错误;纠正策略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其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壮母语学生在进行英汉实践时,由于壮语与英语在词义表达、句法和否定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  一、词义类
期刊
【摘 要】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提起诉讼时由其监护人代理诉讼。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法定监护人,父母死亡或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由被指定的监护人代理诉讼。若父母下落不明符合宣告死亡条件的,由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之后再为未成年人指定监护人。但是,当利害关系人范围不明时,无法逾越现行法律规定的利害关系人申请的先后顺序,或者对被申请宣告死亡人身份不明时,无法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死亡,从而无法给未成年人指定监护
期刊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学的延续。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时间、次数、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建议学校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有关法规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本文通过对廊坊师范学院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对法语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法语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越来越普遍,本文旨在从三个角度探索在民办类艺术高校里,法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用教材等方面的可行性。结合本校专业特色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课程大纲,采用模块式教学,组织有资历的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都是推动法语公共选修课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法语;公共选修课  随着中欧贸易,中
期刊
【摘 要】利用GIS,从社会、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实体空间问题是近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的主要方向之一。基于以上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观点,以《德化县三班镇总体规划》为例,分析该镇的空间结构,为该镇的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城市规划;城市结构分析  1.城镇空间布局的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到发展, 但在城镇发展布局方面, 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 城乡人口流动被限制,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实现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信息共享  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于教师、学生,甚至面向社会,提高这些文献信息的综合利用效率,将有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高校的文献信息涉及图书、档案与情报。实现并加强这三者的一体化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