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说教不靠谱 知书达理奏乐章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艰难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的确,反思本人近十六年来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状况,大体也是如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笔者反思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教材空洞无物;其二,教法单一。为改变空洞说教的现状,本人在近五年来,把课堂的主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社会的实际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组织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一、知晓主题活动内容
  (一)重视知识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具体实施,其一切行为都应该在目标调控下完成。比如本人在设计八年级《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的活动目标时,是通过校本教材,对一段生活经历的再现,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一次教研课上,本人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
  (1)先让学生进行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古诗欣赏,导入新课。
  (2)播放贺知章“担母求学”的动人画面。
  (3)讲述一段贺知章衣锦还乡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4)再展示本人拍摄的一些本班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关爱瞬间的生活画面,通过父母和子女之间一些细微的、生动的、真挚的画面来唤起学生的感情。
  (5)接着让学生说说看画面后的体会,最后要求每位学生在给父母亲的留言板上写上自己对父母最想说的话。
  上述活动明确地突出了这一堂课的内容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注重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文峰毓秀——贺知章》是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学生对本土历史名人贺知章可谓是人人知晓。笔者把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词、书法以及他爱国、爱乡、孝亲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精神,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我们学校的命名,实际是崇尚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更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三)注意知识的分层推进
  思想品德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生活的逻辑,随机呈现活动模块,以超链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学习信息。而笔者在起初设计活动时,只注意活动的设计和选择,而忽视了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差异,所以教学活动背离了“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的逻辑结构。因此在往后设计活动时,本人注意了内容的递进性和活动的层次性。
  例如:对《文峰毓秀——贺知章》的校本教材的处理上,七年级学生以“了解贺知章的生平为主”,即历史知章篇;八年级学生以“颂扬贺知章的事迹为主”,即诗书知章篇;九年级学生以“追寻贺知章的风范为主”,即仁德知章篇。这样的设计和安排完全注意到了教材的递进性和学习的层次性。
  二、撰写活动过程要求
  活动内容确定以后,本人与其他教师合作,选择最符合学生口味的活动形式和要求。大致把思想品德课堂学习活动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教材为主干内容的课内活动;其二,以教材外内容为主的课外活动。
  (一)尊重书本内容,选择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材内容为主干内容时,本人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讨论争辩型。这是思想品德课最常用的活动类型。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表意见;教育他们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尊重别人,相互支持和鼓励。教师提出的讨论题目切忌大而模糊,使学生无从下手;或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和兴趣。教学中,教师有时会根据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事例,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讨论,启发他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活动,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资料收集的目的、范围、途径,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整合,并利用资料交流和分享信息。
  2.实验升华型。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创设某种情境让其经历的活动。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领悟道理,实现由情到理的转化。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一是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二是要力求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内容健康有益;三是创设的情境要有吸引力;四是要重视情与理的结合,坚持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五是要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能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引起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思维。
  3.故事娱乐型。这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公形象感染并教育学生的活动方式。学生可以讲自己曾经听到的、看到的故事,也可以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故事的讲解不能太过严肃,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不宜过长和枝节过多,避免和语文课雷同。学生也可以用轻松幽默或调侃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让思想品德过于严正的课堂多些欢乐和笑声。
  4.操作展示型。这种活动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去做,做到做中学、做中悟、做中得。这类活动主要包括生活体验、小制作、手抄报、板报、社会实践等。活动设计需要注意:一是适合学生需要;二是明确活动要求,让学生掌握方式、方法;三是教师随时指导。对于活动取得的成果,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设成果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分享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二)书本校本结合,开展德育活动
  专门的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四种:其一,社会实践型;其二,访谈调查型;其三,结伴创造型;其四,阅读欣赏型。
  我校所在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存有明朝永乐年间任南京吏部尚书等职的魏骥墓遗址,明朝黄祝等人集资建造的“甲科济美”石牌坊和明朝嘉靖年间黄九皋所建的五孔平行石板桥,均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还有初建于宋代的先照寺、初建于明嘉靖十年的一览亭等。特别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故乡也在我们这里,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我们的德育活动提供了源远流长、享用不尽的素材。
  欣欣然,我们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学生挖掘地方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在创设的特定环境中,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情操,提高思想品德的时效性。而地方文化的资源挖掘,更是一件“利生利乡”的一举多得的好事。   我们通过对家乡文化历史的综合实践调查活动,充分地把课堂搬到了校外,回归到社会生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活动的平台构建
  2.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学校在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列课题菜单——聘课题成员——定实施方案——行探究之路——展实践成果”流程进行操作。即先由教师确定调查课题,如贺知章、一览亭、先照寺等内容,然后各小组组织一些有一定研究兴趣、特长(写作、摄影等)的组员,根据就近原则组成活动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组员开会讨论制订调查课题实施计划,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实地考察、走访、查阅文献等途径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调查结束,各小组以调查报告、小论文配以照片、资料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3.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1)资料搜集——开阔视野
  学校所在社区虽然有不少的名胜古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资料的记载并不是十分翔实。为此,我们提供多条途径让学生查找资料。一是利用网络信息,如谷歌、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包括区文化网、蜀山网等地方网站进行搜寻;二是推荐学生到图书馆、新华书店、地方志办公室等地方采集;三是发动学生通过身边的老师、同学、家人,手头的书籍、杂志等途径进行挖掘。四是通过对社区内一些有地方历史研究爱好的长者和区历史研究会的专家的走访进行资料积累。
  (2)探究体验——深层感悟
  社会生活考察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不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走进现实生活情境,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文化积累和情感体验为目标。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须让学生“全面参与”,并“深度实践”。对于家乡文化的挖掘,如果没有走出去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所以,在小队分工当中,我们发现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活动深入地开展。
  如研究贺知章的小组就设立了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两组人马。实地考察组主要由家住思家桥、“甲科济美”石牌坊、黄家大桥附近的学生组成,这样便于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组主要由认识当地熟知历史的年长老人的学生组成,这样便于联系和采访。当然,教师要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一定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3)链接学科——提升素养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封闭状态,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它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起来。例如,“思品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与社会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的有效衔接,能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塑造文化人格、涵养人文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德育在乡土文化中践行的巧妙结合。
  比如针对我们所调查的名人贺知章,他既然是唐朝大诗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他的诗歌,鉴赏他的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难得机会。如学生向大家展示《追寻知章足迹,争做后起之秀》的综合实践汇报课上,就特意设置了一个诗歌组,分别鉴赏贺知章的两首经典古诗《回乡偶书》和《咏柳》。
  三、达到教学过程目标
  教学活动的效果与设计有关,与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学识涵养直接相关。一方面教师在性别、年龄、个性心理品质、学识涵养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另一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如辩论、调查展示、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访问访谈、阅读欣赏等)又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如何在充满差别化、个性化的教学中找到一些需要普遍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一)注重参与全面性
  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全面性是学生参与活动“量”的保证,它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创设大量恰当的情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二是学生素质在活动中应得到综合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性更是学生参与活动“质”的体现,即学生能在不同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协作意识,得到和谐发展。要让学生有“质”有“量”地参与活动,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把握动态生成
  活动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新矛盾、新问题,也会出现新的教育契机。教师要有选择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收集学生活动中的情况,发现其中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对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启发引导,否则活动就会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竞争与合作》一课中,首先通过创设“竞争智慧大比拼”的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活动中,教师对竞争活动中的“参与者”“胜利者”和“失败者”进行采访,引导全体学生体验交流,让大家认识到参与竞争的意义——竞争可以使自己获得锻炼,无论胜利与否,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用采访、问题反思、经验交流等方式,及时把学生个体的、零散的经验提升为群体的、系统的经验,把感性的体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内化活动承载的意义。
  四、确立自主评价方式
  评价是保障活动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思想品德课活动化学习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过程化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实践要重过程。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内容。比如,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目的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生活阅历,感受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心情,这些才是最宝贵的,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至于最后的总结、报告等应是水到渠成的,不必拘泥于形式。我校学生在社区文化调查过程中,在走访一些当地老人时,了解到老人拮据的生活,心灵深深地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还太少,老人的心理世界很少有人能理解。从此以后学生就经常去陪老人聊家常,为老人解闷,他们也从老人那里获得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二)评价多样化
  一是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二是角度多样化。要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三是尺度多样化。不用统一尺度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质性化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要重视学生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等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四)评价连续化
  连续性评价是指在课程计划内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 非正式的而不是结束时一次性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终结性的, 意味着一项学习内容的终结,其结果是不可变更的,但连续性评价则是可发展的,其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鼓励学生反思其学习过程, 扬长避短, 以获取更大的进步。它更注重教育过程,它把学生置于一项任务或课题中,进而去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了解学生的品德与人文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
  山泉在流动中清澈,山花在绽放中灿烂,学生的心智在动态开放的活动中得到滋养。让我们的活动设计目标导向更明确些,活动素材再实用些,活动形式再多样些,活动组织再精细些,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哈欠连天,睡倒一片”,严重影响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学生的直接需要,以形成强烈的内在动机。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立足地域特色,创设现实情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立足地域特色激趣导入,吸引
本文以构建思想品德“生态课堂”为主旨,探寻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对教育的本义和思想品德教学追求的理解——实现学生“品德的生长”。并通过对课堂中非生态现象的调查研究,结合教学实际,就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课堂”理论与教育的本质新探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
我是南宁市一所职高学校的班主任。最近,班里有两名学生不请假就外出,四天未归,最初,我是着急、发慌,学生回来后,我是生气、不理解。但后来,经过换位思考,我转变了思维方式,把这件坏事变成了一件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就业认识,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好事。    一、家长报警    2009年11月4日晚,我在查晚自习课时,发现有两名学生不在教室。询问了他们的同桌、同宿舍的,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去向。晚上10点钟,
“杜郎口”旋风去年刮到了我们这个位于祖国南疆,毗邻祖国南大门的偏僻小县。这个学期笔者有幸成为本校第二批前往“杜郎口”学习取经的教师,笔者和许多人一样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而去,在火车上颠簸了一天两夜,终于达到了向往已久的“圣地”。当晚在入住的酒店里,我们就从当地的导游口中探知:目前,除了西藏、香港、台湾未见有教师前来参观外,全国各省市均已有教师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听他这么一说,一种新奇神秘感更加强烈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呢?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最终造成了农民工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
虽然初中生尚缺乏社会经验,但其对身边的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也开始初步对政治和经济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因为,相对于枯燥的知识,新闻、故事、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通过时事,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锻炼实践能力。  一、将时事政治引入初中政治教学十分必要  许多学生常常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如果将时事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不仅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比较生动活泼,同时也能帮助学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历史新课改的尝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此,历史教师要转变既有的观念,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探究情境,开拓探究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践探究式学习,并不断将之深入,才能给予学生智慧和启迪,实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强调改进学生的学习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还能够培养他们博古通今、鉴往知来的能力,对于其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多年,现就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性及策略谈谈看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必然  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很多学生都将其视作单纯的复述性和记忆性学科,缺乏思维训练,深感学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传统闭塞的历
课改已有十多年,但是历史在学生心目中依然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依然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采用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当历史教师让学生在历史课上画书、默写的时候,也拉远了学生与历史学科的距离,历史课成了遥远的冷漠的呆板的老古董。而历史学科本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历史课也应该是亲切的。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具体的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