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旁红砖灰瓦,一旁绿树繁花。行走在西安的古城之中,感受着千年古城文化与绿色的自然融合。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行动,激发草木活力,迈出绿色步伐,让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上的魅力都市西安拥有了“西安蓝”、“渭河清”、“秦岭绿”等一道道标签,让这座历史文明之城呈现出新的魅力和精彩。
八水润西安 山绿水清天更蓝
灞河和渭河的交汇口,坐落着水韵灵秀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走进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温和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
浐灞生态管理局副局长樊明介绍,过去的浐灞一度因水域污染、垃圾围堤而成为“生态重灾区”。浐灞生态区的设立后,西安开始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生态建设。“如今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已变为‘生态补偿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水资源环境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还一江清水给渭河,送一缕清风给西安,带一片生灵给自然。’为灞河、渭河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内有寒梅曲水、灞野堤洼、荷塘蛙鸣等6大湿地景观,区域内有锦鲤、孔雀、鸿雁、斑头雁等动物50科150种。随着季节更迭,白琵鹭、大天鹅等鸟类相继栖住,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不禁让人感慨,西北地区竟能有这样一片“城市绿洲”。
近年来,西安结合渭河、灞河、浐河、沣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沿河营造防护林带,打造了渭河、沣河、浐灞三条蓝色生态人文景观轴,构建横贯东西的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风光带,完成水岸绿化508.4公里,水岸绿化率达到了83.2%,形成以长安八水为主骨架的水岸绿化网络。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点项目,开园三年多,已成为西安“水城”景象的代表和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门地点。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八月的骊山,山上松柏常青,壮丽隽秀,好似一匹青苍的骊驹。但2007年,骊山北麓森林覆盖率却仅为37.2%。“这里以前是杂草,山坡上的绿化不是很好,骊山丘陵一度曾是西安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骊山风景林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关志武对记者说。
2007年,临潼区委书记庞阿平到任,看到骊山“林不蔽体”,与围墙里绿树成荫的华清宫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看到这些我感到很疑惑,华清宫林木茂盛,难道骊山就不能植树造林吗?”于是庞阿平打电话向各方询问,结果无论是农林局的负责人还是专家们,都表示骊山山上土层太薄,又没水,树可能种不活。
“他们都和我说树很难种活,但我不信。”庞阿平说,通过实地调查,庞阿平发现山上土层有20公分厚,只要精心养护,树木还是可能成活的。“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底,于是就选了两个山头先试一下,效果好的话再来大干一场。”没想到,庞阿平采用将水引到山上种树的办法居然成功了,实验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2008年,“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正式启动,骊山在临潼内的26个山头开始了全面绿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骊山上已栽种侧柏、油松等树1000多万株。”庞阿平说。经过治理,如今的骊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物3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2%,成为了古城西安的天然绿色屏障。
“长相思,在长安。”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骊山便化为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的天然背景。山上点缀的无数盏灯,成了璀璨的星空,再现出千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动人爱情故事。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长恨歌》一票难求,离不开骊山的绿化。
而骊山的绿化,仅仅是西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缩影。自创森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市新建(续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航天城中湖公园、高新洨河公园等26座公园,新建小广场261处,完成道路绿化639条,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4.1%,城区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实施立体绿化475处,空中花园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成为补充城市绿量的一道亮丽风景。以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为主体的“三网绿化”作为纽带,打造出了覆盖全市的绿色廊道体系。
目前西安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超出国家标准18.03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超出国家标准2.5个百分点;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4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1.54个百分点;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48.71%,超出国家标准23.71个百分点。
西安市副市长卢凯表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西安这张“金色名片”的重要举措。
生态产业齐发展 绿色财富促增收
“绿可生金,绿可富民”,如今在西安的郊县,许多林农已经意识到,“绿色”不仅仅是生态概念,还意味着财富。
周至的猕猴桃甘甜如怡,临潼的石榴汁多味甜,白鹿原的樱桃饱满剔透……西安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西安初步形成了周至有机猕猴桃示范区、临潼优质石榴产业区、灞桥区白鹿原樱桃产业区等七大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区,周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而临潼石榴更是成为临潼乃至西安对外的一张名片。
西安市农林委副主任、市创森办主任任新昌介绍,目前全市共有经济林面积55262公顷,总产值26.58亿元,林下立体经济年产值2.23亿元,特种动物养殖年产值2700万元,苗木花卉年产值13.7亿元。
富农之本有了,为了解决销售问题和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西安市逐步将经济林果产业由单纯的种植向休闲体验、科普教育、采摘、旅游观光等综合产业格局发展,研发出红石榴酒、石榴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建成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石榴观光园等各类果业观光园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林特色产业。任新昌介绍,近五年西安市的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约173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22.9亿元。
临潼国家度假区就是众多生态旅游区的一员,2010年,临潼依托区域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等资源成立了临潼国家度假区。度假区的建设,不仅发展了当地经济,更富了一方百姓。有关负责人介绍,临潼国家度假区内有景区、温泉酒店等旅游项目,为从前靠天吃饭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新居民”专业技能不足问题,临潼国家度假区以“民胞物与、授人以渔”的理念,专门成立了就业培训中心,以绿色生态产业、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载体,通过“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免费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免费推荐就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洁、保安、园艺、服务员、电工等技能培训工作。
六年来,临潼国家度假区形成了“业有所就、技有所授、医有所保、老有所养、居为所有、富为所创”的绿色城乡统筹完整发展体系,累计建设骊山新家园、芷阳新苑、秀岭新居三大新居民社区共计60多万平方米,分批回迁新居民1933户,分配房屋3789套。并集中为“农转居”的新居民全额缴纳医保、农保等社会保险,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幼儿园、中小学、超市、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全方位满足新居民入驻安置区的生活需求。
临潼国家度假区通过转变新居民思路,缩短城乡差距,为西安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城乡统筹”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人人能就业、全员有培训、户户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各方行动 绿满西安
“栽树就是栽生态、栽财富、栽民生、栽发展,植树造林投入再多也不为过!”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说。
西安市创建森林城市以来,已累计投入195.21亿元。任新昌介绍,西安对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舍得投入,市、区(县)财政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除政府财政投入外,西安市还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海外侨胞及个人通过认建、认养、捐建等方式,捐资绿化建设;重点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森林城市创建机制,积极探索PPP、BT、BOT等方式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生态文化创意园等,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森林城市建设。
绿色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色调。现如今,无论是走在城区街头还是乡间小道,满眼的绿意定能让你心旷神怡。
西安市通过植树增绿让抬头有绿色,出门有繁花的生活愿景成为了现实。据最新统计,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2%,超出国家标准12个百分点。除义务植树活动外,西安市还积极开展各项生态文化活动。四年来,全市共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33次,各区县、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举办生态科普活动126次,共计12万余人次参与,全市“创森”氛围浓厚。
市创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2015年12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公众对西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率为95.9%,满意度为91.3%,知晓率为91.5%,全民参与创森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创森”四年来,西安城市道路的树多了、城区公园增加了、河道景观提升了、人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西安街道两旁、城区内外等地分布逐渐增多的绿地,不仅给古城营造了更多的绿色空间,也扩宽了市民的休闲活动范围。每天清晨傍晚,抑或是周末节假日,各具特色的公园总能吸引不少市民外出休闲健身,也成为了古城人民心中的一处处盛景。
“以前只有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公园里才能见到的景象,现在出门就能看到绿地,这不仅是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更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创森工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家住南稍门附近的市民王卫东感叹道。
打开西安人的朋友圈,湛蓝的天空、如棉的云朵、水天一色的护城河……触手可及的风景让这座城市的居民幸福感倍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最有效的手段,卢凯对“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访团记者表示。
如果说历史文化造就了西安的不凡气度,那么绿色文明则让西安的底蕴更加厚重。在“创森”植绿播绿的推动下,西安美景如画、绿意渐浓。
八水润西安 山绿水清天更蓝
灞河和渭河的交汇口,坐落着水韵灵秀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走进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温和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
浐灞生态管理局副局长樊明介绍,过去的浐灞一度因水域污染、垃圾围堤而成为“生态重灾区”。浐灞生态区的设立后,西安开始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生态建设。“如今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已变为‘生态补偿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水资源环境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还一江清水给渭河,送一缕清风给西安,带一片生灵给自然。’为灞河、渭河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内有寒梅曲水、灞野堤洼、荷塘蛙鸣等6大湿地景观,区域内有锦鲤、孔雀、鸿雁、斑头雁等动物50科150种。随着季节更迭,白琵鹭、大天鹅等鸟类相继栖住,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不禁让人感慨,西北地区竟能有这样一片“城市绿洲”。
近年来,西安结合渭河、灞河、浐河、沣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沿河营造防护林带,打造了渭河、沣河、浐灞三条蓝色生态人文景观轴,构建横贯东西的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风光带,完成水岸绿化508.4公里,水岸绿化率达到了83.2%,形成以长安八水为主骨架的水岸绿化网络。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点项目,开园三年多,已成为西安“水城”景象的代表和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门地点。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八月的骊山,山上松柏常青,壮丽隽秀,好似一匹青苍的骊驹。但2007年,骊山北麓森林覆盖率却仅为37.2%。“这里以前是杂草,山坡上的绿化不是很好,骊山丘陵一度曾是西安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骊山风景林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关志武对记者说。
2007年,临潼区委书记庞阿平到任,看到骊山“林不蔽体”,与围墙里绿树成荫的华清宫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看到这些我感到很疑惑,华清宫林木茂盛,难道骊山就不能植树造林吗?”于是庞阿平打电话向各方询问,结果无论是农林局的负责人还是专家们,都表示骊山山上土层太薄,又没水,树可能种不活。
“他们都和我说树很难种活,但我不信。”庞阿平说,通过实地调查,庞阿平发现山上土层有20公分厚,只要精心养护,树木还是可能成活的。“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底,于是就选了两个山头先试一下,效果好的话再来大干一场。”没想到,庞阿平采用将水引到山上种树的办法居然成功了,实验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2008年,“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正式启动,骊山在临潼内的26个山头开始了全面绿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骊山上已栽种侧柏、油松等树1000多万株。”庞阿平说。经过治理,如今的骊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物3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2%,成为了古城西安的天然绿色屏障。
“长相思,在长安。”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骊山便化为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的天然背景。山上点缀的无数盏灯,成了璀璨的星空,再现出千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动人爱情故事。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长恨歌》一票难求,离不开骊山的绿化。
而骊山的绿化,仅仅是西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缩影。自创森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市新建(续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航天城中湖公园、高新洨河公园等26座公园,新建小广场261处,完成道路绿化639条,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4.1%,城区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实施立体绿化475处,空中花园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成为补充城市绿量的一道亮丽风景。以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为主体的“三网绿化”作为纽带,打造出了覆盖全市的绿色廊道体系。
目前西安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超出国家标准18.03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超出国家标准2.5个百分点;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4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1.54个百分点;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48.71%,超出国家标准23.71个百分点。
西安市副市长卢凯表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西安这张“金色名片”的重要举措。
生态产业齐发展 绿色财富促增收
“绿可生金,绿可富民”,如今在西安的郊县,许多林农已经意识到,“绿色”不仅仅是生态概念,还意味着财富。
周至的猕猴桃甘甜如怡,临潼的石榴汁多味甜,白鹿原的樱桃饱满剔透……西安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西安初步形成了周至有机猕猴桃示范区、临潼优质石榴产业区、灞桥区白鹿原樱桃产业区等七大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区,周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而临潼石榴更是成为临潼乃至西安对外的一张名片。
西安市农林委副主任、市创森办主任任新昌介绍,目前全市共有经济林面积55262公顷,总产值26.58亿元,林下立体经济年产值2.23亿元,特种动物养殖年产值2700万元,苗木花卉年产值13.7亿元。
富农之本有了,为了解决销售问题和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西安市逐步将经济林果产业由单纯的种植向休闲体验、科普教育、采摘、旅游观光等综合产业格局发展,研发出红石榴酒、石榴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建成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石榴观光园等各类果业观光园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林特色产业。任新昌介绍,近五年西安市的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约173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22.9亿元。
临潼国家度假区就是众多生态旅游区的一员,2010年,临潼依托区域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等资源成立了临潼国家度假区。度假区的建设,不仅发展了当地经济,更富了一方百姓。有关负责人介绍,临潼国家度假区内有景区、温泉酒店等旅游项目,为从前靠天吃饭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新居民”专业技能不足问题,临潼国家度假区以“民胞物与、授人以渔”的理念,专门成立了就业培训中心,以绿色生态产业、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载体,通过“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免费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免费推荐就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洁、保安、园艺、服务员、电工等技能培训工作。
六年来,临潼国家度假区形成了“业有所就、技有所授、医有所保、老有所养、居为所有、富为所创”的绿色城乡统筹完整发展体系,累计建设骊山新家园、芷阳新苑、秀岭新居三大新居民社区共计60多万平方米,分批回迁新居民1933户,分配房屋3789套。并集中为“农转居”的新居民全额缴纳医保、农保等社会保险,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幼儿园、中小学、超市、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全方位满足新居民入驻安置区的生活需求。
临潼国家度假区通过转变新居民思路,缩短城乡差距,为西安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城乡统筹”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人人能就业、全员有培训、户户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各方行动 绿满西安
“栽树就是栽生态、栽财富、栽民生、栽发展,植树造林投入再多也不为过!”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说。
西安市创建森林城市以来,已累计投入195.21亿元。任新昌介绍,西安对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舍得投入,市、区(县)财政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除政府财政投入外,西安市还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海外侨胞及个人通过认建、认养、捐建等方式,捐资绿化建设;重点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森林城市创建机制,积极探索PPP、BT、BOT等方式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生态文化创意园等,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森林城市建设。
绿色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色调。现如今,无论是走在城区街头还是乡间小道,满眼的绿意定能让你心旷神怡。
西安市通过植树增绿让抬头有绿色,出门有繁花的生活愿景成为了现实。据最新统计,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2%,超出国家标准12个百分点。除义务植树活动外,西安市还积极开展各项生态文化活动。四年来,全市共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33次,各区县、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举办生态科普活动126次,共计12万余人次参与,全市“创森”氛围浓厚。
市创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2015年12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公众对西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率为95.9%,满意度为91.3%,知晓率为91.5%,全民参与创森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创森”四年来,西安城市道路的树多了、城区公园增加了、河道景观提升了、人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西安街道两旁、城区内外等地分布逐渐增多的绿地,不仅给古城营造了更多的绿色空间,也扩宽了市民的休闲活动范围。每天清晨傍晚,抑或是周末节假日,各具特色的公园总能吸引不少市民外出休闲健身,也成为了古城人民心中的一处处盛景。
“以前只有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公园里才能见到的景象,现在出门就能看到绿地,这不仅是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更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创森工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家住南稍门附近的市民王卫东感叹道。
打开西安人的朋友圈,湛蓝的天空、如棉的云朵、水天一色的护城河……触手可及的风景让这座城市的居民幸福感倍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最有效的手段,卢凯对“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访团记者表示。
如果说历史文化造就了西安的不凡气度,那么绿色文明则让西安的底蕴更加厚重。在“创森”植绿播绿的推动下,西安美景如画、绿意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