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对84例(女性63例、男性21例)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病人进行了研究和观察,时间长达15年。这些病人的年龄为21~74岁。除3例以外,其他所有病人均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结果发现,主要系统侵犯的发生率为食道(73%)、心脏(49%)、肺(46%)和肾(41%)。在能够准确估计从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发生到出现皮肤改变的间隔时间的病人中,男性病人(17例)于肢端动脉痉挛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对84例(女性63例、男性21例)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病人进行了研究和观察,时间长达15年。这些病人的年龄为21~74岁。除3例以外,其他所有病人均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结果发现,主要系统侵犯的发生率为食道(73%)、心脏(49%)、肺(46%)和肾(41%)。在能够准确估计从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发生到出现皮肤改变的间隔时间的病人中,男性病人(17例)于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发生的2年内,均出现了皮肤症状,而女性病人(45例)的间隔时间可长达29年,女性的平均间隔时间(5.1±7.0年)比男性(0.25±0.8年)长得多。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是确定斑秃患者头皮中的硫巴比士酸反应物(TBARS)水平以衡量脂质过氧化水平,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以衡量抗氧化物酶的水平.
着色霉菌病原系一种少见的霉菌病。1904~1957年世界文献仅报道448例。近年来本病有所增多,但统计资料很不准确。长期以来,特别是国外文献,认为本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到1954年为止79.9%的病例发生于上述地区。现在不同气候地区的许多国家均有报道。鉴于文献上很少谈到本病在世界上的分布,本文就手头文献作一综述。着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裴氏着色霉菌。美国、印度、波多黎各、委内瑞拉4国发现
报告2例DLE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作者认为可能系羟氯喹治疗所致.例1,男,52岁.因曝光部鳞屑性红斑伴瘢痕性脱发于1979年初诊,皮肤活检符合DLE,开始内服羟氯喹和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1994年再诊时诉近11年来,尤其是夏季皮肤持续起水疱并形成瘢痕,但一出现水疱即服用羟氯喹.患者嗜酒.
Hallopeau连续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少见的指、趾慢性脓疱性疾病,病因常不明,治疗困难。该文报道1例患者,外用钙泊三醇而获治愈。患者,女,71岁。右足拇指远端发生红色脱屑、脓疱和触痛性斑块性皮损,并逐渐间近端发展。其他指趾未受害。无银屑病及家族史,患者同时有轻度、代偿良好的充血性心脏病。
细胞因子是宿主抵御微生物包括衣原体感染的主要组成部分。近来发现它们可能会干扰衣原体在细胞内的正常生长,从而导致衣原体持续感染,作为抗原慢性刺激,最终参与衣原体疾病的免疫致病机理。
自体红细胞敏感性紫癜,又称Gardner-Diamond综合征、疼痛性瘀斑性紫癜或疼痛瘀斑综合征。表现为自发性出现疼痛性瘀斑,症状出现呈阵发性,无任何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本综合征可能与对红细胞的自体敏感有关,皮内注射自身血液可致发疹。Gardner等于1955年首先报告4例,目前已有很多报告。作者报告一例女性,53岁。风团和自发性疼痛性瘀斑位于两大腿和上臂。瘀斑直径1~3厘米,部分损害融合成不规则
为了解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PSS)患者的细胞免疫和胶原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用提纯的正常人的皮肤胶原(NHSC)、山黧豆中毒症的(1athyritic)小鸡的皮肤胶原(LCSC)、以及组成小鸡胶原的多肽(α1、α2)链作为刺激原,与12例PSS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的细胞作体外培养,然后用上清液中淋巴细胞衍生的趋化因子。
1968年Macauley以淋巴瘤样丘疹病名称描述了一种丘疹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皮病。皮损可自行消退,然其组织象酷似血液病性皮病(Hematodermie)。
痒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偶尔伴有系统性损害如淋巴组织增生或代谢性疾病。该病往往合并异位性皮炎。过去多选择皮质类固醇外用或皮损内治疗,耐药者代以光化学疗法。该文作者以外用维生素D3治疗痒疹患者11例。
作者于5年内所见之25例眼、口、生殖器三联症中,发现7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28%),男2例,女5例,发病年龄19~48岁(平均29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平均在眼、口、生殖器三联症确诊后1.3年,仅1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疾病的开始。作者指出现在已经认识到眼、口、生殖器三联症是一种广泛的全身性疾病,超过了原来的口、眼、生殖器三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