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大学讲课呢?这个问题太大,一句两句说不清。我倒觉得一个教育专家讲得甚好,他说,所谓成功的大学讲课,那就是讲胡适让人喜欢胡适,讲鲁迅让人喜欢鲁迅。就是说,教师只要能让学生喜欢、关注、思考你所讲的对象,你的授课就成功了。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我们完全可以说,李先生讲《文心雕龙》是讲得成功了。
以亲近心解刘勰
刘勰在专业中是一个“常用词”,耳熟能详,但在一般的知识人群中,却是一个“专业术语”,是一个“生僻词”。换言之,刘勰并没有走进一般知识人的阅读和关注视野。就是学中文的人,一见关于《文心雕龙》连篇累牍的疏、注,兴致先减了大半。刘勰成了理论的化身,所以讲刘勰太难了,讲得有滋有味就更难了。在一般人的知识体系中,刘勰被神圣化,被诸如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里程碑之类神化圣化的语言光环包围着。以致常人不可理喻,更不敢亲近了解了。与一般高台讲章不同,《讲演录》讲出了刘勰亲近的一面。
刘勰可敬,自不待言。然而他亦可亲,因为他是凡尘肉身,他也有一切平凡人的希望和需求。关于刘勰生平,
《讲演录》扣住《梁书·刘勰传》的三句话来讲,一是“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二是“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三是“燔鬓发自誓,未期而卒”。既简明扼要,又亲近可信。刘勰的人生道路一如世间一切凡夫俗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凡夫肉身却偏偏不婚娶,岂不耐人寻味?至于原因,《讲演录》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用学术史上四种代表性的有意思的观点,逐一评述也引人思考。以我辈的浅显理解,刘勰也想娶妻生子,但只因“家贫”而“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积十馀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与出身、信佛、孝之类关系不大,因为这几种情况都是可以结婚的。以我的理解,刘勰自然也想建功立业,所以一旦“出为太末令”,就“政有清绩”。自然他也想为人赏识,所以才“状若货鬻者”,“负其书”“干之于”沈约“车前”。(《梁书·刘勰传》)这一切一如我们芸芸众生,渴望生活甜美,渴望青史留名。走进刘勰,就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进而才能体会《文心雕龙》的真意。
刘勰可亲,在于《文心雕龙》的言说可亲可近。骈体文在今天看来过于典雅,但在刘勰时代却是青春的文体,就像今天的网络语言。刘勰实际上是在用时代最流行的语言在言说,能不亲近乎!文心是抽象的甚或玄妙的,但刘勰的言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我很喜欢《文心雕龙》开篇的这种言说,文心文理与天地万物并生共存。既如此,言万物也即言文理,言文心也可比万物。所以我们任何时候打开《文心雕龙》,都有一种天地万物扑面而来的鲜活感。这里有中国人故土的乡音,有“云霞雕色”,也有“草木贲华”;有“林籁结响”,也有“泉石激韵”;有“献岁发春”,也有“滔滔孟夏”;有“天高气清”,也有“霰雪无垠”;有“一叶”与“虫声”,也有“清风”与“明月”……这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场景,一幅幅农耕社会触目可见的画面,总之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亲近的世界。一句话,这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事,不像现在的许多文学理论在用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事,自己隔膜,别人也觉得陌生。但经过1000多年来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解说,《文心雕龙》愈来愈演绎成一部理论形态的解说词。面对虽文辞优雅,但注解却繁复的《文心雕龙》,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文心雕龙》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讲演录》一路讲来,把我们领进了《文心雕龙》原本鲜活的文学世界,读之也随和亲切。
以专业心理雕龙
如前所说,刘勰可令学者望而却步,也可令讲者心生恐惧。但刘勰可学亦可讲,当然要讲好,却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首先要求讲演者要有厚实的学术积累。
李先生就不怕刘勰,这跟他的学识积累有关。先生自称刘勰的学生。学生年代,先生就非常喜欢《文心雕龙》,读大学一年级,老师给他开的书单就是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最后一个夏天,先生在没有电扇的宿舍里挥汗读刘勰。在这里,他看到了《文学理论》课程上所没有的另一个理论世界。《文心雕龙》有文采、有丽辞,吸引着好奇求新的年青人,他开始背诵其中的篇章。逢年过节给亲友写明信片,甚至给女同学写情书也都要用上其中的佳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师杨明照先生专攻《文心雕龙》,得到高人指点,先生在龙学及相关的批评史研究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参加工作后至今,先生在高校研习、讲授《文心雕龙》已有20多年。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讲演录》“既是讲课实录,亦为龙学心诀。”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相长,使先生对刘勰及《文心雕龙》可谓心领神会。
由于对有关素材非常熟悉,《讲演录》随手称引,掌控自如。如谈刘勰的思想资源,《讲演录》拈出“文师周孔”、“道法自然”、“术兼佛玄”三个标题。如谈“世纪龙学”,百年龙学可谓俊才云蒸、佳作叠起,作者言之,则云“黄札范注”、“西杨东王”,扣住了100年来龙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黄侃、范文澜、杨明照和王元化四位大师。在具体介绍时也注意分析各自的研究特色。与本文话题相关的是,20世纪几本重要的《文心雕龙》著作都与大学教育有关。黄侃在多个大学讲《文心雕龙》,据说他在北京大学讲《文心雕龙》时,隔壁教室就是主张白话文的胡适在上课。黄侃要专门用一节课来大骂胡适。1922年,范文澜在南开讲《文心雕龙》。而杨、王两人,则分别是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导,也主要讲《文心雕龙》。而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则成为70年末80年代初龙学界理论水平最高的著作,其研究特点是所谓“黑马路径”,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同获中国首届比较文学荣誉奖(最高奖)。对于这些先生们研究和教学的有关掌故,《讲演录》娓娓道来,读来兴趣盎然。
问题意识是学术讲演很高的要求和境界,一个口才极佳但只能讲书本常识的老师,也不能算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因为他不能给大学生研究生以学术和方法的启迪。问题意识恰是本书的鲜明特点。《讲演录》不是讲《文心雕龙》的赏析,而是选择龙学上的重要问题来谈。以问题为中心,李先生分别讲述了《文心雕龙》的思想资源、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文体理论、创作理论、接受理论、作家理论、文学史观。这些都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由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谈龙学,《讲演录》每有新见。
以青春心会文心
青春就是要生机勃勃,不能死气沉沉。文学本来就是有滋有味的事。记得2008年11月在首都师大召开的《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上,李先生作了《创生青春版(文心雕龙)》的演讲,充满激情的演讲在大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就其要义,就是想激活当下的 《文心雕龙》研究。
怎么激活呢?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回应时代,要直面和回答时代的现实问题。“刘勰当年写《文心雕龙》,是在回应他那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刘勰的时代问题是什么?佛华冲突、古今冲突以及‘皇齐’文学的浮华和讹滥。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风末气衰之时弊。我们今天研究《文心雕龙》,同样需要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我们的时代问题是什么?东西方文化及文论冲突中的心理焦虑、古今文化及文论冲突中的立场摇摆以及文学理论和批评书写的格式化。而青年刘勰在定林寺里的文化持守与吸纳,在皇齐年间的怊怅与耿介,在5世纪末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对于救治21世纪中国文论之时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后记中的这段话,恰好说明《讲演录》对当下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实关怀。大学讲坛,老师应该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当下,立足现实也是《文心雕龙》的学术要义之一。在具体讲演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讲演录》的青春激情和现实关怀。如《情采》篇要求“为情造文”,《讲演录》就重视挖掘其“现代意义”:当下社会,一年能生产出400多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好作品。这是《讲演录》对当下文坛的忧虑,一如《文心雕龙》对“皇齐”文坛的忧虑,对当时各式文学批评弊端的思考。《讲演录》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说明李先生有强烈的学术道义和学术良心,自然能引起学子们的共鸣。
《讲演录》力避《文心雕龙》作为理论书籍的无味,引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讲《事类》篇,《讲演录》讲了明代笔记小说《夜航船》中小和尚和两个秀才的故事,今天读来也是有滋有味的。这是一系列轻松自如、富有情趣的演讲。《讲演录》保持了讲演的原汁原味。不同于思理缜密、语言精准的学术著作。这本《讲演录》完全根据讲课的录音而做的,时时有一些“话搭头”,比如“那么、那么”、“这个、这个”,口语化的行文,读来更有现场感,如亲临现场听李先生讲课一样。李先生时时说上一段逸闻趣事、学界旧闻,更使讲演引人入胜。这些都使得《讲演录》活泼了许多,一改一般学术著作的生硬和呆板。
李先生说,他最喜爱《文心雕龙》末尾的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中国古代文论本来就讲究“以心会心”,《讲演录》扣住一个“心”字,用心去体悟,用心去讲《文心雕龙》。
(责任编辑 刘昕亭)
以亲近心解刘勰
刘勰在专业中是一个“常用词”,耳熟能详,但在一般的知识人群中,却是一个“专业术语”,是一个“生僻词”。换言之,刘勰并没有走进一般知识人的阅读和关注视野。就是学中文的人,一见关于《文心雕龙》连篇累牍的疏、注,兴致先减了大半。刘勰成了理论的化身,所以讲刘勰太难了,讲得有滋有味就更难了。在一般人的知识体系中,刘勰被神圣化,被诸如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里程碑之类神化圣化的语言光环包围着。以致常人不可理喻,更不敢亲近了解了。与一般高台讲章不同,《讲演录》讲出了刘勰亲近的一面。
刘勰可敬,自不待言。然而他亦可亲,因为他是凡尘肉身,他也有一切平凡人的希望和需求。关于刘勰生平,
《讲演录》扣住《梁书·刘勰传》的三句话来讲,一是“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二是“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三是“燔鬓发自誓,未期而卒”。既简明扼要,又亲近可信。刘勰的人生道路一如世间一切凡夫俗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凡夫肉身却偏偏不婚娶,岂不耐人寻味?至于原因,《讲演录》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用学术史上四种代表性的有意思的观点,逐一评述也引人思考。以我辈的浅显理解,刘勰也想娶妻生子,但只因“家贫”而“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积十馀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与出身、信佛、孝之类关系不大,因为这几种情况都是可以结婚的。以我的理解,刘勰自然也想建功立业,所以一旦“出为太末令”,就“政有清绩”。自然他也想为人赏识,所以才“状若货鬻者”,“负其书”“干之于”沈约“车前”。(《梁书·刘勰传》)这一切一如我们芸芸众生,渴望生活甜美,渴望青史留名。走进刘勰,就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进而才能体会《文心雕龙》的真意。
刘勰可亲,在于《文心雕龙》的言说可亲可近。骈体文在今天看来过于典雅,但在刘勰时代却是青春的文体,就像今天的网络语言。刘勰实际上是在用时代最流行的语言在言说,能不亲近乎!文心是抽象的甚或玄妙的,但刘勰的言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我很喜欢《文心雕龙》开篇的这种言说,文心文理与天地万物并生共存。既如此,言万物也即言文理,言文心也可比万物。所以我们任何时候打开《文心雕龙》,都有一种天地万物扑面而来的鲜活感。这里有中国人故土的乡音,有“云霞雕色”,也有“草木贲华”;有“林籁结响”,也有“泉石激韵”;有“献岁发春”,也有“滔滔孟夏”;有“天高气清”,也有“霰雪无垠”;有“一叶”与“虫声”,也有“清风”与“明月”……这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场景,一幅幅农耕社会触目可见的画面,总之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亲近的世界。一句话,这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事,不像现在的许多文学理论在用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事,自己隔膜,别人也觉得陌生。但经过1000多年来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解说,《文心雕龙》愈来愈演绎成一部理论形态的解说词。面对虽文辞优雅,但注解却繁复的《文心雕龙》,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文心雕龙》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讲演录》一路讲来,把我们领进了《文心雕龙》原本鲜活的文学世界,读之也随和亲切。
以专业心理雕龙
如前所说,刘勰可令学者望而却步,也可令讲者心生恐惧。但刘勰可学亦可讲,当然要讲好,却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首先要求讲演者要有厚实的学术积累。
李先生就不怕刘勰,这跟他的学识积累有关。先生自称刘勰的学生。学生年代,先生就非常喜欢《文心雕龙》,读大学一年级,老师给他开的书单就是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最后一个夏天,先生在没有电扇的宿舍里挥汗读刘勰。在这里,他看到了《文学理论》课程上所没有的另一个理论世界。《文心雕龙》有文采、有丽辞,吸引着好奇求新的年青人,他开始背诵其中的篇章。逢年过节给亲友写明信片,甚至给女同学写情书也都要用上其中的佳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师杨明照先生专攻《文心雕龙》,得到高人指点,先生在龙学及相关的批评史研究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参加工作后至今,先生在高校研习、讲授《文心雕龙》已有20多年。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讲演录》“既是讲课实录,亦为龙学心诀。”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相长,使先生对刘勰及《文心雕龙》可谓心领神会。
由于对有关素材非常熟悉,《讲演录》随手称引,掌控自如。如谈刘勰的思想资源,《讲演录》拈出“文师周孔”、“道法自然”、“术兼佛玄”三个标题。如谈“世纪龙学”,百年龙学可谓俊才云蒸、佳作叠起,作者言之,则云“黄札范注”、“西杨东王”,扣住了100年来龙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黄侃、范文澜、杨明照和王元化四位大师。在具体介绍时也注意分析各自的研究特色。与本文话题相关的是,20世纪几本重要的《文心雕龙》著作都与大学教育有关。黄侃在多个大学讲《文心雕龙》,据说他在北京大学讲《文心雕龙》时,隔壁教室就是主张白话文的胡适在上课。黄侃要专门用一节课来大骂胡适。1922年,范文澜在南开讲《文心雕龙》。而杨、王两人,则分别是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导,也主要讲《文心雕龙》。而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则成为70年末80年代初龙学界理论水平最高的著作,其研究特点是所谓“黑马路径”,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同获中国首届比较文学荣誉奖(最高奖)。对于这些先生们研究和教学的有关掌故,《讲演录》娓娓道来,读来兴趣盎然。
问题意识是学术讲演很高的要求和境界,一个口才极佳但只能讲书本常识的老师,也不能算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因为他不能给大学生研究生以学术和方法的启迪。问题意识恰是本书的鲜明特点。《讲演录》不是讲《文心雕龙》的赏析,而是选择龙学上的重要问题来谈。以问题为中心,李先生分别讲述了《文心雕龙》的思想资源、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文体理论、创作理论、接受理论、作家理论、文学史观。这些都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由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谈龙学,《讲演录》每有新见。
以青春心会文心
青春就是要生机勃勃,不能死气沉沉。文学本来就是有滋有味的事。记得2008年11月在首都师大召开的《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上,李先生作了《创生青春版(文心雕龙)》的演讲,充满激情的演讲在大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就其要义,就是想激活当下的 《文心雕龙》研究。
怎么激活呢?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回应时代,要直面和回答时代的现实问题。“刘勰当年写《文心雕龙》,是在回应他那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刘勰的时代问题是什么?佛华冲突、古今冲突以及‘皇齐’文学的浮华和讹滥。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风末气衰之时弊。我们今天研究《文心雕龙》,同样需要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我们的时代问题是什么?东西方文化及文论冲突中的心理焦虑、古今文化及文论冲突中的立场摇摆以及文学理论和批评书写的格式化。而青年刘勰在定林寺里的文化持守与吸纳,在皇齐年间的怊怅与耿介,在5世纪末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对于救治21世纪中国文论之时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后记中的这段话,恰好说明《讲演录》对当下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实关怀。大学讲坛,老师应该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当下,立足现实也是《文心雕龙》的学术要义之一。在具体讲演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讲演录》的青春激情和现实关怀。如《情采》篇要求“为情造文”,《讲演录》就重视挖掘其“现代意义”:当下社会,一年能生产出400多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好作品。这是《讲演录》对当下文坛的忧虑,一如《文心雕龙》对“皇齐”文坛的忧虑,对当时各式文学批评弊端的思考。《讲演录》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说明李先生有强烈的学术道义和学术良心,自然能引起学子们的共鸣。
《讲演录》力避《文心雕龙》作为理论书籍的无味,引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讲《事类》篇,《讲演录》讲了明代笔记小说《夜航船》中小和尚和两个秀才的故事,今天读来也是有滋有味的。这是一系列轻松自如、富有情趣的演讲。《讲演录》保持了讲演的原汁原味。不同于思理缜密、语言精准的学术著作。这本《讲演录》完全根据讲课的录音而做的,时时有一些“话搭头”,比如“那么、那么”、“这个、这个”,口语化的行文,读来更有现场感,如亲临现场听李先生讲课一样。李先生时时说上一段逸闻趣事、学界旧闻,更使讲演引人入胜。这些都使得《讲演录》活泼了许多,一改一般学术著作的生硬和呆板。
李先生说,他最喜爱《文心雕龙》末尾的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中国古代文论本来就讲究“以心会心”,《讲演录》扣住一个“心”字,用心去体悟,用心去讲《文心雕龙》。
(责任编辑 刘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