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镜头里的丽江三十年记忆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丽江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过古稀,却仍坚持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眼中的人和事,在他长达62年的摄影人生中,丽江的发展变迁更是牵引着他不断按下手中的快门。这位老人就是1929年出生在云南丽江一个普通纳西家庭的吴积仁老人。他在1946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开始了他的摄影人生。1980年加入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云南省职工摄影家协会。1983年被调入丽江县文化馆工作。1985年离休后,仍耕耘在摄影之路上,决定用相机记录家乡每一个历史变迁的瞬间。1989年以来,其艺历分别被列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和“99世界园艺博览会”摄制的VCD《远古的呼唤》里。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那些源于不同视点,捕捉于不同瞬间的照片,已经累积起史诗般的长卷——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着生活的五光十色,凝聚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每一个历史的事件,每一个转折的关口,每一个动人的时刻……摄影都以它快速的反应,真实的写照,生动的瞬间给予了留存,汇聚成人类发展历程的不朽影像。”这是吴老对他摄影62年的一个精彩总结。而今天,我们在这些老照片中,将与吴老一起看到一个三十年不断变化的丽江。
  
  


  


  


  


  


  图1 改革开放前的丽江坝只是滇西北的一个偏远山区
  图260年代的四方街广场,如今繁华依旧,但不同的是这里曾是纳西人过节期间买卖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
  图3 原东大街的影子现如今已寻不到半点印记了,钢筋混泥土建筑的街道,商品货物买卖的沿街两岸,哪是现在两旁柳树青青的古城步行街。
  图4 依然熟悉的影子,大石桥一直这样。但能看到桥上为庆祝国庆而搭建的花棚,70年代纳西人在节日里即将热闹开来。
  图570年代的百岁坊,因河道淤泥堆积过多而致使水流阻塞,解放军正协助百姓清理整治河道,军民一片和谐互助的古城一角。
  图61982年,丽江下了一场罕见的齐膝大雪,瑞雪兆丰年,古城里纳西老人精神矍铄地撑伞走在古城小道上。
  图7如今四方街通往大石桥这一繁华路段70年代曾是人烟稀少的米线街
  图8这个在2.3大地震后腊月里纳西人忙着置办春节年货的玉河农贸市场,现已拆除;这个在丽江原是最大的农贸市场现在是玉河广场、玉河停车场。
  


  


  


  


  图9四方街一直很热闹,现是游人如织,而在80、90年代,鹤庆人在此卖铜器,那些精美的有着显著民族特色的首饰,以及古老的瓶罐,今已被搬进商铺,而不再是以往的露天搭棚经营。
  图10谁也不会想到,这是90年代的丽江东大街入口处,俨然是一个停车场,单车、出租车、小型货车聚集在此,和如今有着音乐喷泉、电子屏幕、休憩公园的玉河广场形成鲜明对比。
  图11随着1990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纳西老人们在东大街踊跃地参加拔河比赛。
  图12丽江“三江并流”群众签名大会上人头攒动,政府官员、老人、学生,身着民族服饰的纳西族妇女,聚集在签名处,期待为丽江再次申报世界遗产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
  图131996年一场无情的大地震将丽江古城摧毁,坍塌的土墙、瓦砾、梁架随处可见,成为一片荒芜的废墟。
  


  


  


  图14 云杉坪索道前排起了长队,2000年开始玉龙雪山迎来越来越多的游人。
  图152003年丽江撤地设市揭牌仪式,从此丽江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图16 2003年束河街道开始有了卖菜的居民,萝卜、葱、韭菜、莴笋……应该是冬天的早晨,居民都在阳光下舒服地晒着太阳。
  


  


  


  


  图17束河,那个原来叫龙泉的小村庄,没有所谓的“束河模式”,不是什么所谓的影视基地,那时只有一个叫做龙泉的出水口,学生们春秋游选择常去的地方之一。
  图18 《千里走单骑》新闻发布会的热闹现场,丽江,在之前和之后都吸引着许多知名的文化人来到这里,被优美的风光所动,被神秘的东巴文化牵引。
  图19 2008年中国迎来了奥运会的举办,丽江,也在8.8日那天与北京同步进行欢庆活动,丽江各民族身着艳丽民族服饰,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其他文献
丽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1996年的2·3大地震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使得此后这十余年间丽江的建设发展突飞猛进。从丽江灾后重建工作的10个案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自丽江1996年“2·3”地震恢复重建以来的10余年间,丽江进入了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时期,不仅增添了“敢为人先”的动力,而且创造了被人们赞誉的丽江震后恢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丽江已经成为世人眼中一个可以膜拜的高度。这个高度不仅仅来自丽江对历史的凝练与意识的激扬,更来自人类对那些弥足珍贵的文明与自然的崇高敬意。而囊括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典籍文献)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三项桂冠,便成为了丽江高度的极致精髓,也成为丽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现自我、走向世界的荣耀见证。    十年长跑,成就非凡    改革开放三十年,丽江用了十年的时间
期刊
白沙的地盘其实很大,除了大多游人都知道的白沙古镇外,还有很多美丽的小村庄安逸地坐落在恰当的土地上,白沙古街所在的白沙村、东巴谷所在的新善村、丽江户外乐园所在的木都村,以及早已被游人所熟知的玉湖和文海。总能在某个宁静的清晨看到从这些地方升腾起的一阵阵的雾气,满是生活的味道。生活主导着这里的一切,田野、房舍、道路、阿猫阿狗、居民……岁月静好就是形容着在这里的每一刻吧!    你所认识的白沙    我们
期刊
认识于涌已经十余年了,和他去民间淘过“宝”,和他去江边拣过石,一直找不到恰当的称呼来形容他。他搞经营,说他是企业家吧,他好象一直也没把自己的事业做大,而且也好像没有要做大的意思,也不见他有一般企业家的奢侈消费。他收藏,那说他是收藏家吧,但他收的东西很多很杂很广,而很多东西在一般人眼里却不值一文。他也搞木雕刻,说他是艺术家吗?但他的很多作品却又不是通常可以见到的东西,而显得非常另类。不久前,在一次朋
期刊
一代英杰和志强的名字,是与五彩云南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巨变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经典丽江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广纳开放、浴火重生”联系在一起的,是与魅力丽江的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一个又一个辉煌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几次丽江之行,都为破解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送来了“及时雨”、“金钥匙”。  ——1990年8月28日起的九天丽江之行,他明确提出:打破封闭,死角
期刊
提 要 前半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今时代抢救方言对于保护地方文化有着更加重要的特别价值:近20年来,人、物、信息的交流媒介和交流方式的急剧变化正在迅速碾平我国各地独特的风俗文化,但表示各地独特风俗文化的词语还较为完整地保存在65岁以上人群的记忆中。并指出,《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的重要价值正在于,抓住上述时间差,高质量地落实了多角度地科学抢救方言并与抢救地方风俗文化有机结合的全新思路,为
期刊
秋风肃杀玉龙吟,回眸远眺群山叠;挥臂击鹰爽雄姿,唯我独尊云岭端。当纳西族的汉子们在玉龙大雪山麓架鹰牵狗叱咤风云几百年至今的二十一世纪初,央视《发现之旅》栏目,专题报道了我国东北吉林市郊一个叫做鹰屯的村落一户鹰猎技能传承濒临消亡的发现。看后感触颇深,亦喜亦忧。喜的是我华夏民族的远古遗风——鹰猎文化终于被发现披露,忧的是这一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鹰猎活动,属远古人类狩猎文化范畴,据可考文献记载,在
期刊
是11月的这天,带着一只大鹰,我们出发了。同时带着的还有一份期待,因为并不是每次的鹰猎都能有实物的收获。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偶然性,给每一次的行程渲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清晨行车,目的地是大理鹤庆县的某片大山。鹰猎的条件之一是选择的目的地有野鸡一类的动物生存,不可是浓密的山林,如此的行车去鹤庆而不在丽江就有了适当的理由,很显然那里有鹰猎的天然条件。        深秋季节的大山,已然是整片整片的枯黄
期刊
在丽江玩鹰的纳西人太多了,到四方街街头或者到忠义市场走一圈,都能看到手上架着一只鹰随处散步的纳西男人。不分年龄,不分学历,有老年人,有年轻人,有农民,有知识分子……养宠物或许是为了填补人在城市中的孤独感,那么把鹰作为生活中短暂的伴侣动物,更多是在与鹰的那么几个月里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的力量,保存了鹰最原始的勇猛本性,一同与它们到野外感受无我的状态。不止纳西人延续了鹰猎这一传统,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人也
期刊
婚姻的神圣就在于它将两个陌生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以一生的誓言与甜蜜的爱恋承诺相守一生。    丽江婚纱摄影之旅    丽江是这样一个地方:抬头望望蓝天,蓝得那么纯净,只要那么一眼,仿佛身后红尘滚滚和市井喧嚣都在那一瞬间云散烟消。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不自觉地开始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向往与激情,这也是一对新人在组建一个新的家庭时所要拥有的,不是吗?丽江太美了,几乎让人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她,有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