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评弹之家的分与合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全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艺术的高度和荣誉的顶峰,两年一届,成千上万的竞争者追逐三四十个奖项,多少人孜孜以求、趋之若鹜,只奈僧多粥少,绝大多数人只能高山仰止、空手而回,留下一声叹息或几滴眼泪。
  而上海吴家,却一家三口均是牡丹奖得主,堪为曲艺界奇谈、美谈。他们是:父亲吴君玉,著名评话艺术家;母亲徐檬丹,著名评弹作家;儿子吴新伯,评弹界的后起之秀,承父亲之长,继母亲之秀,是一位写了多部评弹作品的评话演员。
  
  佳偶初成,香火难以为继
  
  1957年,27岁的吴君玉和22岁的徐檬丹结为夫妇。此时,吴君玉凭一部《水浒》在评话界已小有名气,当时还是弹词演员的徐檬丹也初露头角。两人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如鱼得水。
  次年,吴家喜添一子,大儿子吴向群出生。
  但同时,厄运降临吴家。性情爽直、敢于直言的吴君玉被打成右派,发配至宝山大场养猪。很多人劝徐檬丹了结这段姻缘,徐檬丹却执意不从。吴君玉将一腔说书的热情无奈转到养猪上,自己瘦成“五斤肉”(苏州话吴君玉和五斤肉是谐音),却把猪养得个个肥头大耳。空余时间,吴君玉还要为夫人准备一道“美味佳肴”:徐檬丹最喜欢吃青豆瓣,吴君玉便耐着性子从喂猪的烂蚕豆里挑出还过得去的蚕豆,剥成豆瓣,等周日回家,交给夫人烧煮。
  3年后,吴君玉终于又回到上海评弹团说书。性情依旧不改,他的《水浒》依旧刚劲火爆,又多了几分内心刻画。
  大儿子吴向群已6岁,眉眼气质已初显父亲风骨,夫妇俩一拍即合,让大儿子学评话,“子承父业”,传承吴家艺术香火。
  吴向群不枉父亲期待,随父亲学说书至15、16岁,已像模像样。1972年,上海评弹团学馆要招生的喜讯于第一时间传到吴家,吴家上下摩拳擦掌,夜夜排书,为向群赶考做准备。无奈当时正值“文革”,学馆只能招收“工农兵”子弟,说书先生的子弟是被划入“另册”不予考虑的。吴君玉郁郁欢寡,烟是抽得更凶了,心想:吴家香火要断哉。
  
  子承父业,成就评弹之家
  
  一晃10年过去。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日,吴君玉的老师、著名评话艺术家顾宏伯兴致冲冲来到吴家报告喜讯:上海新长征评弹团要招生了!吴君玉一声长叹:大儿子已经上班,原先学的那些基本功早已荒废。顾宏伯不肯罢休:不是还有小儿子吴向隽吗?吴君玉更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隽隽哪是说大书的料,眉清目秀皮肤雪白像俚格娘,爆发力也不够。夫人徐檬丹插话了:要么让隽隽去试试吧。吴君玉无言转身,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时年,吴家小儿子吴家隽16岁,10岁起,已经开始断断续续地跟随父亲学说大书。由此,吴君玉得出一个结论,隽隽不是说大书的料。
  而母亲徐檬丹却对小儿子抱有希望,她像当年帮大儿子排书应考一般,手把手帮起了小儿子。父亲只是在一旁默默看着,其实,他何尝不想吴家艺术香火有人继承?但他不动声色,是为了掩饰可能会有的再次失望。
  吴家隽终于考入上海新长征评弹团,被送往苏州评弹学校专攻评话。1982年毕业,并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赴京向文化部领导作汇报演出。同年7月进入上海市黄浦区新长征评弹团成为一名评话演员,艺名:吴新伯,师从著名评话艺术家顾宏伯学习传统长篇评话《包公》,后又随父亲学说长篇评话《水浒》,有《武松》,《闹江洲》,《大名府》,《三打祝家庄》等近六十回书。
  自此,成就一个圆满的评弹之家,吴君玉夫妇“子承父业”的愿望终于实现。
  
  评弹之家,中途分道扬镳
  
  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期,百废待兴,文化艺术被压抑了十多年后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兴旺。
  吴君玉以他一部穷尽了大半生心血的经典《水浒》,稳稳占据了评话舞台。他的《狮子楼》、《鸳鸯楼》、《浔阳楼》、《十字坡》、《黑白斗》等,都让观众百听不厌;他的一转身、一扬眉、一举手、一投足,都让观众击掌叫绝。但吴君玉不满足,为适应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为争取年轻观众,他创造了微型评话这个全新的评弹演出形式。他大胆地去掉了书台、醒木,仅一件长衫,一把扇子,在短短十几分钟里,大量运用评话的技巧、噱头、人物造型,让观众得到了最大的艺术享受。他让评话第一次走进了电视台、体育馆、大剧院,他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评弹这门优美的曲艺艺术。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称吴君玉为“时尚老头”、“快乐老头”,他们是先喜爱了吴君玉再认识评弹艺术的。
  此时的徐檬丹,毫不亚于夫君。她的评弹创作如日中天,硕果累累,《爱情三部曲》——《真情假意》、《一往情深》、《情书风波》,《三盗芭蕉扇》、《河东钦差》、《听雨楼》……叫好又叫座,并屡屡获奖。
  吴新伯,却相形见拙。或许是父亲预言成真,他在书坛挣扎了几年,终于在1993年下海了。父母的痛心显而易见,而他的痛心埋在心里。他说,我对父母不孝,对评弹艺术不孝。一个让人羡慕的评弹之家,分道扬镳。
  
  重返书台,艺术薪火相传
  
  1995年,生意已经做得小有起色的吴新伯,再次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上海评弹团又要招生了!这是父母曾经的愿望,是兄长曾经的愿望,也是吴新伯曾经的愿望。他在离开评弹界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能进上海评弹团,我将放弃一切,再度回来。一家人再次联合起来,帮吴新伯排书应考。
  终于,吴新伯作为优秀评话人才被上海评弹团引进,他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名家云集的评弹艺术的殿堂。评弹之家,薪火有人为继,再次团圆。
  2000年,吴君玉、徐檬丹联手创作的中篇评弹《孙庞斗智》,荣获“第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和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新剧目奖”。吴新伯参与演出,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评弹艺术节评弹比赛中荣获表演奖。
  《孙庞斗智》不仅赢得了诸多荣誉,也是吴新伯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的转折。以前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和对评弹艺术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继承传统这个层面上,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能模仿像了就算是成功了。现在吴新伯仿佛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特长来塑造人物。
  受母亲影响,吴新伯也开始了评弹剧本创作。他首先选择了非常传统的评话《绿牡丹》作为实践自己创作理想的一个试验田,边说边改,大大丰富了这部书。看见儿子在创作上的热情之后,母亲徐檬丹推荐给吴新伯一个题材,是关于人与狼之间的一段生死较量故事。吴新伯埋头创作,不多久,短篇评话《夜走狼山》脱稿。初演后,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作品被否定了。吴君玉夫妇不服,向上海曲协求援,希望召开一个作品讨论会,如果再被否定,他们将口服心服。在讨论会上,来自高校的教授、上海文艺界理论界的专家和评弹界的代表,给作品以充分的肯定,尤其对一些创新的理念予以高度赞扬,同时也提供了很多修改意见。真是峰回路转,起死回生。散会后,一家三口挑灯夜战,修改剧本。
  2003年,《夜走狼山》获第二届苏州评弹艺术节创作奖、表演奖和剧目奖三个奖项。2004年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同年还获得了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此时,吴新伯在荣誉的山峰上已经和父母亲站到了一样的高度。但他心里明白,无论在表演还是创作上,他距离父母亲还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8月,上海曲协为吴家举办了“曲苑芬芳·吴君玉、徐檬丹合家欢演唱会”,吴新伯说,我只是绿叶。
  
  大树虽倒,家园依旧茂盛
  
  2007年,吴君玉被查出患了肺癌。这是吴家的大树,也是评话界的大树,许许多多人行动起来,想让大树不倒。然回天乏力,2008年4月29日,吴君玉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和他一起倒下的,还有武松、宋江、李逵、郝大成……同道中人和热爱评话的观众扼腕叹息,泣不成声。
  曾和丈夫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徐檬丹头发全白了。
  吴新伯搬来和母亲同住,他要守住母亲,守住这个家,还要守住评话,守住书台。他是更忙了,评话在日渐消亡,他留不住父亲,他想把评话留得久一点。书场、电台、电视台,写作、表演,他是四面出击。
  2008年6月,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分赛区比赛在上海举行,吴新伯以自编自演的新编长篇评话《大唐奇侠传·雨夜之变》角逐牡丹奖表演奖。之前,在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他已获得了创作金奖,表演银奖。艺海剧场,吴新伯一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把风雨交加、金戈铁马的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扣人心弦。他的一转身、一扬眉、一举手、一投足,已有了乃父的风范,让人看得有些目瞪口呆。下场,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对吴新伯说:刚才,你父亲的魂灵好像依附在你身上。吴新伯以微弱差距名列第二,但牡丹奖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次,吴新伯与牡丹奖失之交臂。但人们已看到了吴新伯的进步和潜质。谁说吴新伯不是说大书的料,吴君玉先生可以瞑目了,徐檬丹先生可以宽心了。
  2009年,吴新伯又获得中国曲协颁发的“中国曲艺六十年·优秀中青年曲艺家”荣誉称号;2010年,因为这个荣誉,又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冠以“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从锦江小礼堂领奖出来,吴新伯觉得自己的压力和责任更大了,他是一点也不敢松懈的。
  这个曾经圆满的评弹艺术之家依旧圆满,母亲徐檬丹在吴新伯的精心照料下安享晚年,依然在创作或指导晚辈的创作;儿子吴新伯努力坚守和“坚持”着,他说只要坚持下去,横在面前的这堵墙总有一天要被撞开的(一堵什么“墙”呢?是他为自己预设的艺术标高吧);父亲吴君玉,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举手投足,他的魂灵,他的精神,永远不会离去。他永远会守护着他无限热爱的妻儿,守护着他无限热爱的评话。大树虽然倒了,而评弹的家园依旧茂盛。
其他文献
品味品位——源自中国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展开幕    国内第一家高端原创设计产品体验馆——上海设计之窗于2009年7月18日在创意地标1933老场坊惊艳亮相,当晚,作为开窗首展的“品味品位——源自中国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展”也举办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来自13家设计企业的上百件原创家居产品闪亮登场,成为当晚真正的“主角”。家居生活用品跟大众的日常起居、办公、休闲、娱乐都息息相关,引领着大众的消费潮流及生活方式
期刊
8月,当再一次飙升的房价如同炎炎烈日让人们满头大汗、喘不过气来时,改编自六六小说《蜗居》的同名电视剧和话剧将在东方卫视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同步上演,给人们一剂清醒药。  《蜗居》以“房”为题,叙述了一个房价飙升时期发生在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主人公海萍与丈夫苏淳一直住在租来的10平米小屋里,由于不堪忍受与儿子的长期分离,决心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经济拮据的海萍夫妇省吃俭用仍无法筹齐首付。苏淳迫于海
期刊
看书的姿势从90度到140度,  最后成了幸福的平躺。  自由歪斜着,完全慵懒,  大概是我们最爱的读书“原生态”了,  配合着墨香,  180度没有褶皱的舒展。      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似乎唾手可得。离开了书本、杂志和报纸,坐在小小的电脑屏幕前,一样可知天下事,同样可读到经典或者流行。    但是,每次路过书店,依旧抑制不住要进门翻看一番,再买个一两本。路过书报亭,还是会停下脚步,报上与摊主
期刊
现在最红的美剧是什么?《越狱》?《24小时》?这些伤神费脑的剧目已经统统out了。2008/2009年度最红的美剧是那些青春无敌的校园男女的天下,比如《绯闻女孩》,比如《汉纳·蒙塔纳》。而你以为捧场的一票观众都是90后的小朋友么?又out了,统统是我们一众朝九晚五、三十岁上下的格子间男女。是的,剧情很幼齿,很梦幻,很不现实;主角很幼稚,很年轻,很不深刻;可是“童真”和“梦”,不正是我们这些苦苦挣扎
期刊
玄糖  70年代生人。毕业于艺术学院,偏爱拿着画笔写字。先后转战广告公司、出版社、娱乐策划公司以及报社……曾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多次发表文章。  个人性格:偶尔小心眼,大部分时候仗义;容易受骗,但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一切;年纪不轻,却总是不可救药地天真……    一    明天就是情人节。  早晨7点钟的浴室,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满嘴的牙膏泡沫,一脸大战来临前的恐慌。明天就是情人节。  我一走出大门
期刊
本期“重头戏”一望即知:浓墨重彩做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在《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中,专家教授用深沉睿智的剖析,梳理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的理念、路径、环节、方法。其文虽有“行”的探讨,似更倾向于“知”的层面。而在《杂技金牌何时变成真金白银——杂技艺术走出国门的践行与战略思考》中,上海杂技家赵力志用美国12年的杂技践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输出的具体成果。其中不乏理性思考,但更倾向于“行”的层
期刊
办公室有“鬼”!想必所有职场中人都感同身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潜伏在你周围你心知肚明的“明鬼”和肉眼难以分辨的“暗鬼”。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鬼。办公室的鬼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嫉贤妒能,阴谋诡计,手段则各有奇招。没有建设力,但绝对有万分的破坏力。    据卡耐基分析,狭隘、自私、虚荣、自大、嫉妒等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丑陋点,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里,只是每一个人表现出的言语行为有差别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全面复苏。现代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等新词汇、新概念逐渐为国人熟知。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给艺术品经营者、艺术家、收藏者带来了机遇也捎来了风险,带来了快乐、刺激也留下了困惑和迷茫。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如同一片海洋,深不可测又富含珍宝。本期,我们特邀三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潜入”这片“深海”,避“暗礁”,寻“宝藏”
期刊
意识形态不应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文化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
期刊
谭元元是中国乃至世界芭蕾舞界的传奇人物,她11岁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学芭蕾,14岁就得奖,15岁参加国际比赛时在倾斜度为15度的舞台上表现突出,国际芭蕾舞界公认的大师俄罗斯芭蕾舞灵魂人物乌兰托娃给出了满分的评价,谭元元成为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上获得金奖的中国人第一人。之后又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里唯一的首席华人女演员,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并成为继刘翔之后第二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