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读字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教语文重视讲解,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求自己多讲、细讲,尽量让学生能“听”懂自己所讲每一项内容。结果,学生只能是听讲并记好语文课堂笔记,若要他们分析一篇文章,就会无所适从。之后,我又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每节课都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授课过程中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结果,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仍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语文教学中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偶然的机会看到“品读”一词有所感发,对了,我要让学生会“读”、多“读”。于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重视并提升了朗读,经过一个学期实验,果然卓见成效,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注重课堂的朗讀,是语文的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注重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再后来,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恪守其训,的确受益匪浅,并屡屡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中,凡朗读能力强者,其思维活跃,阅读表达能力也较高。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足见朗读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更要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不读破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情感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我们经常说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可见“三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口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发音活动,它是“眼到”、“心到”的集中体现,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朗读自然更不能代替其他语文训练。但朗读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审美观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容置疑的。让我们的学生早日进入“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的境界吧。有人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认为说得很到位,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其他文献
文本细读能够让学生将课文当中所蕴含的精妙之处体会出来,对课文的语言节奏和肌理细细品味,从而帮助学生走进语言的世界,体会其中的意义。文章借鉴接受美学的观点,从文本细读入手,从“建立期待视野,提倡个性阅读;利用期待视野,发展主体作用;把握文本,发挥细读优势”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了阐述。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1967年提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是读者
期刊
[内容摘要]以个性体验为灵魂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展开了思维和想象的翅膀,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只有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用赏识的目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语文课堂才能透着一股真诚,充满着温馨,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是美好的。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了个性,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个性飞扬,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  [关键词]个性体验
期刊
[内容摘要]《荀子·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其中说的就是聪明的人善于借用外物,达到目的的道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对于教学创新,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可以借用的“外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则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种工具辅助教学,使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黑板授课的单一方式,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活的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的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可以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
期刊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多注重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要素,却忽视了说话教学。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个体原因,二是问答化,三是过度控制。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说话教学:一是教师树立正确的对话观;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三是善用鼓励性评价,亲和师生之情;四是真诚的聆听。  [关键词]说话教学 原因分析 强化措施  说话是人与人之间直接地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比文字更快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灾难的发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目前,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少年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与各方疏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及其对突发事件的
期刊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承担着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我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紧密结合新疆双语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形成一套解决双语教育问题、指导双语教育实施为目的方法,为全面开展新疆双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下面就如何对新疆双语教育改革这一想法基础的形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双语教育的现状  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外界合作交流,要发展,肯定离不开汉
期刊
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礼仪习惯,而培养良好习惯的根本在于规范意识的培养。有儿童教育专家表示,在所有的儿童教育问题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习惯是一种巨大的、顽强的力量。”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要想好了再在上面做画,不要等画完了再去修改。我们应该做有准备的教育,事先设想幼儿可能有哪些反应,并做好应对方案,制定科学的标准计划。“习
期刊
【内容摘要】所谓素描,简单地说,单色画就是素描。我们一般理解的素描都是用明暗造型,铅笔或者炭笔画的写实性素描。西方一般在孩子十一二岁前后学习素描,我国比西方国家略早一些,如果是经过早期系统美术学习的儿童,大约十岁(实际年龄)以后就可以学习素描了,但必须辅助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  【关键词】艺术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转型期  一、过早学习素描,首先它扼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孩子
期刊
一、树立科研兴园、科研兴教思想,激发和调动全园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  新《纲要》要求教师从“教书匠型”转变为“专家型”。倡导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在活动中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在工作中教师还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以往许多教师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一提到研究,就有如下片面的认识:1、把研究视为专家、学者的事,认为与我们第一线教师无关;2、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