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畔走出来的共产主义战士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g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少志高 参加革命
  杨一木,1911年6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县界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临汾早期共产党人之一,是从汾河岸畔走出来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时,中共临汾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徐亚桑,担任位于界峪村的临汾县立第七高小校长,并立足于此开展革命活动。因此,界峪村一带的政治氛围十分浓厚,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1925年春,山西早期党员傅懋恭(彭真)介绍临汾进步青年张振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指示他回去后先发展团员,再建立共青团组织。张振山返回临汾后,先后介绍徐亚桑、高琦等多名进步青年入团,并成立共青团临汾支部。天生聪颖而倔强的杨一木,年少志高,倾心革命,他知道,穷人要翻身就必须打倒贪官污吏和地主恶霸,就必须推翻剥削制度。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他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25年6月初,“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临汾,共青团临汾支部随即作出罢课、闹学潮的决定。杨一木等进步学生和团员们四处串联宣传,积极进行思想发动,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发表演讲,散发传单,愤怒声讨英国巡捕打死13人,伤数十人的暴行。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组织捐款捐物,声援“五卅”运动。
  1926年,杨一木正式加入共青团。这年秋冬,鉴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共青团员数量的增加,共青团临汾支部改建为共青团临汾地方执行委员会。下辖第二高小和第七高小两个团支部。杨一木因思想进步,表现突出,担任第七高小团支部书记,此时,他刚刚15岁。在上级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杨一木带领团员们秘密而广泛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追求真理,抨击时政,推动学生运动不断发展。1927年,共青团临汾地方执行委员会改为共青团临汾县委,杨一木任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阎锡山当局大肆进行清党活动,临汾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斗争处于低潮。穷苦出身的杨一木,矢志革命的决心更加坚定,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杨一木16岁。由于他机智敏捷,熟悉情况,党组织让其担任中共临汾县委的交通员。他冒着危险,秘密奔波于汾河两岸和城乡之间。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临汾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和杀害。1928年3月初,为传达贯彻在霍州召开的中共山西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周玉麟受党委派来到临汾县整顿和恢复党组织。周玉麟就住在杨一木家,他逐一对党员进行审查后,建立单线联系,恢复党的组织和活动,并在临汾城内秘密组建了中共临(汾)襄(陵)特别支部,年仅17岁的杨一木担任支部书记,负责临汾、襄陵两县党的工作,还负责联系曲沃县的党组织。
  矢志革命 赴汤蹈火
  当时杨一木既要躲避敌人的追捕,又要坚持革命斗争,出生入死,历经艰难险阻。一天夜里,杨一木在家睡觉,半夜起来到院外上厕所,突然,大批敌人将其院子团团包围,破门而入,搜捕抓人。杨一木未敢出声,悄悄溜到对面邻居倪洪有家的院子里,这家主人赶紧把他藏到自家牲口圈里的石槽下面,用干草遮挡起来。敌人在杨一木家里翻箱倒柜,一无所获。狡猾的敌人发现被窝还是热的,判断其跑不远,在界峪村里挨家挨户搜查,弄得鸡飞狗叫,折腾了一夜,并派来大批军警将村子围了个水泄不通,继续搜捕。第二天凌晨,天蒙蒙亮,倪洪有冒着生命危险驾着马车,把杨一木绑在大车底下,护送出村。一直送到龙子祠后山里的安全地带。还一次,杨一木在屯里、东张一带活动,突遇反动当局的追捕。敌人紧追不舍,杨一木绕了几个圈子,仍难以脱身。情急之下,他跑进了北永安村附近的一个学校,找到在这里教书并任校长的柏光华。杨一木说明情况后,柏校长立即让他换上长袍马褂,并戴上礼帽。眼看着敌人追进了学校,柏校长灵机一动,马上递给杨一木一根教鞭,让其站到讲台上佯装讲课,而柏光华就坐在旁边佯装听课,敌人在学校搜查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杨一木,只得扫兴而去。
  1934年夏,为揭露社会黑暗和不公,杨一木与乔作樾、霍仲秀、徐福静、张昌柏等人,在临汾县鼓楼东大街的文庙内成立了一个革命群众团体组织——临汾文化促进会。并创办了进步刊物《恳汾》,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1936年春,杨一木与贾景云、王权五等在临汾龙子祠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参加的游击大队,杨一木任政委,贾景云任队长,王权五任政治主任。并组建了临汾龙子祠游击大队党支部。龙子祠游击大队成为临汾地区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力量。
  在白色恐怖中坚持奋斗了近10年的杨一木,日夜企盼着红军的到来。他积极地寻找和联系红军,终于与红军领导朱瑞、刘亚楼、邓华等接上了头。他不仅率领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而且组织发动当地青年参军参战,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期间,随着队伍的扩大,龙子祠游击大队改名为汾河流域抗日游击支队。
  1936年4月1日,杨一木率领游击大队配合红二师攻克襄陵县城,这是红军东征期间攻克的第一座县城。根据上级指示,遂成立了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成为临汾地区由共产党组建的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年仅25岁的杨一木任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他领导临时政府积极配合红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政策,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扩充红军,开仓济民、开监释放被关押的群众。对被捉的襄陵旧县长康小民和公职人员经过教育,并征得群众意见后,连同防共保卫团400余人予以释放。同时,把一些土豪劣绅的商铺和地主财产分给贫苦百姓,对其他工商业进行整顿后,允其照常营业。杨一木以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的名义出示布告,处决恶霸、除暴安良、维护治安。在短时间内,稳定了局势,安定了民心。接着,杨一木安排部署临时政府工作人员随红军分赴全县各村,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这些举措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一时,汾河两岸红烂漫,临襄大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潮。
  执著革命的杨一木离开家乡,率游击支队整体编入红二师第五团,随红军西渡黄河回师陕北。后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杨一木任该团政委。从此,临汾最年轻的党团负责人,率先组建临汾第一支人民武装,参与成立临汾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的杨一木,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1936年12月,杨一木任中共陕甘省委统战部部长。1937年1月,任陕甘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此后,又任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回民工作部部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中共中央组建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委派杨一木担任工委书记,深入白区开展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7月,杨一木出任中共伊克昭盟工委书记,同时兼任第十八集团军伊克昭留守处联络参谋。在此期间,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回蒙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2年1月,奉命返回延安,任中共西北局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挺进西北 建设甘宁
  抗战胜利后,按照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杨一木又奉命随队返回离别10年之久的山西。先后任中共晋西工委书记、晋西支队政委、中共晋绥第十地委书记、晋绥第十军分区政委和中共晋南工委秘书长等职。
  1949年5月,中央决定从晋南抽调1500至2000名干部组成工作团支援西北。上级任命张德生为团长,杨一木、辛兰亭为副团长。西进干部工作团随第一野战军挺进甘肃。同年7月,成立中共甘肃省委,张德生任省委书记,杨一木为省委委员,主要参加甘肃省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先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兼工业厅厅长等职。1954年9月,杨一木任中共兰州市委第一书记。1956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8月,杨一木担任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盐锅峡水电工程建设总指挥。1963年9月,出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和省委常委。1965年10月,调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常委候补书记。1977年7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1979年5月,杨一木调离宁夏。
  杨一木在西北留下了深厚的奋斗足迹,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宁战斗了10年。全国解放以后,他又在甘肃工作16年,在宁夏工作14年。而这一阶段,恰逢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杨一木开拓进取,为改变甘宁二省区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甘肃工业发展的奠基者、兰州城市建设的开拓者、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先行者。
  甘肃地处西北,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十分落后。作为甘肃主管经济和工业的主要领导,杨一木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改变落后面貌,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当获悉国家部署开展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后,杨一木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组织专家编规划、搞论证、选场地、写报告、做汇报,深入调研,积极筹备,千方百计地为甘肃争取建设项目。在中央的高度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以及杨一木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央在甘肃安排了十几个重大建设项目。这在全国是少有的,甘肃成为经济建设的热点区域,一时举国关注。新中国首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兰炼、兰化、兰石)在兰州拔地而起。甘肃先后拥有了兰通、兰钢、人造橡胶、西固热电、白银有色金属、玉门石油、酒钢、金川公司、刘家峡水电、盐锅峡水电等名震一时的大型骨干企业,使甘肃一跃成为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甘肃的飞速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凝结着杨一木的智慧和汗水。
  杨一木担任兰州市委第一书记期间,正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起步阶段。他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全力投入到建设新兰州的热潮中。由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兰州城建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作为我国第一个新建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规划会议,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数十年后的今天,兰州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道路交通和建筑风格,仍是依据当初规划的总体设想和框架格局沿袭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兰州,成为西北塞外高原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杨一木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其超前理念,高瞻远瞩的非凡魄力,被传为佳话。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杨一木挑起了领导刘家峡和盐锅峡两座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建设的重担。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率领专家脚踏实地实施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黄河上游。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黄河大开发,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的开发思路。亲自向周恩来总理作了详尽汇报,并呈送了有关资料,聆听了周总理的教导和指示,得到了周总理的鼓励和支持。肩负重托的杨一木,一心扑在施工现场,常年吃住在工地,与建设大军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的建设方针。仅用了三年时间,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提前并网发电。既缩短了工期,又节约了投资,创造了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紧接着,刘家峡、八盘峡水电站相继竣工发电。
  革命功臣 心系家乡
  1979年5月,杨一木调离宁夏,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国务院港澳经济领导小组组长,参加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和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筹划和组织落实工作。1982年10月,调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杨一木一如既往,鞠躬尽瘁。1988年3月,杨一木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95年7月离休。
  入党84年的杨一木在艰苦的岁月中四处奔波,专致革命。汾河岸畔举红旗,吕梁山麓战顽敌,为建立地方党团组织,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西北高原酿大计,黄河上游创奇迹,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赢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战天斗地,做出显著功绩。
  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一木出席并在主席台前排温家宝和曾庆红中间就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向10位抗日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代表颁发了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胡锦涛为杨一木佩戴纪念章时亲切地说:“您是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前辈”。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与杨一木等抗日老战士合影,并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了崇高敬意。
  杨一木也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曾于1989年和1997年两次回到故乡尧都,看望父老乡亲。旧地重游龙子祠高庙山时,他感慨万千,沉思良久,思绪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艰苦卓越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建设情况,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和利民举措,耄耋之年的浓厚乡情可见一斑。
  2011年12月13日,杨一木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他一生崇尚革命,坦诚奉献,谱写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令人崇敬的光辉人生。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我到编辑部已近20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到胡子拉茬的眼镜大叔,在经历了刊物200多期的播种和收获后迎来了刊物的第300期,回想人生的一半都放在了这里,更多的只是感慨。  自己在编辑部多年来主要从事的是美编工作,刚工作时每月都是用画版纸来划版,面对一摞画版纸,手中的铅笔、尺子和橡皮就是我工作的武器。我需要细数每篇文章的字数来确定版面的大小,图片也需变换长宽面积来算所占文字数以协调版面长短,整个
期刊
2013年3月,《党史文汇》出版整整300期。  1996年7月《党史文汇》100期纪念,我写了《跨世纪的心愿》;2004年11月《党史文汇》200期纪念,我写了《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没有想到,《党史文汇》300期纪念,似乎仍然需要我这个“老兵”来说点什么。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使命吧。  历史使命之于《党史文汇》,应该包含三层含义:其一,作为以大众化宣传党史为己任的刊物,内容上必须体现党史的主
期刊
培养共产党人的清廉作风应从何入手?种种根本措施之基础,则在于思想教育与防微杜渐相结合,注意从平时的一点一滴抓起。礼物一事看似虽小,但论其本质却蕴涵不小。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等开国元勋堪称典范。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立新中国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一贯倡导清廉之风,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淡泊名利,甘当公仆。当礼物从四面八方纷呈而至时,他们总能头脑清醒地果断妥贴处
期刊
韩子重(1922—1949),四川长寿人。1938年就读于成都协进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山西抗大三分校学习,毕业后在晋东南前线作战,兼战地记者。1940年被派回四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在中共川康特委搞军运策反工作。1949年1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时年27岁。  ……  事实是这样,中国社会仅有的是盗、匪、兵、贼、贪污、横暴、梅毒、娼妓、堕落与腐化、荒淫与
期刊
1979年9月3日至10日,由山西青年社倡议,与广东青年社联合发起,全国地方青年报刊第一届年会在广州举行。  1980年9月3日至10日,由山西青年社主办的全国地方青年报刊第二届年会在太原举行。  正是在太原年会上,时任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路正西介绍了团省委领导青年社工作的经验。他的精辟概括是:“既放手,又不撒手”。  为青年社选配可信赖的领导班子  1976年5月5日,《山西青年》复刊,主要负责人
期刊
90年前的2月上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以罢工为主要形式的反抗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革命斗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中国工运高潮的“最后一个怒涛”,它谱写了中国工运史上一页激昂悲壮、荡气回肠的篇章。由于这一罢工斗争以1923年2月7日为顶点,故史称“二七”罢工,亦称“二七”运动。90年后,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正确评价“二七”运动,对我们弘扬“二七”
期刊
1948年秋,太行山沟坎间果树上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田野里红彤彤的高粱、沉甸甸的玉茭、黄熟了的谷子随风摆动。  武乡县蟠龙镇通往县城的公路上,三匹骏马奔驰而来,领头一匹枣红色的战马上,正是中共晋中地委书记、晋中军区政治委员于林(赵益三)。紧跟在后面的是他的两名警卫员。  于林是在左权县参加完会议后,顺便绕道回武乡县王家垴村看望母亲的。几年没有见到母亲了,她身体还是那样健康吗?家乡的土改搞得怎么样
期刊
段存章是从太行山上、漳河岸边走出来的。在我看来,他把太行的崔巍和漳水的旖旎都写进文字了。  段存章是把高手,又是快手。他从1991年到2012年的20余年内,出了22本书,还在《人民日报》社老干部局主办的《金台通讯》上,刊登了六篇文章。一年一至两本,可谓盛矣!我掌握的材料很不完整,可能远不止这一些。  在这批著作中,我读到的有五本:1991年出版的新闻通讯集《大山情》;2006年出版的回忆录《感恩
期刊
重阳节这天清晨5时,透过东窗仰望亮晶晶的启明星在微笑。这时,我开始伏案登游一座“书山”——《刘江文集》。作者95岁,作品500万字(18本),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感随笔,又有回忆录、书法,还有身体保健与气功。一书一景,书景迷人,漫步在书山路上观赏,闻到了扑鼻的墨香!  一连三年,每年10月,刘江亲赴北京来给老战友们送书赠书,与安岗、鲁兮、吴象、侯凯、程光、陈泽然、郝纯一等10多位90岁以上的太行
期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发表70周年了,但仍然有其真理的光芒和不可磨灭的价值在。  譬如毛泽东说,文艺创作要有民族性,要有中国气派,要通俗易懂,为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翻译家江枫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在翻译雪莱诗歌时,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了这一方向。他翻译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语言平白如话,所阐释的哲理则是既具深蕴又浅显易懂,就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