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铸史的礼赞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j_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腾冲城虽然仅是弹丸之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却极其重要。这里,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战争的惨烈及全歼日军而闻名天下。这里,从1942年5月10日淪陷到1944年9月14日光复,经历过859个异乎寻常的日日夜夜,由此,中国正面战场开始了真正的战略反攻,中国长期被封锁的局面有了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也是自 1840年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将侵略者彻底赶出国门的完胜之战。同时因有“青山不老,日月永辉,英烈不朽,浩气长存”的国殇墓园(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国内较大规模的正面抗战阵亡的将士陵园,以其震古烁今之力、强烈的感召力,独特的历史价值而被海内外一切珍爱和平的人所敬仰、所瞩目。
  但凡今人想要更多更具体地了解70多年前这一段抗战历史,必定去查找、翻检、阅读各种相关史料。在林林总总的资料中,方国瑜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犹如显豁的丰碑赫然醒目。尽管这部史书沉寂了40多年(著于1946年,1994年才正式出版),在21世纪的今日捧读,你依然会被因呼吸到抗战气息,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看到其夺目耀人的光彩而被震撼!要知道,1946年初,呛人的炮火硝烟还未散尽,方国瑜即到惠通桥、松山、龙陵、芒市、遮放、黑山门、畹町、腾冲诸战场,不辞辛苦广收战报文书,走访亲历其事者,客观、真实地用文字(原稿还附有收集到的部队作战时的油印军事地图)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方国瑜一生著作甚丰,成就斐然。其中《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入选20世纪中国百部学术经典,为世人景仰。他是1956年入社的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他曾先后任九三学社昆明分社筹备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昆明分社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并先后任第一、二、三、五、六届云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或许是因为《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正式出版发行,且印数少,当时只印2000册,至今没有再版的缘由吧,这部以第一手资料真实记录抗日战争滇西战事并注有深刻阐释、感悟的著作,在专门研究滇西抗战史之外的读者中鲜为人知。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一书资料详实、具体,叙述了滇西抗日战争所经历的援缅失利、腾龙沦陷、怒江防卫、保山被炸、强渡怒江、围攻腾冲、松山攻坚、攻克龙陵、占领畹町、收复缅北、胜利会师诸战役,方国瑜根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录其大要”,通篇以时间为序,战事布局为纬,完整地记录了从1942年到1945年滇西抗战前前后后的历史情景。让我们仿佛身历其境,嗅到弥漫着的炮火硝烟,看到了战争你死我活的残酷。
  中国远征军缅战失利后,日军于1942 年5月3日攻入西南国门畹町,沿滇缅路长驱直入。方国瑜从援缅军失利写起,尽管文笔平缓, 却让我们惊心地看到腾龙地区的沦陷,有如重石压在胸口喘不过气来,“5月3日,敌兵攻陷畹町,即入滇境,……4日敌兵至龙陵”,“5日,自缅甸逃出至龙陵之公私商车,向惠通桥衔接而行。……敌寇军车,潜械伪装,混入商车队疾驶。我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上午十时抵惠通桥,恐敌兵疾进怒江,即命守桥工兵安置炸药于桥上,……距桥十数丈,有敌寇军车已暗随我大队跟进,作偷渡惠通桥之计,至是被阻西岸,及闻枪声,以为我军已发觉,开机枪向桥头扫射,企图阻止破桥,以便长驱直入,我知敌军已跟踪而至,际兹千钧一发之时,马总指挥乃下令炸桥。轰然一声,石破天惊,铁桥中断,时正十二时十五分也。”“敌军排挞阻道之车而进,须臾敌快速部队之坦克车、装甲车,已抵桥头,不能飞渡,隔江展开激战。当时“有数百敌兵突至,情势至为危险”,“敌轻我军力单薄,开炮掩护,乘皮船渡江,兼有泅水渡岸者,我忠勇士兵,义愤填膺,跃出战壕,大呼杀贼,冒枪林弹雨,以白刃歼灭之,敌不得逞而稍怯。沿江民众,景从助战,喊杀之声,震动山谷。激战八小时后,我军死亡殆尽。”千钧一发的时候第71军的36师第236团赶到,加入作战,情势转危为安。激烈的战斗场景、我军将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身影,呼啸着的枪林弹雨、肉搏、厮杀、血腥好似就在我们眼前,耳畔鸣响着我军将士及沿江民众震天吼的呐喊声。
  对于抗战中官僚的贪生怕死、望风而逃的卑劣无耻行径,方国瑜毫无讳忌,奋笔予以揭露和无情鞭挞。在“腾龙区沦陷”章节中,方国瑜写到,“敌兵突进龙陵,消息传至腾冲,恐慌异常。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驻腾冲,企图逃逸,一面加紧搜刮,一面急电至昆明求调他职,即被命为云南警备副司令,藉故首先启运鸦片烟土数百驮离腾,海关银行亦急于输送物资,封马拉夫,秩序已不佳。5月7日,龙监督不顾地方人士请求御敌,率特务营启程赴省,各机关职员纷纷逃散。腾冲县长邱天培送龙监督至芹菜塘,下午回城,傍晚在商会召集临时会议,宣布县府与各机关联合撤退之意。到会士绅谓县长有守土之责,未见敌人,何可撤退。建议派兵沿龙川江防御,拆毁腾龙、龙安两桥,设递步哨以通情报,当场表决议定。午夜,邱县长携眷逃出县城。所有自卫队及警察亦挟持出走至三练。其余各机关主管人员,皆私自潜逃。”“ 9日晨,第66 军之第28 师师长刘伯龙,由龙陵退出,率官兵20余人至腾城,士绅请留腾镇摄,惟谓无可指挥之兵,即匆促离腾。”
  方国瑜所用史料实事求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腾龙边区被日寇攻占的深层次原因,不全是侵略者的魔爪蹂躏、铁蹄践踏之所谓的强大,还有官员的腐败、将帅的怯懦等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大敌当前,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却利用手中职权将儿子龙绳武从抗战前线的龙腾边区调任云南警备副司令,龙绳武临阵脱逃,致使龙腾边区群龙无首,龙绳武与龙云对龙腾边区沦陷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方国瑜怒斥“当道无决策 ”,致使“全滇人心惶惶”。方国瑜秉笔直书,忠实纪实,不为尊者讳,发扬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体现了作为历史学家的胆识、良知和赤诚爱国之心,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威武不能屈的傲然风骨!   方国瑜与滇西抗日战争,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尤难能可贵的是,方国瑜对于滇西战事,不仅是记叙者,像战地记者那样忠实记录滇西战事的细节;而且作为亲历者,作为一个始终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学者,更是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军事头脑,敢于为滇西战事立言献策。腾冲沦陷,西南大震之际,当时的军事委员会下令破坏祥云至孟定的公路和祥云至西昌金沙江以南的公路,欲放弃云南,退守四川。方国瑜大声疾呼:云南失守,四川难保,中国将亡。他积极支持时任云南监察使的李根源上书当局,反对退守澜沧江之议,力主坚守怒江防线。1942 年冬,为巩固滇缅北段边防,第11集团军谢晋生部队开辟了茶里游击区,当地民众竭诚相助,沉重打击了日寇。1943 年夏,英国政府以茶里在滇缅未定界为由,中国军队不宜驻防,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当时中国政府同意英政府的要求,欲将军队撤出。方国瑜为此心急如焚立即上书军事委员会,阐述茶里游击区军队不可撤退的缘由,并请云南省参议会向中央政府建议:“茶里不可不守,让与英人必不能守,则我军断断不可撤退。”“目前我与英人合力,应付倭寇,击败共同敌人,为第一事。为目前军事,断无撤退茶里游击部队之理,不能从英人之要求。”他认为“若我先失茶里,则腾北不保,即能固守怒江天险,然反攻时费力必大,牺牲必多。茶里一隅之进退,关系于我军事之得失者,不可以数字估计。”然而,他的分析、建议没有得到采纳 ,游击队从茶里撤出后,日寇乘势侵占昔董、施角、片马一带,导致中国军队腾北防守军无法立足。后来战事发展果如方国瑜所料——以大批远征军将士付出生命这个极其惨痛的代价才赢得战略反攻的胜利。正是由于方国瑜兼具军事家与政治家的头脑,才使得《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虽为不足16万字的小册子,仅为反映滇西战事的书,却简而不陋,细大不捐,具有整体战略的眼光,即使研究中国抗战史、研究太平洋战史之人也不能小觑或忽略。
  方国瑜在收复腾城之后便奔赴滇西各战场 。他是一介文弱书生,却像果敢的战地记者一样追踪报道战场上、巷战中的敌我双方,包括战前部署、战斗经过,敌人怎样构筑工事和部署兵力。他的笔记录了敌人的凶残暴行,记录了远征军地上作战的步兵、炮兵与空中作战的航空兵,长官與士兵,中方与美方人员怎样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同时还记录了在当时气候变幻莫测、疾病流行的恶劣生存环境下,运输部队怎样陆空运输,协运粮食弹药、修筑中印、滇缅公路的工兵与数十万民众对抗日的支持,赞叹他们对国家对民族阙功甚伟的贡献 。
  方国瑜有史学家的责任感和良知,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他在《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中往往用“按”的形式对所录用的资料作出进一步阐述、补充和直抒胸臆地点评,其分析判断条分缕析,不仅精到,而且兼具天文、地理、经济、历史、人文、民俗知识,体现了其作为史家的深厚学养和人文情怀,比如在记叙“围攻腾冲城垣战役”后面他作的“按”:“自渡怒江反攻至克复腾城,实施战斗之时期,为5月11日至9月14日,时值雨季,地多瘴气,气候变幻无常,对部队之战斗力,影响特大,而怒江滩多水急,不特架桥困难,且漕渡亦不易,故时有翻船及溺毙人马之事,如遇接日天雨,山洪暴涨,则部队之补给,颇受障碍。江之西岸,为南北绵亘之高黎贡山,地形复杂,古树参天,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人马通行,极端困难,加之人烟绝迹,山顶终日降雨,云雾弥漫,最高峰长年积雪,飓风怒吼,气候奇寒,我各部队衣单被薄,官兵冻毙,数以千计。故防者较易,而攻者极难。越过大山至龙川江两岸地区,物产富饶,人烟稠密,敌临退时,将该区域居民驱之山中,凡可利用之军需物资,尽行毁灭,因此非特军队感觉不便,即输送军实之民众亦不堪其苦。迨克复后,当地父老多相率来归,对作战多尽力协助,故进展尚称顺利。惟河川交错,运动不便,对行军作战障碍颇多。幸我将士用命,排除万难,迨进出高黎贡山后,即向腾冲城迈进。”方国瑜还告诉我们,腾冲“其城垣为坚固岩石砌成,高约七公尺,厚四公尺。城之四周,有邱阜森林及西式房屋,可资侧防,形势天然,易守难攻。自倭敌侵入后,因防我部队袭击,已将城垣挖空,构有数层坚强侧防工事,城上每隔十公尺,构有工事一座。其市区内之堡垒,更星列棋布,当我军进出高黎贡山时,敌复利用城门坚固建筑物及阴沟暗道等,加强街巷工事,企图死守待援,此腾城之所以难克复也。”
  战争异常惨烈,战后腾冲城一片焦土,无一间完整的房屋,无一片没有被枪弹和炮击击穿、熏染过的树叶,是真正的焦土抗战,这在中国抗战史上绝无仅有。腾冲抗战 ,第一次取得战略反攻的全面胜利,第一次全歼入侵之敌,即日方所谓的“玉碎”战,腾冲乃是第一座在全国收复的县城。
  引用史料,附以按语,是《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记述战事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这种夹叙夹议方式使得这部书涵盖大量敌我双方战报、档案、时事、新闻等第一手资料,又以方国瑜之史识来统领,更使史料丰富、全面、统一。
  腾冲抗战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愈加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战争结束了,战争所带来的阴霾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已经远去,但历史会永远铭记在这片滇西土地上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勇士,民族英雄,碧血千秋,气贯长虹!熔铸着方国瑜心血、理想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民族记忆,歌颂了不畏强暴不可屈服的高昂的中华民族之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方国瑜铁笔铸史,同样赢得我们的钦佩景仰,同样不应该也不会被忘记!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文献
编者按: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重大而深远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迅速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知识分子心中的阴霾,全国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到了!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摘 要: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更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历“联系”“类比”“归纳”“演绎”“预判”等思维过程,理顺数学逻辑,探索学习规律,形成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针对基于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展开研究与探索,力求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逻辑推理的机会,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
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已连续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10%以上。  2007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国家对教育、医疗、社会保境的财政投入大幅增加,社会秩序总体稳定。  2007年,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仍未能扭转,群众反映较大的医疗问题尚未根本改观,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影响。    2007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为王选纪念陈列室“创新历程厅”揭幕并讲话  1月20日,位于北大方正大厦的王选纪念陈列室“创新历程厅”在京揭幕。韩启德强调,传承王选精神、推动科技创新。  九三学社中央领导班子2016年度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1月31日至2月1日,九三学社中央领导班子2016年度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研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我社履行参政党职能、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工
20世纪60~70年代之前,实证主义科学观一直占据西方学界的主流。在实证主义哲学视野中,科学是脱离社会情境的、纯粹的、抽象的、价值中立的智力活动;科学知识是系统的、实证的、绝对正确和一元普适的知识;科学的历史是不断趋向真理和唯一能体现人类进步的历史。在这种哲学观和科学观的文化背景下,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进步,进一步促使整个社会对科学充满了乐观和信赖的情绪。相比之下,20世纪初,西方近代科
历经十载,煌煌24卷的《竺可桢全集》终于在2013年底完满出齐,这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功德无量的好事,可喜可贺!  总计约2000万字的《竺可桢全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人们研究竺可桢,研究竺可桢所处的时代和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永久性基础资料,它本身就是一座求真、求实、求是的历史丰碑。同时,它也为早在1980年代人们就呼吁应创立的“竺
198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小组和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先后派调查组到中国科学院进行调查。尤其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的调查,范围较广较深入,影响也较大。在这两次调查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中国科学院新的办院方针,调整了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改变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和学部委员的性质和职能,推动了中国科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本文则结合两次调查的前后史实,参考中国科学院有关资料和档案以及杨
1856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他写信给英国的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出乎他的意料,短短三年,这部著作就在法国重印了四版,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地也极为畅销。一百二十年后,法国另一位研究大革命的专家弗朗索瓦·傅勒指出,《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近代民主政治史文献中的“可怜的长辈”,涉猎的人多,读懂的人少。又过了将近五十年,
《法治讲演录》是山东大学法学院谢晖教授的讲课实录,读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全然不像充满程式化语言的教科书那样枯燥单调,在密织的法律思维、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兴之所至的思想探寻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法学家的思辨力量和法治热情。  谢晖的法治理想是建立在“法治不是万能的”这一论断之下的。他将社会治理的模式分为自治、互治和他治。由于理性的局限,自律、自控的不足,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的秩序无法依赖于个人的
80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稍念过点书的人大概都读过。先生谈了当时中国人的“送去主义”,并主张和强调“拿来主义”。那么,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是否也注重“送去”和“拿来”呢?最近,读美国的中国近代史专家史景迁的著作《改变中国》和《大汗之国》,对此颇有些感触。在笔者看来,《改变中国》体现的就是西人的“送去主义”,而《大汗中国》论述的则是西人的“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当年对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