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是途径和方法“不需要教”是出发点和归宿
叶圣陶在《答林适存》中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1]在他的《自力二十二韵》中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论断作了详细阐释:“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2]在阐述“教”与“不需要教”的关系时,他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达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3]这里,“不需要教”是教的“出发点”,又是教的“落脚点”;不需要教,既是教的“动机”,又是教的“目的”。决不能单纯把“不需要教”理解为“教”的“目的”。只有有了“不需要教”的出发点与动机,才能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手段,才能“启发”与“诱导”学生动脑筋,自求得之;才能如教小孩学步那样,为了达到让孩子自己能走路,大人不能“抱着走”,更不能代替走,只能在旁边由“扶肩”到“携腕”到“翼护”,经历“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过程。其次,“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的“教”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最终达到学生“不复需教”的途径和方法。
二、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一个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必然要通过他的大脑,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没有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动力,无心向学。-要达到“不需要教”,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否则学生“感到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老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 [4]叶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强调了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结合在教学的始终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是“无非帮着学生的一串过程”,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通过讲交给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给学生学法,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因此,他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5]
三、重视规律指导方法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9]“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10]文章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基本规律可循,而基本规律则是“千篇一律”的。要达到“不需要教”就要教会学生从“千变万化”的文章中找出“千篇一律”的规律来;而掌握了“千篇一律”的基本规律,就便于独立分析和独立写作“千变万化”的文章了。这就是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如丁有宽老师从九个方面总结出读写“50个基本功”,既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叙事、状物、写人时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
四、注重历练形成习惯
叶老曾断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5]从此可以知道,叶老是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来看待的。“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有历练的过程。“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堪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16]“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作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到家。”[17]要象“婴儿学步”那样,不时扶肩携腕,张手翼护,同时又不忘放手,让其举足独行,“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教学过程中“扶”“放”结合,相辅相成,是辨证统一的,欲放先护,扶中有放,扶而后放。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更要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由入门渐进到登堂入室,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从而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1]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81页
[2]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327页
[3]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97页
[4] [5]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28页
[6]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27页
[7]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38页
[8]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134页
[9]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08页
[10]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09
[11]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58页
[12][13]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68页
[14]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52-260页
[15]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83页
[16]2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59页
[17]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13页
[18]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164页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FHB050674)之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08032)
叶圣陶在《答林适存》中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1]在他的《自力二十二韵》中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论断作了详细阐释:“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2]在阐述“教”与“不需要教”的关系时,他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达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3]这里,“不需要教”是教的“出发点”,又是教的“落脚点”;不需要教,既是教的“动机”,又是教的“目的”。决不能单纯把“不需要教”理解为“教”的“目的”。只有有了“不需要教”的出发点与动机,才能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手段,才能“启发”与“诱导”学生动脑筋,自求得之;才能如教小孩学步那样,为了达到让孩子自己能走路,大人不能“抱着走”,更不能代替走,只能在旁边由“扶肩”到“携腕”到“翼护”,经历“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过程。其次,“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的“教”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最终达到学生“不复需教”的途径和方法。
二、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一个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必然要通过他的大脑,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没有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动力,无心向学。-要达到“不需要教”,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否则学生“感到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老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 [4]叶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强调了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结合在教学的始终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是“无非帮着学生的一串过程”,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通过讲交给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给学生学法,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因此,他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5]
三、重视规律指导方法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9]“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10]文章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基本规律可循,而基本规律则是“千篇一律”的。要达到“不需要教”就要教会学生从“千变万化”的文章中找出“千篇一律”的规律来;而掌握了“千篇一律”的基本规律,就便于独立分析和独立写作“千变万化”的文章了。这就是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如丁有宽老师从九个方面总结出读写“50个基本功”,既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叙事、状物、写人时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
四、注重历练形成习惯
叶老曾断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5]从此可以知道,叶老是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来看待的。“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有历练的过程。“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堪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16]“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作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到家。”[17]要象“婴儿学步”那样,不时扶肩携腕,张手翼护,同时又不忘放手,让其举足独行,“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教学过程中“扶”“放”结合,相辅相成,是辨证统一的,欲放先护,扶中有放,扶而后放。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更要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由入门渐进到登堂入室,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从而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1]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81页
[2]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327页
[3]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97页
[4] [5]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28页
[6]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27页
[7]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38页
[8]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134页
[9]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08页
[10]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09
[11]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58页
[12][13]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68页
[14]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52-260页
[15]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83页
[16]2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59页
[17]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213页
[18]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重印164页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FHB050674)之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0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