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智“深”在哪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中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这样描述的: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一直以来,大家解读这一段时,往往都评论:这一语段体现出鲁智深的力大无比。但我却觉得其表现力应该远不止如此。
  鲁智深力大无比,应该尽可能强调其倒拔垂杨柳如何轻松才对啊。为何还每一个动作都似乎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鲁智深给人一种“步步为营”架势,仿佛这事情不做成功,就不是他鲁智深一般。不信,你看。
  相了一相:先目测,知己知彼,揣度估量阶段。
  把直裰脱了,把身倒缴着:倒拔垂杨柳之前的准备工作相当到位,身体有一个蓄力的过程。
  有人说,这不正体现了艺术的真实吗?是啊,我也这么认为。就像武松打虎一章,当大老虎出现,还就得让英雄“从青石上翻将下来”“闪到青石边”,才足以真实表现英雄形象。这里,鲁智深假如倒拔垂杨柳,像拔麦秸秆一般,轻而易举,势必会让读者觉得不真实,不可信。于是,施耐庵老师便来了这么一出。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结合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重新看一看吧。鲁智深是在什么时候倒拔垂杨柳的呢?是在即将负责接管菜园子的时候。当时菜园子情况如何?原文有这样的描述:
  酸枣门外三二十个泼皮破落户中间,有两个为头的,一个叫做过街老鼠张三,一个叫做青草蛇李四。
  看,“张三”“李四”,都是不三不四的人(小说明确指出:是为“泼皮”)在那里。这些人指着到菜园子里偷菜换钱使,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二十个”。鲁智深怎样才能管理好菜园子?其难度之大,使得“倒拔垂杨柳”一出显得尤为重要。私以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可谓用心良苦,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管理菜园子树立威信!
  树立威信的过程其实就是和众泼皮斗智斗勇的过程,我仔细看了一下,至少有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进粪坑。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
  那张三、李四便道:“小人兄弟们特来参拜师父。”口里说,便向前去。一个来抢左脚,一个来抢右脚。
  这一环节中,两个对一个,泼皮对和尚,而且还是偷袭,但鲁智深却粗中有细,早有发现。
  智深不等他占身,右脚早起,腾的把李四踢下粪窖里去。张三恰待走,智深左脚早起,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侧。后头那二三十个破落户,惊的目瞪口呆。
  “惊的目瞪口呆”,为什么惊?第一,不等泼皮动手却已看出端倪,粗中有细。第二,明明知道泼皮诡计,却将计就计,勇敢无畏。第三,不等占身,即撂倒两泼皮,身手敏捷。第四,以一对二,力大无比。(小说中是一对二,电视剧是一对多,私以为还是小说好,更真实可信!若果一对多,三二十个泼皮,想来鲁智深也不是他们的对手了。鲁智深管理菜园子,靠的不只是一身气力,更是他在这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威信!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是恩威并施,不是作践众泼皮,所以,当两个为头的撂倒在粪坑之后,他是让众泼皮扶他们上来,去菜园子洗了一回,才发话的。)
  第一回合也让鲁智深深刻意识到,想要接管菜园子,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假如说第一回合是被动接招,那么接下来的两个回合,就应该是故意为之,有意出招了。
  第二回合:自吹自擂。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洒家是关西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官。只为杀的人多,因此情愿出家,五台山来到这里。洒家俗姓鲁,法名智深。休说你这三二十个人直什么,便是千军万马队中,俺敢直杀的入去出来。
  这一段话透露出来的信息有几分真呢?事实情况如何呢?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个提辖。……“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擇妻。”鲁达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是。
  鲁达为了给自己树立威信,有几处失真:第一,明明是小种经略相公处做提辖,硬要狐假虎威,说自己在老种经略相公处;第二,明明只打死一个镇关西(至少小说中只呈现出来他打死了一个人),却说自己“杀的人多”;第三,明明是慌不择路,心慌抢路,被逼走投无路才五台山出家,却说“情愿出家”。但这一出,也恰恰体现出了鲁智深的智慧之所在,目的愈加明晰了。(这一部分,也使小说表现得更真切淋漓,电视剧鲁智深是这样说的:“洒家也不瞒你们,我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渭州城一霸,镇关西郑屠。犯了人命官司才削发为僧,从五台山到了这儿。洒家姓鲁,法名智深。……”一听,感觉就没有了。鲁智深的智深形象凸显不出啊!)
  第三回合:倒拔垂杨柳。我们再次回看这个语段。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要想树立威信,光耍嘴皮子当然是不够的,还得有真本事。如何显出自己胜人一筹呢?
  看——
  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
  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
  众人是借助外力,泼皮头头是靠爬树,鲁智深是不借助梯子,也不靠爬树,直接拔。这就厉害了!(电视剧中表现这一段,是鲁智深提出:洒家喝酒,不喜欢搅扰。又说:麻烦麻烦,把这棵树拔了不就完了吗?小说中是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智深是不言不语,不动声色的。还是觉得小说具有表现力啊!说出来,就体现不出智“深”来了呀!)
  再看——
  因为鲁智深目的是给自己树立威信,所以他必须做到十拿九稳,绝不可以有失误。于是就有了“相了一相”这个细节,这足以体现其小心翼翼,粗中有细。只有在“相了”之后,觉得自己做得成才去做,而绝不是逞一时之快,匹夫之勇。
  在拔垂杨柳的时候,多处出现“把”字,“把直裰脱了”“把身倒缴着”“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给人感觉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谨防失误。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力的过程,一气呵成。至于“用右手向下”“把左手拔住上截”,这个姿势,右手是否一起使劲,这我倒还是没有搞清楚,假使是真用的左手和腰部力量倒拔垂杨柳的,那我可真要感叹鲁智深智之深了!腰一趁,是全身力气用上了,在众泼皮看来却是用左手拔的垂杨柳,真是了不得!
  经过三个回合斗智斗勇,威信树立了吗?我想是肯定的,从泼皮的反应不难看出: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第三回合华丽退场,智深目的已经达到。
  末了,留下一句:“打甚鸟紧!明日都看洒家演武使器械。”让人好生期盼。
  鲁智深智深在哪里?也许就在这种时候。你们越是期盼,我越是兜着,深藏不露。一连数日,都只使拳演力,就是不使器械。直到众人讨要才罢。
  这算不算是第四回合,我不敢说。但其效果显著:光器械本身,就足以震慑群人,更不要说那“没有半点参差”的使动了。“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未尝不是一种智慧!这真是锦上添花的一笔啊!
  回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它不只是体现出鲁智深力大无比,更是他粗中有细,胸有城府,和众泼斗智斗勇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管理菜园子,他借“倒拔垂杨柳”,悄不声息地给自己树立了威信,让众泼皮心服口服,真是人如其名,用智之“深”啊!
  [作者通联:浙江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设计思路】  新闻阅读教学的价值是什么?今天的新闻阅读要教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兴趣?这是在开展新闻阅读教学之前要深思的问题。通过学习统编版八上教材的新闻单元的选文,学生积累了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但当今时代,学生的新闻阅读不仅是听广播、看报纸,更多是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来获取信息。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新闻,培养对于媒介信息正确的选择与解读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质疑
一、 “外婆”与“姥姥”之争,根源何来?  (一)、“姥姥”并非放之四海皆准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新闻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被收入沪教版语文课本(试用版)的《打碗碗花》一文中,其原作中的“外婆”一词都被替换为了“姥姥”。上海市教委回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外婆”是方言词汇,而“姥姥”为普通话词汇。或许,上海市教委此番做法是为了将“标准语”进行推广,殊不知,此举所引起的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但从中学语文教学几种重要的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多局限于重点中学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鲜见一般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的影子。笔者以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相对于重点中学,一般中学很难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由什么決定的?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就是教学内容吗?以前有人发表过系列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内容是指课堂中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所有内容,其中包括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以及实际过程中生成(添、减)的信息;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一般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事件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文本所写的对象、作者写作的意图、
课理是什么?要说课理先说学理。学理是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治学上的原理或法则。那么,课理是教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诸如“上课以学生为中心”“上课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有规定的课表”“课前可预习”“课上有堂练”“课后有作业”“课始须复习”“课终不拖堂”“课间须休息”“当堂得见效”之类,都是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这些课理更多的情况下是上课的原则,即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则。  就“当堂得见效”
在北宋的政坛上,有两颗极为璀璨的明星。他们彼此个性相似,性情相投,甚至爱好习惯都高度一致。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却因为政见相左最终分道扬镳。他们就是被世人戏称为“司马牛”的司马光和“拗相公”的王安石。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熙宁年间开展变法,以期富强国家。但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司马光等傳统保守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为此,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与王介甫书》抨击新法的种种弊病。其中最重要的
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对杨绛的“愧怍”之情难以理解,认为杨绛作为文革中的受压迫者对待老王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对老王的不幸产生愧怍。学生的问题引发了笔者对杨绛“愧怍”的深入思考,这种“愧怍”源于什么呢?  1984年3月,杨绛写下的《老王》被选入初中教材。在文革结束8年后,暮年的她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怀念老王这个人,表达内心的“愧怍”,更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文革时代甚至一切疯狂时代扭曲人与人之
查尔斯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终于开了一家自己的珠宝行。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美国铺设在大西洋底的一根越洋电缆,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需要更换。这样一条在大多数人看来普通的新闻,在查尔斯的脑子里,仿佛划过一道亮光。他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帮助他。于是他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用尽积蓄买下这根报废的电缆。别人都笑他傻,花那么多钱却买了一件废品,而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我的语文育人观》一文中指出:“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学习已经实现由简单识记到能力训练的二次迁移。笔者细心揣摩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清晰地发现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着力于文章思路的细致梳理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终极追问,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抓手,夯实学生能力训练的基石。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许多学生虽有读书的意愿,但内心对读整本书信心不足,往往买书借书比较积极,拿到书后漫无目的地打开,翻了前几页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了,或者草草读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属于低效或无效阅读。那么如何快速而高质量地阅读整本书?下面就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论述整本書速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