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文建、周吉琳和方香椿三位老师对《娜塔莎》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总体而言,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有效活动的理念。相形之下,陶文建老师重视为学生提供“梯子”,让学生能够顺着“梯子”“登堂入室”,领会通过多种手段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把握文本中“圆形人物”——娜塔莎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周吉琳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拓展提升到位,升华了教学文本的价值。方香椿老师注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挖掘教学文本中的某个内容的内涵和价值,并以此为范式,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讨、挖掘教学文本中其他内容的内涵和价值。三位老师各展所长,在质疑拓展中求融通,在剖析评价中得真知,很好地抓住了外国小说文本教学的“牛鼻子”。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客观地看待这三堂课的教学设计,都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师生互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
  一、师生互动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是指导课堂教学全程的“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娜塔莎》是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物”专题的必教篇目,节选自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作《战争与和平》。面对这样的选文,仅凭编者所选的片段,是无法全面深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的。文学名著节选课文的教学,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作适当延伸,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文本空间,这样无疑会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观察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只有一位老师明确提出“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的相关知识”这一目标,意图在教学中作适度延伸,以期高屋建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娜塔莎”這一人物的形象。当然,三位老师的另两个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分别是“运用文本细读,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角度揣摩人物的内心”和“把握娜塔莎的形象特点,体会‘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如果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那么我们可以料到,有两位老师的师生互动会停留在较狭窄的范围内,就无法引导学生在更阔大的时空中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娜塔莎”的形象。以“偏”难概“全”,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打了折扣。
  二、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编者意图
  教学目标固然是指导课堂教学的“纲”,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尊重和符合编者意图。《娜塔莎》一文,编者节选自《战争与和平》第二卷第三部的第14、16节和第二卷第五部的第15节。编者试图通过“娜塔莎”这个“圆形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来揭示“人物”这一小说的核心要素。如果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忽视编者的意图,按照教学小说文本的常规思路,重点讲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则偏离了教材整体编写框架所呈现的编者意图。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小说教学文本,诸如《祝福》《最后的常春藤叶》《品质》《娜塔莎》等,如果不顾编者意图,只要是小说,就确定“把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那就没有必要选编那么多小说教学文本了,学生如果一次次重复学习教学目标完全相同的小说,也会无限厌烦。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编者意图,并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落实编者意图。
  在观课中,笔者发现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把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时,用时过多,偏离了编者的意图,把《娜塔莎》上成了普通的小说教学文本。教师在教学时,固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去把握人物的性格,但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才是重点。此外,教学还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去探索“娜塔莎”这个整部《战争与和平》小说中“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的丰富内涵。在探索“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时,需要适当补充“娜塔莎”在之后的种种所思所为,以便让“冰山下”的种种来丰富“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如果仅仅局限于选文,则会让“娜塔莎”的形象变得不那么“饱满”,不那么容易引发“心灵的海啸”,也会让学生的视野拘囿于狭小的时空。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关注编者意图。
  三、师生互动时问题设置的适宜性、适时性、阶梯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基本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是解决重难点、推进教学的主要抓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问题”设置的适宜性、适时性和阶梯性上。
  所谓问题设置的“适宜性”,就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文本的重、难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陶文建老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的基础上,以“我从文中______,读出了______的娜塔莎”的句式为抓手,带领学生感受小说人物娜塔莎的人物形象。笔者以为,这个问题的设置是适宜的。学生理清了情节,就有了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就不会出现“空谈阔论”的现象。
  所谓问题设置的“适时性”,就是问题设置是否处于学生思维“愤而悱”的阶段。完整的一堂语文课一般可安排2~3次活动(师生互动),每次15分钟左右,后一次活动立足于前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适时激发此时处于“愤而悱”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观课中,笔者发现,周吉琳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了“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后,根据学生对“娜塔莎”在第三部分的表现的疑惑,适时提出“对于第三部分娜塔莎的移情别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击中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肯綮”,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更加活跃,也为下一环节对人物形象的评析作了铺垫。
  所谓问题设置的“阶梯性”,就是问题的设置要呈现出思维的向前推进提升。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维锤炼都很重要,但思维的锤炼应高于知识的传授,立足于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锤炼尤为可贵。周吉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品读“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后,注重“往上爬坡”,继而引导学生评析人物形象,教给学生评价人物形象的标准——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往前、往高处推进,提升教学文本的价值。
  (责任编辑:李益)
其他文献
摘 要:2014—2016年浙江省内各地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总体上看着眼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的综合能力。从试题取材来看,基于生活,源于生活;从试题内容看,关注社会热点,彰显地域文化;从试题类型上看,呈现了多样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关键词:试题评鉴;综合性学习;中考语文  笔者从浙江省2014~2016年的30份中考语文卷中提取了所有的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了评析和
期刊
摘 要:仅从白居易的视角分析《琵琶行》,是单向度的,是不全面的;只有增加琵琶女的视角,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琵琶行》。解读《琵琶行》的文本时,应当并重看待琵琶女与白居易,否则就会造成文本解读的狭隘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琵琶行》;琵琶女  站在白居易的视角解读《琵琶行》,是《琵琶行》鉴赏史上的主流解读方法。在此视角之下,分析者均将白居易的身世遭遇和情感世界作为挖掘的重点,而将琵琶女作为陪衬,比
期刊
摘 要:阅读短篇小说类经典名著的方法有初读、联读、细读、品读、回读等。高效的阅读指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教师深读名著;二是寻找阅读指导的理论基础;三是尊重名著个性开展导读;四是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五是指导学生理性思辨地阅读名著;六是创建科学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  关键词:阅读指导;短篇小说类名著;阅读方法  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名著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与方法。运用有效的符合作品特质的阅读方法,才
期刊
前几天,听一位前同事说,他们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上文言文只讲词语解释,其他内容一概不教。理由是,近年来在浙江省中考中,课内文言文不考阅读,只考几个词语解释。听罢我不禁愕然: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7至9年级共44篇文言文(不含古诗词),如果学完3年文言文,只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上学到了几个词语的解释,这样的语文课,谈何开放性,谈何人文内涵,谈何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期刊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给予学生的“经典文化”,往往与学生当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之间有一道鸿沟。它需要语文教师通过科学的、智慧的教学设计来弥合,所以设计学习系统应该是古诗词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学习系统设计;《破阵子》  一、古诗词学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哲学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在其著作《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
期刊
摘 要:语言的理解与建构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若想达成这个素养,就必须在广泛的语言积累、梳理与内化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言的理解与建构;《雨霖铃》  最近有一首英文小诗引起了热议,小诗如下:  I love three thing in this world.  Sun,moon and
期刊
摘 要:浙江省近三年的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呈现出一种可喜的“新常态”:一是基于关键内容,考查“量”与“质”,指向有效积累;二是呈现原著内容,考查真实阅读过程,指向“整本书”的阅读;三是设置真实情境,关注阅读策略,指向核心价值;四是采用读写结合,考查思维品质,导向深度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考语文;试题命制  文学名著是人类语言和文明的宝库,对初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大量而有效的名著阅读,是学
期刊
本文以河南省H村的20个农村留守妇女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借助推拉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在地化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歧视性的社会性别规范、较差的身体状况、较低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迫使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保障性的土地承包制度、逐渐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乡村非正式支持,吸引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而薄弱的主体意识,也是致使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影
摘 要:对“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对比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能否当作修辞来教”等问题的讨论,应基于课程纲领性文件的表述。从我国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对相关问题表述的几次变化来看,中学语文的修辞教学,只讲修辞格即可,没必要扩大成修辞学科。所以,对比,还是只作为表现手法、不作为修辞格教学更为合适。  关键词:对比;修辞手法;修辞教学  关于对比,最近讨论颇多。一方面,张悦群老师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比”不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的“三级训练”策略,指的是把初中的写作教学大致分为三级,训练目标依次为情真、言美、技巧。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习的实际,七年级以“情真”训练为主,八年级以“言美”训练为主,九年级以“技巧”训练为主。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策略:真情实感;写作技巧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每周或每两周都要批改一次学生习作,面对问题众多的学生习作到底要怎样去有效指导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头痛医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