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入故事 教学融入生趣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故事化教学”方式,阐述故事化教学的优势、故事化教学的主体、原则及方式,通过生动的事例与观点相结合,反映“故事化教学”在当前课程背景下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故事化教学 生物学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相信许多人小时侯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听故事,听上下五千年事,品世间悲欢离合,故事中传奇的人物命运、跌荡的故事情节往往让听者欲罢不能。笔者以此为启发,尝试让教学故事化,帮助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营造生动高效的故事化课堂。
  1、“讲”故事的原因
  1.1 营造愉快氛围,让学生对课堂心生向往
  无数的事例证明在对任何知识的学习或者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能让结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则像一股清泉潺潺的留过学生们的心田,故事化的课堂恰恰能快速调动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无限向往。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当要探究“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吗?原因?”时,笔者就以这样的故事作为实例:“前两天休息,我早起买了个包子,就和朋友到滨江公园去玩儿,当时看到滚滚的长江,心情真叫一个澎湃啊!于是我生平第一次坐了次快艇,谁知道快艇刚一加速,我可怜的包子就落水了,这几天我一直寝食难安,心想长江这个生态系统会不会因为那个包子就崩溃吧。”学生当然笑着摇头否认,而且体会到河流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并没有受到特别影响。笔者又趁势追问:“为什么不会呢?你们猜想这个落水的包子可能有几种下场?”“被鱼吃了,泡没了,可能被细菌分解了……”在五花八门的答案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的方法,课堂氛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迅速被激活。
  1.2 巧析难解知识,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笔者在给必修班上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豌豆种子中种皮颜色和子叶颜色的遗传题目,由于是必修班且课时有限,没有按常规思路解析,而是用一个小故事轻松化解:“自然界中生命的轨迹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你们看看种子的结构图像不像是正在母体中孕育的胎儿,种皮就相当于是母亲的肚皮,它的颜色取决于母本;而子叶就相当于是胎儿,它的颜色当然就由双亲共同决定啦。”这样原本抽象难解的知识就被迎刃而解了。
  1.3 体会百味人生,铸造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科学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包含兴趣、情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故事化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在探寻科学真谛的长河中所展现的宝贵的科学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块块历史的丰碑。教师不妨在课堂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百味人生,比如“孟德尔8年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盼故事反映了孟德尔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力;“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故事反映了达尔文坚持实践、寻求真理的精神;“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说明了科学无界、机遇偏爱思考者的科学哲理;“童第周”的故事反映了他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的优秀品格……学生在这一篇篇故事中分享着科学研究的喜怒哀乐,熏染着科学家们高尚的科学品质。相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成就动机的引导、健康情感的培养、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故事讲述者的选择
  2.1 教师预设
  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运用故事化教学手段。故事用于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犹如电影的序幕,开始就燃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用于过渡,机智转换。轻松的语言和形式可以紧扣学生的心弦,将孩子们带人知识的新天地;用于结课,完美谢幕。这样不仅对教学内容能梳理概括,提炼升华,还能延伸教学内容,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学生主创
  或许有人提出在当前提倡“生本课堂”的理念下,这种“你来讲,我来听”的模式是否已经落伍了,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来讨论谁来“讲”的问题了,在一次复习课上谈到鉴定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问题,由于距离新授课有一段时间了,问了好几位学生都没能答出,这时又请了一位男生却回答得十分顺利,笔者问他有没有什么记忆的窍门,这位学生憨憨地笑了笑说:“我就把细胞想成一个桃儿,桃肉是细胞质,桃核就是细胞核。现在这个桃肉已经红透了,RNA主要在细胞质,也就在红色的桃肉里,所以鉴定RNA用吡罗红,而且RNA和红色的英文Red第一个字母相同。”说到这儿很多学生都开始频频点头,接着他又说“桃核是稀有的绿色,DNA主要在细胞核,也就是在绿核中,鉴定DNA可以用甲基绿。”说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位学生回答后,笔者及时肯定了他勤于思考的优点,并且鼓励学生以后把有关每节课的“奇思妙想”写进导学案的学后小结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学生这个力量,教育就失去了根本。”此案例中学生想他们所想,用独特的视角’参与课堂,在这个动态生成的故事课堂中,着实做了一回“主讲人”。
  2.3 师生共建
  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节中,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准备这节内容时,先运用导学案请学生自习并完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接着便运用故事化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在叶绿体中谁能捕获并且吸收大量的光能?
  生(异口同声):叶绿体中的色素。
  师:打个比方,色素就是一个人,色素吸收了大量光能,就像一个人有了钱,而有钱人最怕的是什么?
  生(众说纷纭):没命了,钱没了……
  师:对了,这有了钱最怕就是被贼惦记了,可就有那么一个自不量力的小偷来了,而且下场非常可悲,你们猜是谁?
  生(狐疑地说):H2O。
  师:水在强大的光能下被光解了,产生了[H]和O2,你看看多惨,直接就升天了(哄堂大笑)。看来还是要诚实做人,不过有人见一个不行那就两个一起来,团结力量大嘛。   生:是ADP和Pi(还没等笔者发问,学生就抢着回答)。
  师:嗯……没错他们俩运气好点,偷了些钱——能量,立马就变形了,变成有钱人啦。
  生:ATP(气氛高涨)。
  师:光反应的故事就讲完了,下面暗反应的主角要登场了,他可是个既懒惰又爱生气的家伙,我们请化学课代表来侦察侦察。
  化学课代表:应该是CO2
  师:相信大家都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吧,里面也有一只懒惰的羊。
  生(坚定地回答中又带着一丝不解):懒羊羊。
  师:懒羊羊就是我们这的CO2,那懒羊羊偷懒的时候,一般都是谁能治的了它呢?
  生:喜羊羊——C5
  师:CO2被C5说服后就手牵着手高高兴兴去反应了,产生了两份……
  生:C3
  师:那C8这只羊太小了,只有3个月大,在外面不小心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生:找个指路人,打电话,坐出租车……(各有高招)。
  师:先要找个指路人,能还原它回家之路。
  生:[H](群情激昂)。
  师:接下来不管打电话还是坐车是不是都要钱啊,那你找找这里谁比较有钱,而且这钱还来路不正。
  生:ATP。
  师:哎,没错,这不义之财最后还是要回归社会的,所以C3的还原之路需要[H]供氢,还需要ATP供能,最后生成……
  生:(CH2O)。
  在这则案例中,师生间看似随意实则环环相扣的对答中,精彩演绎了故事课堂的师生共建,达成了教学目标的水道渠成,不露声色地渗透情感价值取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设计中,在这场思想火花的崩撞中,师生的心灵彼此交汇。
  3、“讲”故事的方式
  3.1 故事化教学的原则
  虽然许多教师都曾在课堂中运用过故事化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学组织和处理上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故事内容是否具有教学性。有些课堂中故事的叙述纯粹只是为了让教学达到表面上的一种“欣欣向荣”,在学生的心中如“燕过无痕”般没有留下任何思的痕迹。只有具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引发思索、探询其理。
  (2)关注选择的故事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历,有些故事情节与教学内容衔接不自然,或者故事相关的背景、事物等与学生的生活完全脱节,好比对现在的学生提起“功夫熊猫”可谓无人不知,可提到“铁臂阿童木”基本就一无所知。故事情境也就失去真实性,学生对于故事一知半解,故事化教学也失去其意义。
  3.2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
  笔者多次提到“讲”这个词,给人感觉教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就只能充当刻板的“播报员”的角色,形式非常的单一,其实这简单的“讲”中却也蕴涵着大学问。比如语速,一段叙述中突然的抑扬顿挫甚至是留白,都可能让人思绪飞扬,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心境出发,了解故事、想象故事,结合已有的旧知去探索,不经意问,获得隐藏在故事背后更多的东西。比如体态,学习“DNA的复制”中解旋所需条件时,教师用自己的双手模拟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解旋时用尽全力才解开一段,有学生马上就想到需要能量。又如一段故事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甚至是师生的相声、小品、歌舞表演等的形式出现,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以故事为载体,以兴趣支点、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内容和目标无形的浸润其中,让学生自然而习得,学与教浑然一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努力用心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的教育,故事化教学方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为学生所欢迎和接受,使学生充满灵气,让课堂充满活力,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让知识如和煦的春风吹进学生心田。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技术与媒介进步,经济模式转型和思想变革之后,威廉斯所提出的“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出现的文化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文化分析”的视角将“成熟阅读”与“价值阅读”作为对利维斯主义“精英阅读”方式的批判继承,同时将“感知结构”纳入考量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从“文化分析”理论到将“民族志研究”引入文学研究,反思20世纪人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摘要 以“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课为例,教师通过自制教具,设计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科学观察中逐渐形成重要概念,将生物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树立结构功能观,渗透归纳、建模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教学设计;细胞核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23-0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
摘 要 以高中生物必修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进行“同课异构”,设计3个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案;并选取高一年级3个不同学习层次的班级作为教学对象,检测、分析教学前后学生的成绩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方案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实验课 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实验既是学生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等能力的重
2010年中南地区生物教学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3日-16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主要内容之一为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生物现场课例展示与评选。笔者有幸作为八年级组评委参加这次活动,八年级组的七位教师均现场讲授了人教版“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是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有效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感悟,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    1 以激趣为主旨的新课引入    案例1:海南的庄翠霞老师以
1 案例背景    2009年南京市玄武区开展了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活动,“三全”即全体、全面、全程,“五优化”即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  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人体能量的供给”,由于区里从未开过这节课,所以也无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到网上查资料,不断和同组老师磨课,不断到班级里试上……几经磨合,最终敲定:优化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生物教师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需更加关注自身周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这是生物教师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也是生物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很好体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学校教育有理由关注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校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
摘 要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串为教学支架,重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目的、观察现象、推导结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问题设置 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合理有效的概念框架”是支
1论证式教学策略  论证式教学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实质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论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实践活动,在分析资料、得出主张、反思质疑、辩驳论证中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参考Toulmin论证模式(由图1所示)来进行论证式教学。  2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
1 设计思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实例,但内容宽泛,远离学生生活,加之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相关实践与探究活动。我校位于漓江大河乡河段,是漓江从发源地流入第一个人口密集城市——桂林市的第一站,在此探究人类活动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实验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科学保护漓江有重要意义。特设
摘要 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在引导学生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以探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最后得到的4个科学结论为基本线索。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历程中归纳并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 科学探究 生物膜模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