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y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点。本次调查以大连市12所高校30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高校学风整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对所学专业认同度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应扮演好五种角色,即引领者、规范者、实施者、服务者和开发者,并在学风建设中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 学风建设; 作用; 学风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6-03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育人资源。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学风与学生发展密切相连,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应在学风建设中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发挥桥梁作用和督导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连市大学生学风状况,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对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的教师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0份调查问卷,收回2862份,回收率为95.4%。筛选后有效问卷为2832份,有效率为94.4%。整理并统计问卷,将有效问卷资料编码,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一、正确认识学风的含义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风,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1]它是学生学习风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纪律和学习氛围的外在表现。而广义的学风,不仅仅是指学习风气,同时还包括教风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笔者认为,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倾向,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应理解为学校的学习之风(学生)、教育之风(教师)、学术之风(科研)、办学之风(管理)等。因此,学风建设是涵盖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视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近1/3大学生常有一种无意思感、多余感和厌烦感等消极心态,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高中时,他们别无选择地接受了高考,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目标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动力,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表1显示,“缺乏學习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以20.9%的比率列在“学校学风最主要的问题”的第一位;在“你身边同学逃课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中(见表2),“缺乏学习动力”也以28.1%的比率成为最高选项。
  2.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个别人有上课打瞌睡、看小说甚至“翘课”等现象。问卷中54.5%的同学承认偶尔会有翘课、迟到和抄作业的情况,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目前网络盛行的情况下,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网络,影响了学习和休息。在回答“你使用电脑主要用来做什么”的问题中,31.8%的同学选择了“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只有20%的同学选择了“看老师课件,上网找资料等学习用途”(见表3)。有45.2%的同学将“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形成良好习惯”视为自己“目前学习的最大困难”(见表4)。
  3.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钻研精神
  从表5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均在60%左右,说明国家的高校评估制度及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对学风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但数据也显示还有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状态和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个别学生和家长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奉行读书无用论,只注重一些能够速成且比较实用的技能学习;受高考咨询制度的局限,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对大学专业的必要了解和科学认识,只是依靠丰富而美好的想象进入学校,当现实与自己的想象不尽相同时,面对艰深的基础知识和未来枯燥的研究工作不感兴趣,缺乏必要的专业认同,将学习视为乐趣的人在低年级很少。缺乏钻研精神,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大学生道德学习榜样选择的趋同性、崇高性有所减弱,差异性、趋利性明显增强”[2]。
  
  三、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
  
  1.辅导员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引领者,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
  学生的学习观包括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治学精神等,它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辅导员可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坚定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未来奋斗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始终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主旋律。
  对策建议: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例宣传等方式营造科研、讲座、学术的氛围,被大多数同学认可的改善学风的有效方式(见表6)。通过有效的学习观教育,引导学生将学习与成材相结合,将专业学习与职业定位相结合,将学业计划和人生规划相结合,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行为过程的规范者,应建立起规范的学风管理制度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其发展过程是渐进、累积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优良的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养,来不得一时一事的松懈,而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习者在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习惯上获得持久性。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学习懈怠、缺乏耐力和持久力,以及较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许多新问题,辅导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学风培养离不开养成管理和制度建设。
  对策建议: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日志、课堂听课、寝室查访,随时了解、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和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可通过抓住“四率四人数”,作好学风监测工作,即学生上课出勤率、学生自习率、考试通过率、研究生报考率;考试不及格人数、留级与退学人数、考试成绩明显好转和明显下降人数、学习心理障碍人数。规范考勤管理制度,加大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巡查力度,对学生违纪行为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同时,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学风建设,定期通过班委会、班会、集体谈话、个别谈话等形式,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检查,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寻找改进学风的办法。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稳定的健康的学习状态。
  3.辅导员是高校学风建设具体措施的实施者,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工作又是推动学风建设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手段。目前,虽然在很多高校中提出了全员育人、全员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机制,各高校为加强学风建设也采取了各种有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只起到了传授知识的职能,只有一小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大部分活动和措施都要通过辅导员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完成。
  对策建议:辅导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制度管理、激勵措施、宣传教育、班风建设、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网站等措施,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中,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补考、网瘾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组织学习小组、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4.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应优化学风教育载体
  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既是教育者、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辅导员除了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外,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传递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求职信息,提供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会,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先进的教育载体。
  对策:新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子的入学教育,抽签决定“大学导航人”。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制定和实施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载体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同时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服务体现教育,以服务体现管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重要阶段,是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自我教育的关键时期。”[5]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成长成才的人生理想。
  5.辅导员是大学生多种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应整合促生教育合力
  创建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某个人、某一方面的因素所能达到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培养、支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沟通,才能提高学风建设的水平。而辅导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社会、家长等多种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对策建议:辅导员通过深入课堂、寝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业动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任课教师交流;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等活动将信息进行反馈,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于个别学习成绩差、迷恋网吧、偏科、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汇报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及思想状况,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找原因、定目标、鼓士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全.论高校学风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1):10-13.
  [2]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89.
  [3]张建喜.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世纪桥,2008(1):112.
  [4]刘梅.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电子职业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7(6):24.
  [5]黄佳慧,刘莉.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4):64.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太阳公公生气了,躲在家里不出来,一天不出来,两天不出来,一个月了还不出来。大家郁闷极了,愁眉苦脸的,特别是云阿姨,还一直哭,可她一哭,雨就下个不停,这下大家更不开心了。   該怎么办呢?小动物们聚集起来想办法。狗熊说:“雷公公力气大,我们让他把太阳公公拖出来吧。”狐狸说:“彩虹阿姨最漂亮,让她去劝劝太阳公公吧。”狮子说:“我们一起为太阳公公唱支歌吧。”最后,大家用了狮子的办法,一起为太阳唱了一首《
让试题充满数学研究味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对德国哲学的信仰。在这一著作中,他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所谓的“真正社会主义”,系统地表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看法,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
【摘要】初中数学复习课,如果教师能够从一道题目(一般是课本例习题,中考试题)出发,开放性地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并尝试让学生自主编题,提出问题,同时关注学情,动态生成,让课堂更加自然,流畅.在这样一条复习主线下,提炼解题策略,挖掘数学本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真正让数学复习课成为学生的主阵地,走出“题海战术”的阴影,追求简约却不简单的课堂,还学生时空,体现“一题一课”的价值,真正
摘 要: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同时又是关乎其实效性的主要指标,因此,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过程四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教学内容的现实感、时代感,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这几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
狗熊独自在大树下玩了一会,觉得很无聊。他对树上的金丝猴说:“我们一起外出旅游好吗?”  金丝猴说:“我整天在树上待着也觉得很无聊。我们结伴旅游不仅不会寂寞,还可以相互帮助。这很好啊!”  金丝猴和狗熊准备了行李,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在涉水经过小溪的时候,金丝猴溅起的水花把狗熊的衣服弄湿了一片。狗熊十分生气地说:“你这笨手笨脚的傻猴子,把我的衣服都弄湿了!”  休息的时候,金丝猴拿出笔,在日记本上不停
【摘 要】 教材是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各国教材能体现其教学理念和课程实现情况.基于“全等三角形”的教材内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比较分析中美几何教材的异同点,得到以下启示:设置每节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增强教材的引导性;加强数学教材新课中对旧知识点的回顾,增强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增加教材知识点的探究性;丰富教材知识背景,增强教材可读性;丰富习题功能,思考从多个角度帮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和
小熊吉米的妈妈不在了。爸爸也独自走了,走的时候给吉米留下一顶帽子。  吉米看到山羊妈妈正在舔她的小山羊宝宝。这时,吉米忽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破了一个大洞。他抬头望望天:“那我呢?我也要有人来爱我啊!”  戴上帽子,他出发去寻找爱了。  第一次出远门,吉米走了一个钟头,觉得有点累了,就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这时蹿出来一只老土拨鼠。土拨鼠被老鹰追得没命地狂奔。  吉米跳到老鹰跟前,咧开嘴大吼一声:
妈妈:宝宝,我香不香呀?   宝宝:香!妈妈,你被香水腌入味啦。   江西南昌 子萱媽妈
摘要:大学哲学思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开设的课程,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实力比较强的美、德、日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都把哲学思辨课程作为必修课,而且哲学思辨课程的学习为构建专业知识学习的理性反思和批判提供了哲学思辨基础。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非哲学专业除了只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外,再无其他哲学思辨课程,这不利于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领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