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40例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缬沙坦治疗。结果:240例患者经治疗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心衰2例,心绞痛6例,脑卒中14例;得知,实验组比对照组临床效果更显著。结论:缬沙坦值得同行临床推广使用和学习研究,因为其能抑制醛固酮的释放和血管收缩,临床疗效显著,不影响心律,降低升高的血压,协同舒张血管。
关键词:缬沙坦;心血管疾病;疗效
现在流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就是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预后差且患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使用利尿剂和洋地黄强心苷类药。近几年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我院开始使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深入分析和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病理使其治疗措施也不断改进。沙坦类药物(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S)是WHO批准用于临床的新一代降压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比,沙坦类药物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抑制作用更全面,与ACEI使用可使疗效协同增强。ARBS与ACEI相比,该类药可阻滞产生于全身循环或局部组织的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有害作用。因此临床上该类药对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AMI)、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动脉粥样硬化(AS)及左心室肥大(LVH)等具有独特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现将240例临床资料的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采用缬沙坦治疗的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例,高血压患者9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49.7岁,年龄24~76岁,男64例,女56例。对照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6例,高血压患者84例,平均年龄为47.6岁,年龄25~75岁,其中女44例,男76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本组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时,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1次/d,80mg/d给实验组12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7d后将药量调整为1次/d,40~160mg。如果患者无禁忌,可以继续服药。以钙通道拮抗剂、硝酸酯类为主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选用依那普利10mg,2次/d,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5mg,1~3次/d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如心得安、环戊甲噻嗪等,使血压接近正常或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食物以低动物脂肪、低盐为宜,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产生心绞痛、心衰病及脑卒中的例数,但要两组患者血压都降在140/90mmHg的情况下。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处理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计数资料采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通过治疗本次研究的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发病率仅为9.84%,加用缬沙坦治疗后出现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发病率远小于对照组。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中对照组120例,合计占43.33%的52例患者,包括心衰患者10例占8.33%,心绞痛患者26例21.67%,脑卒中患者16例占13.33%;实验组120例,合计占10.00%的12例患者,心衰患者2例占1.67%,心绞痛患者6例5.00%,脑卒中患者4例占3.33%。
3讨论
亚太群组协作研究组织针对逾50万亚洲人口进行了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在亚洲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正在大规模流行,对其他亚洲国家及我国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亚洲患者人群比西方年轻很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50%左右,但是统计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占疾病死亡数的33%,有1700万例,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也日益增多。现在摆在每一位心内科医生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及防止其发展发生。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来治疗心血管患者,缬沙坦增高的AngII和在AT1受体水平阻断的RAS可能协同血管舒张,作用于AT2有受体,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二代受体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具有易急发、难根治、再次入院率高、易反复、治疗周期长、病程长等特点,因此应该使未患病的人群及早预防,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并且要规范诊疗,严格控制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的病情进展。缬沙坦能够阻断AngII与AT1受体的结合,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其特异性受体大于AT2受体作用的20000倍,从而抑制醛固酮的释放和血管的收缩,产生降压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口服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为ARB类药物[2]。本组研究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缬沙坦配合治疗的60例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本组120例心血管患者都通过常规基础治疗时,病情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口服缬沙坦治疗后实验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总发病率为43.33%,实验组为10.00%。研究表明突然终止服用缬沙坦治疗,不会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尿酸水平、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也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和高血压反弹[3]。
参考文献:
[1]茹鲜古丽`托呼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3(8):32-33.
[2] 吴卫元,杨永青,甲状腺激素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0,34(4):223-225
[3] 刘晓茜,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5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12-114
关键词:缬沙坦;心血管疾病;疗效
现在流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就是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预后差且患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使用利尿剂和洋地黄强心苷类药。近几年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我院开始使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深入分析和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病理使其治疗措施也不断改进。沙坦类药物(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S)是WHO批准用于临床的新一代降压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比,沙坦类药物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抑制作用更全面,与ACEI使用可使疗效协同增强。ARBS与ACEI相比,该类药可阻滞产生于全身循环或局部组织的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有害作用。因此临床上该类药对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AMI)、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动脉粥样硬化(AS)及左心室肥大(LVH)等具有独特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现将240例临床资料的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采用缬沙坦治疗的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例,高血压患者9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49.7岁,年龄24~76岁,男64例,女56例。对照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6例,高血压患者84例,平均年龄为47.6岁,年龄25~75岁,其中女44例,男76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本组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时,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1次/d,80mg/d给实验组12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7d后将药量调整为1次/d,40~160mg。如果患者无禁忌,可以继续服药。以钙通道拮抗剂、硝酸酯类为主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选用依那普利10mg,2次/d,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5mg,1~3次/d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如心得安、环戊甲噻嗪等,使血压接近正常或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食物以低动物脂肪、低盐为宜,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产生心绞痛、心衰病及脑卒中的例数,但要两组患者血压都降在140/90mmHg的情况下。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处理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计数资料采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通过治疗本次研究的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发病率仅为9.84%,加用缬沙坦治疗后出现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发病率远小于对照组。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中对照组120例,合计占43.33%的52例患者,包括心衰患者10例占8.33%,心绞痛患者26例21.67%,脑卒中患者16例占13.33%;实验组120例,合计占10.00%的12例患者,心衰患者2例占1.67%,心绞痛患者6例5.00%,脑卒中患者4例占3.33%。
3讨论
亚太群组协作研究组织针对逾50万亚洲人口进行了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在亚洲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正在大规模流行,对其他亚洲国家及我国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亚洲患者人群比西方年轻很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50%左右,但是统计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占疾病死亡数的33%,有1700万例,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也日益增多。现在摆在每一位心内科医生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及防止其发展发生。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来治疗心血管患者,缬沙坦增高的AngII和在AT1受体水平阻断的RAS可能协同血管舒张,作用于AT2有受体,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二代受体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具有易急发、难根治、再次入院率高、易反复、治疗周期长、病程长等特点,因此应该使未患病的人群及早预防,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并且要规范诊疗,严格控制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的病情进展。缬沙坦能够阻断AngII与AT1受体的结合,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其特异性受体大于AT2受体作用的20000倍,从而抑制醛固酮的释放和血管的收缩,产生降压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口服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为ARB类药物[2]。本组研究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缬沙坦配合治疗的60例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本组120例心血管患者都通过常规基础治疗时,病情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口服缬沙坦治疗后实验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总发病率为43.33%,实验组为10.00%。研究表明突然终止服用缬沙坦治疗,不会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尿酸水平、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也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和高血压反弹[3]。
参考文献:
[1]茹鲜古丽`托呼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3(8):32-33.
[2] 吴卫元,杨永青,甲状腺激素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0,34(4):223-225
[3] 刘晓茜,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5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