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但他个人或与弟子们的言论都被辑篡成册,从而有了现在的《论语》。其中包含着孔子及众人对于“仁”、“义”、“礼”等富含哲理性的言论。本文则围绕“学”字,浅谈《论语》中所蕴含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主张。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学习观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序》中对于《论语》的解说是这样的:“《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以“学而篇”为首,《论语》共分为了二十篇。虽然没有明确某一篇是以“学”为主,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从开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全书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孔子及其门人对于“学”的思考。
“学”,无论是对于人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是一个从蒙昧无知走向文明的重要手段,无论“学”的内容是关于学问,还是做人。孔子对于学习理解,并非是如今部分人以为的“应试教育”,而是一种“修为”,也可以理解为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对道德的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学习是主导因素。
一、“学”的内容
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到四字:“文”;“行”;“忠”;“信”。“文”就是文教,一般具体指:诗、书、礼、乐。“行”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实践,也就是“文”在生活中的实践。“忠”就是竭尽全力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信”就是言出必行。有不少人认为这四者都是与“育人”的相关,不可看作是学习的先后顺序,我想也不无道理。孔子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钱穆先生对这一句的解读是:“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亦为乡里自好为士,无以达深大之境也。”这就明确了学问跟修养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分先后,而是互补。
二、“学”的方法
对于如何“学”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思考:
1.博学
博学并非是简单的见识广,而是在这些基础上多闻、多问。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无论是君子还是其他好学之人,广泛的学习人文知识,然后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就不怎么偏离正道了。在广泛学习的前提下坚定自己的目标,不理解的要诚恳的向别人请教,同时自己也要加以思考,这样下来离“仁”也就不远了。孔子所说的“博学”中的多闻、多问、多见识,都是“博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与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感觉判断。
2.好学
孔子强调“学”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一句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发自内心的喜爱它比懂的它要好,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也就是说,为了爱好而学,终究不如以学为最快乐的而学。孔子弟子中,颜渊的安贫乐道,就是对“乐之者”的正确解读。开篇中孔子也说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傅佩荣先生认为,此句可以连起来思考,认为好学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然后虚心向良师请教。如果把目标的重心放在物质欲望上,那就再无心追求知识层面的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知道求学,而是能够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真正喜爱它,从而自发的从事学习。
3.“学”与“思”、“习”、“行”相结合
孔子认为从所见所闻中获取的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加以整理、归纳,提高到理论的层面,那么终究是纸上谈兵。所以他才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学而思,由思而学,二者互为前提,使学得的内容贯通起来,求得统一,成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程子也曾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论语》开篇第一句,孔子就提出:“學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个人认为,这里的“学”,无论翻译成学习还是学说,都不影响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对于学得的知识经常性加以复习,加深印象并长久不曾遗忘,这样岂不愉快。冰心有一句“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换句话讲就是知行合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学”与“思”、“习”相结合,肯定了认识事物过程中思考和熟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提出“学”还要与“行”相结合,最终再检验对事物的认识。
以上虽说是《论语》中孔子所主张的一些学习方法,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他重视“博学”、“好学”,但也不仅仅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是进一步与“思”、“习”、“行”相结合,提高到实践层面。也就是说孔子所主张的学习过程是合乎如今我们在哲学上所讲的关于认识过程的原则了。
参考文献
[1]孔丘 《论语》 纪琴 译注(上、下)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9
[2]李培宗 编著 《论语全解》 济南:齐鲁书社 2008.7
[3]马千里 《论语新裁》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12
[4]钱穆 《论语新解》 巴蜀书社出版 1985..11
作者简介:祖丽米热·沙依提(1994-),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学习观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序》中对于《论语》的解说是这样的:“《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以“学而篇”为首,《论语》共分为了二十篇。虽然没有明确某一篇是以“学”为主,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从开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全书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孔子及其门人对于“学”的思考。
“学”,无论是对于人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是一个从蒙昧无知走向文明的重要手段,无论“学”的内容是关于学问,还是做人。孔子对于学习理解,并非是如今部分人以为的“应试教育”,而是一种“修为”,也可以理解为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对道德的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学习是主导因素。
一、“学”的内容
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到四字:“文”;“行”;“忠”;“信”。“文”就是文教,一般具体指:诗、书、礼、乐。“行”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实践,也就是“文”在生活中的实践。“忠”就是竭尽全力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信”就是言出必行。有不少人认为这四者都是与“育人”的相关,不可看作是学习的先后顺序,我想也不无道理。孔子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钱穆先生对这一句的解读是:“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亦为乡里自好为士,无以达深大之境也。”这就明确了学问跟修养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分先后,而是互补。
二、“学”的方法
对于如何“学”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思考:
1.博学
博学并非是简单的见识广,而是在这些基础上多闻、多问。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无论是君子还是其他好学之人,广泛的学习人文知识,然后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就不怎么偏离正道了。在广泛学习的前提下坚定自己的目标,不理解的要诚恳的向别人请教,同时自己也要加以思考,这样下来离“仁”也就不远了。孔子所说的“博学”中的多闻、多问、多见识,都是“博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与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感觉判断。
2.好学
孔子强调“学”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一句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发自内心的喜爱它比懂的它要好,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也就是说,为了爱好而学,终究不如以学为最快乐的而学。孔子弟子中,颜渊的安贫乐道,就是对“乐之者”的正确解读。开篇中孔子也说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傅佩荣先生认为,此句可以连起来思考,认为好学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然后虚心向良师请教。如果把目标的重心放在物质欲望上,那就再无心追求知识层面的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知道求学,而是能够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真正喜爱它,从而自发的从事学习。
3.“学”与“思”、“习”、“行”相结合
孔子认为从所见所闻中获取的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加以整理、归纳,提高到理论的层面,那么终究是纸上谈兵。所以他才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学而思,由思而学,二者互为前提,使学得的内容贯通起来,求得统一,成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程子也曾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论语》开篇第一句,孔子就提出:“學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个人认为,这里的“学”,无论翻译成学习还是学说,都不影响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对于学得的知识经常性加以复习,加深印象并长久不曾遗忘,这样岂不愉快。冰心有一句“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换句话讲就是知行合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学”与“思”、“习”相结合,肯定了认识事物过程中思考和熟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提出“学”还要与“行”相结合,最终再检验对事物的认识。
以上虽说是《论语》中孔子所主张的一些学习方法,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他重视“博学”、“好学”,但也不仅仅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是进一步与“思”、“习”、“行”相结合,提高到实践层面。也就是说孔子所主张的学习过程是合乎如今我们在哲学上所讲的关于认识过程的原则了。
参考文献
[1]孔丘 《论语》 纪琴 译注(上、下)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9
[2]李培宗 编著 《论语全解》 济南:齐鲁书社 2008.7
[3]马千里 《论语新裁》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12
[4]钱穆 《论语新解》 巴蜀书社出版 1985..11
作者简介:祖丽米热·沙依提(1994-),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