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说:“说话以及写文章是一种社会活动。”意谓着语文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我们的很多语文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语文与生活的链接,导致很多学生也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只是用来考试,跟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似乎变得很困难。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大家的课堂,而不是少数人的舞台,关键是要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再离我们遥远。与生活实际联系,让语文知识穿越时光的隧道,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语文就在我的身边,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语文水平才会得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管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如何,都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认真地研究和探索寻求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以本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打造趣味课堂。
一、联系生活知识,唤起兴趣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距离太远,学生自然兴趣不高。当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在生活中运用时,学生觉得学可以致用,学习的劲头自然就会被鼓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如《气象物候》专题布置课前作业,我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搜集关于气象的谚语。因为这些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又能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气象的谚语,课后再向家人、邻居介绍,学生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小博士,可以指导大人们劳作、出行了。于是人人动手记录整理,学得兴趣盎然。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语文课上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美,这样学习语文,我认为是“还学生以自由”的深刻表现,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甚至让学生从此“爱上”语文。课上可以调动视觉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作品、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看校园风景,看蓝天白云、绿树红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活动,表演课本剧与小品来亲身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教学《气象物候》专题中关于“梅雨”的诗词,了解各地入梅期的特点。课上出示地图,讨论各地“梅雨”的入梅期有何特点?由于有了形象的地图视觉,学生很容易说出各地“梅雨”入梅期的特点。
这样的课堂比起单纯的读书讲课而言学生更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情经验,拓展学生视野,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激起兴趣
初中生的身理、心理特征,决定他们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可以引起他们好奇心,诱导学习兴趣,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如《气象物候》专题一课讨论诗歌中的物候现象时,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问题“提出诗歌中令人费解的地方”。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提出了:1.为什么五月下雪?2.玉门关外为何有黄沙?3.月黑如何见雁?4.春江水暖为什么要写鸭先知,而不是其他动物?接着让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讨论,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把生活与文学自然而然地练习起来了,并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学性。
三、重视课堂互动,引起兴趣
课上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一个看客。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是课堂高效的关键。课堂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者可以把生活知识设计到互动环节中来,让学生人人都可以参与。互动方式各种各样,可以是游戏、故事,也可以唱歌、讨论,例如:“《气象物候》专题在练习讨论古代诗歌中的物候现象时,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示一组诗句,说出诗中所含的季节、时令、处所。”出示游戏的规则,如果说错,就要说一句关于天气的谚语或介绍一首含时令的古诗词。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时注意做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课堂上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者不仅要想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思考通过何种方式“传道、授业”,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在讲课时生动准确、条理清楚,既突出重点又具系统性之外,还必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回归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大家的课堂,而不是少数人的舞台,关键是要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再离我们遥远。与生活实际联系,让语文知识穿越时光的隧道,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语文就在我的身边,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语文水平才会得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管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如何,都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认真地研究和探索寻求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以本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打造趣味课堂。
一、联系生活知识,唤起兴趣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距离太远,学生自然兴趣不高。当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在生活中运用时,学生觉得学可以致用,学习的劲头自然就会被鼓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如《气象物候》专题布置课前作业,我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搜集关于气象的谚语。因为这些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又能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气象的谚语,课后再向家人、邻居介绍,学生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小博士,可以指导大人们劳作、出行了。于是人人动手记录整理,学得兴趣盎然。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语文课上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美,这样学习语文,我认为是“还学生以自由”的深刻表现,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甚至让学生从此“爱上”语文。课上可以调动视觉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作品、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看校园风景,看蓝天白云、绿树红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活动,表演课本剧与小品来亲身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教学《气象物候》专题中关于“梅雨”的诗词,了解各地入梅期的特点。课上出示地图,讨论各地“梅雨”的入梅期有何特点?由于有了形象的地图视觉,学生很容易说出各地“梅雨”入梅期的特点。
这样的课堂比起单纯的读书讲课而言学生更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情经验,拓展学生视野,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激起兴趣
初中生的身理、心理特征,决定他们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可以引起他们好奇心,诱导学习兴趣,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如《气象物候》专题一课讨论诗歌中的物候现象时,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问题“提出诗歌中令人费解的地方”。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提出了:1.为什么五月下雪?2.玉门关外为何有黄沙?3.月黑如何见雁?4.春江水暖为什么要写鸭先知,而不是其他动物?接着让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讨论,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把生活与文学自然而然地练习起来了,并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学性。
三、重视课堂互动,引起兴趣
课上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一个看客。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是课堂高效的关键。课堂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者可以把生活知识设计到互动环节中来,让学生人人都可以参与。互动方式各种各样,可以是游戏、故事,也可以唱歌、讨论,例如:“《气象物候》专题在练习讨论古代诗歌中的物候现象时,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示一组诗句,说出诗中所含的季节、时令、处所。”出示游戏的规则,如果说错,就要说一句关于天气的谚语或介绍一首含时令的古诗词。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时注意做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课堂上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者不仅要想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思考通过何种方式“传道、授业”,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在讲课时生动准确、条理清楚,既突出重点又具系统性之外,还必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回归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