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解读与思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llowMyHeart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的SNS网站兴起于1997年,网站名称是sixdegree.com,该网站允许用户创造个人页面,列出好友名单和自由发表评论。在美国运作比较成功的SNS网站facebook从最初为哈佛大学学生建立互相认识和熟悉的途径,到如今服务于全世界的大学生,用户更是拥有3400万之多。在中国,校内网、占座网、海内网、蚂蚁网、一起网、开心网、360圈等SNS网站也大量涌现,抢占市场。
  本文试图从传播模式上对SNS新型社交网络进行解读,并对SNS新型社交网络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以思考。
  
  一、传播模式分析
  
  按照拉斯韦尔模式,传者、信息(内容)、媒介、受者四大要素,加上一个传播环节“传播效果”,构成整个传播过程。四大传播要素是传播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SNS新型社区网络的传播要素特点和表征如下:
  ⒈传者分析
  ①传者特征—男性为主的年轻人
  SNS新型社区的传播,其传者不受到诸如身份、教育程度、地理位置、职业状况等因素限制。任何人,只要具备基础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上网技能,具备文字或者贴图能力,都可以到诸如开心网、校内网等网站注册,拥有一个ID。从中小学生到古稀老者,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发布自己想要发布的内容。因此,可以说,SNS的传者似乎没有明显的特征。
  根据大度咨询的调查,当前国内SNS网站用户中,男女用户比例约为62.1%:37.9%,男性用户数量显著高于女性用户。对比CNNIC最新公布之男女网民比例(53.6%:46.4%)数据,SNS网站在我国男性网民中的渗透率要高于女性网民。21-25岁这一年龄组为SNS网站用户的主力军,占整体的四成以上(42.7%);其次为16-20岁年龄组,约为三成(30.6%);30岁以下的用户占SNS网站用户的90%以上。
  因此,可以根据调查这样来描绘我国校园SNS媒介使用者。使用我国校园SNS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21-25岁,他们以男性为主。
  ②传播动机——“晒”的心理与社会交往
  根据大度咨询的调查,SNS网站日志功能的使用率为78.7%,相册功能的使用率为66.2%。群组是所考察功能中用户使用最多的,87.2%的用户参与有群组,用户的聚集目的性强。相比之下,分享的使用率最小,为15.3%。而在一些小型SNS网站里火爆的组件游戏,尚未成为主流SNS用户的选择,整体参与比例目前为21.2%。
  由此可见,用户使用SNS网站主要是使用日志功能、相册功能和参与群组。日志功能和相册功能,内容大多是关于自己的心情故事和感想的,照片大多为原创的,人物有用户自己或朋友,主要就是把自己的独特个性展现出来,这极大地满足了用户“晒”的心理,是如今网络2.0时代的主要趋势。
  而参与群组,发现志同道合的人,87.2%的用户使用了这个功能,如此高的比例折射出SNS网站用户使用SNS网站的原始意图——网络交往,在现实的朋友圈中也许很难召集到那么多的兴趣一致的人。彼此有相同的兴趣或因为某件事情而产生共鸣,在SNS网站上,只有轻点鼠标就可以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交流,这样轻松便捷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SNS网站由此吸引大量的用户也就不足为奇了。(见图1)
  ⒉传播渠道——SNS网站
  传播的渠道就是SNS网站,任何人只要填入必要的信息,就可以注册并获得自己的ID,从而拥有自己的空间,好友可以通过诸如QQ、 MSN等加你,并逐渐扩大好友范围。在自己的网页上会显示同意显示的个人信息,自己的最新状况,发布自己的日志,共享其他人的文章、图片甚至视频等。在技术上几乎没有门槛,任何会使用电脑、会上网的人都可以去SNS网站注册并开通自己的空间。
  


  有的SNS网站,如开心网等,还开发了不少娱乐项目,如测试、买车等游戏组件。测试就是一些热门的心理题目网络在线测试,测试者测试的结果可以立即显示,并且能显示这个测试者的结果在所有测试者中所占的比例,暂无论测试本身的准确性与专业性,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测试娱乐方式,符合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买车的游戏从一辆最廉价的车子开始,直至获得买者所希望得到的昂贵车子,尽管是一种虚拟的买卖,不存在实体的交易,但是这种游戏满足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渴望。因此,一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白领用户之中。可以说,任何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搬到SNS网络中,只不过以一种虚拟的方式进行。
  ⒊内容特点——话题与观点的集中地
  就传播内容而言,SNS网络主要特色之一是话题的发起与讨论。任何注册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发起话题,并提出供参与者选择的观点,观点支持者的数量和比例也同时显示在网页上。无论是话题发起者还是参与者甚至旁观者,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个话题的讨论情况、参与的人数、支持各种观点的数量等情况。由于在这样的平台上信息守门人的门槛的降低,话题发起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作为议程设置者的抑或是舆论领袖的短暂乐趣,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其他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为下个话题的提出与整个网络社区的良性循环提供可能性。
  继承网络平台个性化的生存特色,发布个人特色的文字、图片,也是这个新型网络社区的一大传播内容。这些文字有的是传者自己原创的心情故事、个人感悟等方面的文字。也有的是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传者只是复制粘贴发布到自己的空间上。或者是进行一些文章的共享,即把自己满意的文章运用网站提供的共享功能进行共享,这是一种类似滚雪球的传播方式。用户发布的照片有不少是传者自己的原创照片,这极大地满足了年轻一代网络上晒自己的心态。这些文字和照片等信息,可以由熟人进行任意评论,从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交往的平台。
  ⒋受者——与传者同质
  受者也可以转化为传者,在受者和传者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其中,信息的接受者可能是该传播者的好友也可能是通过N次链接,偶尔看见这些信息的陌生人。受者可以看见其他人的留言、讨论等,也可以作出回复,此时又回归传者的角色。在信息传播与共享的过程中,如此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化、淡化,不过并不意味着整个传播过程是无序的,正是基于网络的及时反馈性,整个传播的过程更加顺畅和快速。
  
  二 、SNS带来的网络成瘾问题
  
  ⒈过度沉溺其中,影响现实生活
  网络成瘾已经不是什么网络新鲜事,在SNS出现之前就已有之。网络成瘾是指由于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由于用户能从SNS网站中得到娱乐,暂时摆脱现实中的种种压力,某些游戏如买车等,可以使人拥有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东西,因此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者的占有心理。但是为了赢得这些“车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密切关注网站,特别是自己的空间,积极参与游戏,才能获得虚拟的车子。有些人甚至因此过度沉溺,每日的必修课即是上开心网等,不停地刷新网页,配合各种游戏,为了赢得游戏比赛甚至耽误正常的生活。
  在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网络成瘾的标准是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分析说,因为过度沉溺于开心网,越来越多的人不能从网络中虚拟关系和高等级身份中完全脱离出来,可出现自信心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等高涨情绪反应。部分严重的患者,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可出现短暂的现实解体、甚至妄想。长期发展下去,就形成了网络关系成瘾,成为一种病态。②
  ⒉SNS网站的用户流失
  如果说用户对SNS网站依恋上瘾是开发商愿意看见的一个极端,那么当用户厌倦网站甚者从此不再光顾,则是SNS网站建立者不愿意看见的另一个极端。当达到某种程度后,用户数量会以很大的数量激增,但是也有不少人厌倦后从此不再使用该网站,如何保留住老用户,拓展新用户,成为SNS网站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为SNS网站几乎是靠人拉人拓展用户的。每个用户会拉动的人都是他生活上熟悉的圈子,不管陌生人或熟人。当同一种阶层的人在这个网站越积越多的时候,其他阶层的人也越难以加入到这里。等到网站有第一批用户,为了牢牢抓住他们,及利用他们带更多用户进来,必须更加揣摩他们的心思甚或社交习惯。结果更深化了这样的发展,更加走向某一种文化氛围或者社会阶层,再也无法回头。③
  ⒊人际传播的真正回归
  在中国,SNS网站的引入并不如美国那样,线下活动丰富。可能是由于亚洲民族内敛的天性,在西方国家三五个人的派对很普通,但在中国通过SNS进行线下活动的并不多。中国人更喜欢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SNS更多地运用到熟人社会里,通过SNS认识的朋友也不一定会有更深的交流,因此,SNS的真正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或者说SNS在中国的本土运用与美国的运用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既然如此,中国本土的SNS网站就更要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市场,开发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功能。例如,适应中国人熟人交往的特点,开发与此相关的网站功能,凝聚更多的用户,引发更多熟人的线下活动,发挥SNS社交网络的真正功能,回归真正的人际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而SNS社交网络带来的网络时代的跨越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一个熟人沟通,结交新朋友“晒”自己的网络初级形态,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使用者的传播方式。基于这种新式的网络社区传播方式,相应的评论文章不少,但是学术类的文章有限,也尚未形成一定的传播理论。在其未来的发展中,相信随着理论框架的日渐清晰,有理由期待SNS新型社交网络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的磨练中,会日趋规范,富有竞争力的SNS网站被保留下来,呈现出健康积极的态势。
  
  注释
  ①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徐彬译:[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4页
  ②天天新报,http://web.xwwb.com/wb2008/wb2008news.php?thisid=29322
  ③ Robbin博客 http://robbin.javaeye.com/blog/215054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做新闻节目主播已近十个年头了,近十载的工作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感受,也让我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每天我都会接触到不同的新闻稿件,它们涉及到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既有时政报道、经济报道,也有许多社会新闻。稿件题材的多样性使我认识到主持人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新闻敏锐性,更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
期刊
由于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这两年很多期刊的广告发行呈下滑趋势,但女友刊群之《女友·家园》月刊,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至2009年,连续两年广告效益稳中有增,这除归功于我社有一支分布全国各重点城市的成熟而专业的广告营销队伍外,一个根本原因即杂志的核心价值观鲜明突出,“性价比最高的原创女性生活志”理念深入人心,在数十万读者(消费者)中有着较高的品牌吸引力,具有独特的广告媒介价值。    一、
期刊
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要通过改革加快推进新闻出版领域国有经营性单位的转企改制,着力解决新闻出版业市场主体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2009年8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传达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署长柳斌杰强调:“非时政类媒体一律转企改制,实行公司化运作。”改革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各杂志社只有顺应潮流,早做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
期刊
正面宣传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矛盾交织的关键时期,由于多种的严重不平衡充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国际矛盾、地域差异、贫富分化、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凸现,有人把国内存在的矛盾概括为三点,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心理),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新的课题,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环境;而和谐的舆论环境,主要依
期刊
2008年10月15日举办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主题为数字化出版,共有361家参展商带来了自己的数字出版产品。法兰克福书展委员会主任Juergen Boos先生说:“2007年法兰克福书展只有2%的参展商涉及数字出版产品,相比之下今年有了显著的增长……市场对于数字出版的需求有了很大的空间……”他同时指出:“出版业仍旧是文化创意产业当中表现最为强势的一支,我们一定要尽快利用数字化手段继续扩大我们的优势
期刊
如果说,追求新闻的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是媒体记者的长远目标和理想追求,那么,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首先应做到的,则是要保证新闻的具体真实。  有部美国影片《上帝也疯狂》,讲的是远离现代文明的某部落土著人因在沙漠里捡到一只从飞机上扔下来的玻璃瓶子而引发的十分有趣的故事。假若这个故事成真,那么当地记者可能发出这样的报道,“某年某月某日,当地土人在附近沙漠发现了一件透明器物,该器物内空外圆,用之可吹奏音乐,可
期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多家报刊的通讯员,许多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就是他们当通讯员时为报刊写的稿件,因此,他们对通讯员工作的重要性深有体会。1844年2月,在巴黎马克思和他的朋友卢格创办第一份社会主义刊物《德法年鉴》时,就十分注意物色撰稿人,经过他的工作,两位著名的诗人海涅和海尔维格都成了年鉴的撰稿人,特别是海涅,虽然年龄比马克思大了许多,但非常喜欢征求马克思对他作品的意见,有时为了一首8行小诗,马克
期刊
编者按 2009年12月26日,由中国新闻人网和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传播界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作家和业界的众多嘉宾代表在会上或书面进行了重点发言,这里我们将摘要刊出部分发言,以供参考。  郭远光(青年学者、中国新闻人网总编辑):  首先感谢薛耀晗总编辑和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是他们在我提出人物传播学的构想后给了我大力的支持。  人物传播
期刊
鼓噪,在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而喧嚷的解释则为:大声地叫或说。我以为,本文里的“鼓噪”还是古代解释得相对到位。尽管在大半生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绝大多数报道是以弘扬主旋律的基调出现的“鼓”音,但难免也有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噪”音。从此意义而言,鼓噪者比较符合我的经历和工作状态。  虽说是一个自画像命题,倒不如以一个新闻记者特别是广播
期刊
城市广电报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都处在经营困难的境地,主要表现是广告经营的危机。如何走出困境,突破瓶颈,除做好自身媒体定位外,借助活动营销,依托央视品牌栏目进行深度合作、整合营销传播,可以说是在困境中的新探索。《徐州广播电视新周刊》2009年4月联合“非常6+1”举办的“非常6+1”徐州选秀,可以说就是《徐州广播电视报》借助央视品牌栏目彰显地方媒体品牌的成功范例。不仅带来了广告收入的增长,同时探索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