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审理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20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检察机构从合署办公到初具规模
  我于1953年下半年从中贸部进出口总公司调回政法口担任北京市检察署常务副检察长。
  旧中国没有检察院这一机构,只在法院内部设有检察官。新中国成立之初检察机构很不健全,基本是挂个牌子,实际工作大都由公安局代办。
  北京市检察署从筹建开始,就与公安局合署办公,地点在前门内路东老警察局院内,占了老式两层楼十来间房子。当时只有二十来人,设有检察科、起诉科、办公室。每科只有几个干部,并无固定科长。至于人事、后勤等全由公安局包办。罗瑞卿虽是检察长,但因公务繁多,只是挂个名。一个时期,为办事方便,检察长由公安局长兼任。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公布。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根据宪法规定检察署改名检察院,工作独立。此后的工作日趋繁重,特别是对逮捕和大量起诉的刑事案件,都须批准并向法院提起公诉。随着机构的独立,业务量的増加,检察院逐步解除了与公安局合署办公的局面。我们临时选定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旧市府一座库房院,进行了简单修缮改造,搬迁进去。最高人民检察院派来了检察长,又陆续调来一批干部,我仍担任常务副检察长。
  我们在头发胡同大约有一年多,后迁入广内槐柏树街新建的市府大楼内办公。人员增加一倍多,“科”早已升格为“处”。至此,北京市检察院初具规模。
  合署办公时期我们确定了检察工作的具体业务,其中包括对公安侦查工作的监督;对法院审判业务的监督;对行政机关的一般监督。
  我们在高检支持下,在苏联专家、司法部苏联顾问鲁涅夫的帮助下,以苏联各项检察工作为样板,由金珂同志执笔,编写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合乎中国实际情况的检察工作细则。
  我们经过3个月的试点,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由检察人员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依照审判程序,进行审判、辩护及法庭辩论的试点。由于是第一次,上级领导格外重视。当时担任司法部部长的史良同志,中央主管政法工作的魏文伯同志及彭真同志的助手都亲临法庭旁听。整个起诉及案件审理赢得中央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对建立起新中国自己的检察审判程序给予高度的赞许。这套程序延续至今,虽有一些修改,但无大动。
  审理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就在北京市检察院初具规模,我们正规化办公后不久,遇到了重大的政治案件,即审理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按法律程序要求,我这个常务副检察长将要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毛主席很重视此案,并有批示。
  由于事关重大,从中央到政法系统以至北京公检法组成了联合专案小组,罗瑞卿担任组长,很快将此案定性为“反革命集团”。然而具体工作是要求我们去做,我们必须找出具体材料为“反革命集团”充实内容,如:胡风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及其纲领;集团的组织机构;骨干分子……据说牵扯到全国两千多人,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我长期在白区工作,习惯于上下之间的单线联系,系统里出现叛徒也是极个别的。眼下这么多人有问题,他们的政治生命都要由我们定夺,我内心唯恐出现差错。因为判定一个反革命,不仅他个人将受到严惩,连他的家人、社会关系都要受到影响。“三反”运动中,我在中贸部中国进出口总公司领导运动,被迫按上面规定的数目“打老虎”,就已经冤枉过好同志,心中的隐痛一直未消。在检察院,又赶上如此庞大的反革命集团案。我惶恐不安,每天都在告诫自己,必须把每个犯罪嫌疑人、把每件事都調査明白,了解清楚,才能作结论。我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埋头看材料,分析研究案情。我首先看了胡风写给党中央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意见书”。其主要内容为:一、几年来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四、作为参考的建议。胡风《意见书》前面还附有给党中央毛、刘、周的信。
  这份“三十万言书”写于1954年3月至6月,7月份胡风把它送交中共中央政治局。
  胡风为什么要写这份“万言书”呢?又为什么偏偏在1954年上半年写呢?我必须搞清楚他此举的背景。
  文艺界的宗派主义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放前我虽长期在京津做地下工作,但由于自己一向喜爱文学,经常看些左翼作品,同时对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观点、意见分歧与派性争论也略知一二。在这次办案中又系统査阅了过去的一些材料。从这些材料来看,长期以来革命文艺界内部的派系争论,门户成见越聚越深。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对立更深化了,胡风是在野的一方面。我的感受是这些多是学术上的争论,即便有过激的言辞,偏激的观点,也不能定性是政治问题,更不能上纲上线为反革命集团。
  1954年10月,有人发表文章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10月16日毛主席给中央政治局同志和有关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同年10月底到12月,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会议,批评俞平伯和《文艺报》负责人。胡风本来对《文艺报》就有看法,他又是文联委员和作协理事,便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指责《文艺报》对阿垅、路翎、鲁藜等青年作家的批评是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是压制新生力量。当时不少人认为胡风是借批评《文艺报》泄私愤。文化界继之转入了对胡风思想的公开批判,时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发言《我们必须战斗》,带有总结性、动员性、煽动性。
  1955年1月,中宣部给党中央上书:《关于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1月26日,中央在宣传部报告上批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错误思想。”还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长期进行反党反人民活动,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此后,全国文艺界,大专院校等掀起批胡热潮,无限上纲上线。
  1955年5月13日、5月24日、6月10日《人民日报》又分三批公布了《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使得批胡热潮进一步升级。头两批材料主要是胡风与一些作家的书信往来,其中有舒芜交出从1943年到1950年胡风写给他的34封信,报纸并未公布书信全文,只是摘取批胡风思想的“有用”部分,结集为第一批材料。第二批材料也如是,第三批材料我感觉没多少具体内容,但《人民日报》的编者按语却令我十分震惊。按语断定胡风等人“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的忠实走狗,他们伪装革命,潜藏在进步人民内部,采取各种反革命策略,干着反革命勾当”。1955年5月18日胡风被逮捕。
  我的思想有些糊涂了,紧跟也跟不上。我实在弄不明白,胡风怎么是反党分子?胡风幼年是湖北蕲春的放牛娃,每天拾柴草,11岁才开始上学。之后被新文学吸引,积极参加“五卅”运动,追求进步光明,先后进入北大预科、清华英文系,1929年东渡日本,受到普罗文学和苏联文学影响,在日本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普罗文学运动的革命活动,与江口涣、小林多喜二建立了友谊。他参加日本反战同盟和日本共产党。1933年春,因在留学生中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被捕,不久被驱逐回国。在上海,胡风任左联宣传部长,数月后改任书记。他敬重鲁迅,鲁迅也赏识他,认为他是热血青年。抗战爆发后,胡风又在国统区文化界做了很多有益于我党的工作,积极创办革命刊物,他执着、勤奋、刻苦。不能因为他与周扬等思想不投合,观点各异,就定为反党反革命。当时我思想不通,内心极度苦闷,但又不能跟别人讲。爱人看出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但我也不敢和她细说。记得有一次和秦兆阳(他當时是《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见面,他问我胡风究竟有罪无罪?我支吾道:不能说无罪,他若无罪,不会逮捕他,但到底有多大罪,还定不下来。我承认自己胆子小。我心想,此案是毛主席定的性,我怎么敢反对!在联合小组开会时,我只能是不发言,或少发言,但也不敢说胡风案够不上反革命集团案。我承认自己不如作家、画家吕荧,他敢在对胡风的大型批斗会上站出来发言,平和自然地讲:“同志们,你们错了,胡风不是政治问题,是学术问题,学术上有不同观点是允许的,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他的意见中央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怎么能说他是命令中央,反对中央呢?”吕荧这一发言,会场大乱,有的叫他滚下来,马上有两个年轻人把他揪了下来,驱逐出会场。若不是看他年纪大了,平日又是老好人,还不定怎么整治他呢!可我是将要作为国家公诉人的检察长呀,我不能不服从领导的决定。
  我1925年读初中时就参加了革命,1926年1月入党,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蹲大牢,受酷刑,我都不怕。几十年在白区工作,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没有向组织提过条件,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名利,为了解放中国的劳苦大众,我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我没有在解放区工作过,对行政工作,特别是党内的路线斗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十分陌生,很不适应。新中国成立后我公开了身份,组织看我是个老党员、老同志,不断委以重任。在检察院,我埋在胡风的案子里研究来研究去,认为胡就是学术问题,是观点、意见的分歧但自己无力改正此案。怎么办?想来想去,决心不当这个检察长。我打定主意退却逃避,摘掉副检察长这顶“乌纱帽”。
  弃官从文,找刘仁要求调到文联搞写作
  随着胡风案的步步升级,肯定要重判。于是我连着去找市领导刘仁,我强调自己在白区地下单枪匹马干惯了,做行政工作很不得力,同时我拿着自己发表过的几篇文学作品给刘看,要求调到文联搞写作。刘仁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免去了我的“乌纱帽”,我如释重负,立即去市文联报到,甚至连工资关系都没顾上转,一年多没有薪金也不愿声张,恐怕刘仁改变主意,再将我调回去。
  时隔多年,回首往事,我深感自己那时回避现实,逃离矛盾是党性不强的表现,无法与刚正不阿、对党敢讲真话的彭大将军相比。但我也不愧悔,历史证明我内心对此案的判断是正确的。胡风等人蒙受了长期的冤屈和苦难之后,党中央终于改正了错案,给他们平反,恢复了名誉。我内心感到莫大的宽慰。
  2003年5月定稿于中关村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要说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毛泽东确实当之无愧。古代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政论随笔乃至书法碑帖,每一样他都喜欢。记得上世纪70年代,根据他选定的篇目和提出的具体要求,经姚文元传达,我自己和市委写作组同事就曾组织沪上文史学者前后标注过百来篇古诗文,印制成大字本呈送给他老人家。  他老人家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是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令人叹服。据回忆录记载,其书法成就,最初也得之于研习传统。他年轻时临
期刊
20世纪伟大人物邓小平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桥牌。  桥牌是一项两两捉对对抗的4人扑克牌戏,三缺一即不能成局,高雅又充满对抗性的桥牌为邓小平终生所热爱。邓小平步入退休生活以后,朱成是他最为经常的桥牌搭档或对手之一。  这张打桥牌照片的标题叫“对手”  桥牌同样是朱成(1918-2008)一生的挚爱。他从太湖之滨走向长城脚下,来到未名湖边的燕园,携来一生波澜。纵然有多少跌宕,桥牌总和他相伴在一起,其中有1
期刊
1969年1月,李德生同志(时任陆军12军军长,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通知我要找我谈话。李德生同志对我说,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你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件很重要、很光荣、很难做的工作,想请你来把这项工作抓起来。你在省军管会文卫办公室时,处理农垦学校学生的问题处理得很好,不管工作多难,冲击多大,你都能顶住,从不上交矛盾。后来你负责几届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做得也很好,政策把握得很准,把几万
期刊
半个世纪前,我在上海图书馆工作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因仍从事图书业务,就遇到三件有关图书借阅、咨询的趣事。光阴如流水悠悠,至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天演论》军代表要我向管理员道歉  那是在1968年军宣队进驻时,有天军代表张营长找我谈话,开门见山就批评我态度不好,要我主动前去向管理书库的张善信先生道歉,说我对他不尊重,不礼貌。  道歉什么?面对富有威严、一本正经的军代表,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期刊
编者按:1971年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首轮比赛中,初次亮相世乒赛的郑怀颖爆冷击败上届世界冠军日本队名将小和田敏子,一战成名;在4月4日中国队乘坐大巴从训练场前往体育馆时,她亲眼目睹庄则栋打破沉默,走向搭错车的美国运动员科恩并赠送织锦的历史一刻;1972年初,在首都体育馆挥拍为访华的尼克松表演,4月由周总理提名,入选中国乒乓球访美代表团,在白宫受到尼克松接见,并留下珍贵合影。今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工人下岗日多,增加就业成为大家都很关心的事。“双休日”提案的初衷,也是冲这来的。当然也不仅限于此,还有一点“私心”。  曾经的超级“星期七”  年纪稍大的人,大约都有过 “超级星期七” 的感受。 星期日怎么成了“星期七”呢?是加班加点吗?不是。加班加点是有的,那是特殊情况。这个“星期七”是常态,是做“私活”(家务活)。双职工,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平时忙于上班,除了
期刊
编者按: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并呈扩散蔓延之势,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作为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一个亮点,在海外受到广泛瞩目。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曲折发展之路,不能绕开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提出“振兴中医”口号的崔月犁。他并非中医出身,却立志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以实践化解中西医之争,因此,他被中医界人士誉为“岐黄殿堂一伟人”。  崔月犁(1920-1998),抗战时期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
期刊
编者按:今年5月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世纪》创刊主编王国忠(1927-2010)先生逝世 10 周年。他是卓有成就的编辑出版家,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上海市出版局局长。他被誉为“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主持编辑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新十万个为什么》等影响深远的科普类书籍。他还是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的辛勤开拓者。1986年10月,王国忠出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期刊
2002年季秋,经友人引荐,我赴沪拜访了《文汇报》前辈谢蔚明先生,送上了拙著《百美图》。谢老获知我与书画界稔熟,与我谈起了他1950年代在上海文汇报驻京办的往事。谈着谈着,又从抽屉里找出了他最近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我见过的齐白石》一文。我当即拜读了全文。谢老在文中提到了一位常在齐白石身边走动的裱画师傅刘金涛,当时他只有三十来岁,是位大步流星走路的中年裱工。我告诉谢老,我与刘师傅极熟,想把此文带
期刊
24年在文史馆重度青春  我在中华书局退休之后,于1995年12月应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对我来说,是我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一个新岗位,也给了我继续学习、继续工作的好机会。因为我多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履职后馆领导就分配了几项工作给我。一是协助吴小如先生编内刊《诗书画》的文字部分;二是参与审读《世纪》的清样;三是承担了馆员文选《崇文集》初编和续编的责任编辑工作。  这是我本职工作的继续,也是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