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内在关系及逻辑特征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胡锦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中促进国民素质全面发展。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相统一,在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中促进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确证形成了社会发展观与国民素质提高关系的价值同一性的人本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人学思想相统一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胡锦涛;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内在关系;逻辑特征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Hu Jintao's views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oughts on man
  SHAN Pei-yong,MA Li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Xinxiang 453007)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Hu Jintao command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antly met the material, politic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nationals, consistent with promoting national quality; Hu unifie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roving national quality. He combined developing social productivity with enhancing the entire national civilized quality, and took promoting national quality as fundamental objectives and realizing man′ s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highest value target, which further confirmed and formed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of value identity between views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ory about human. This humanistic dimension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after the theories are localized in China, and the theories are that views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human thoughts are unified. The concept about humanistic dimension reflects the immanent needs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a new historical point an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rigorous logic dur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lso it reflects the strong political nature and guidance in function.
  【Key words】Hu Jintao; social development; human science; unified theories;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与国民素质相互影响性、相互作用性的表现越来越凸显,二者关系的互动性明显增强。胡锦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国民素质建设思想相统一,在观念形态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新理念,在发展路向上确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素质提高价值同一性的人本维度,在实践功能上有很强科学性和指导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研究胡锦涛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内在关系及逻辑特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在不断满足广大国民的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中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及畸形心态等素质失衡问题,消极影响着国民素质全面提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各方面保障。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人学思想关系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第一,创新发展观念,由“三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全方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对社会发展新阶段、新认识、新实践的高度体现,也是对人的生存环境、发展权利、素质提高新需求、新举措、新实践的高度体现。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更加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里,胡锦涛第一次把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概括为“四个建设”来概括。由此对“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布局清晰表述与高度提炼。他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布局更为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全面落实“五个建设”总体布局,充分反映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新趋势及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把握更加全面,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国民素质均衡提高的社会,即经济建设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建设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为根本目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明确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从而在根本上彻底否定了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正如胡锦涛所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至高无尚,就是所有的发展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所有的发展成果都要由人民共享,把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实质上,也就是为国民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均衡而完整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新要求,把经济发展协调性、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彼此相统一,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提供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以各民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目标,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更高要求,以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权、教育权、发展权目标的实现,即“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胡锦涛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目标的新要求中,重点是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坐标,为国民素质内容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备构成和发展路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国民素质应具有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国民素质提升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民素质提升的精神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准则。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普及与深入人心,必将引导国民素质由失衡向着均衡方向发展,促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水平的提升。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相统一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只注重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人的生存和发展处境。这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以说,我国经济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国民素质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全面而均衡提高,即人与自然关系处在不和谐状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与社会关系处在不协调状态,社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以牺牲某些个人发展为代价,一些人为改革发展所承受的代价没有得到应有补偿;人与人关系处在不和谐状态,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人自身发展处在不协调状态,,一些社会成员心理失衡,其自身德、智、体、能等方面不能自觉调整而处在失衡发展的状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敏锐地觉察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相统一,强调切实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动力条件,是多方面的,并不仅限于人自身,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启动、参与和实践必定在于人,取决于与此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水平。而国民实现素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靠人自身的认识和调整来完成的。通过主体的人对自身素质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达到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才能使国民素质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能动性的力量。正因为如此,胡锦涛非常重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他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只有实现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保证。对此,胡锦涛明确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显然,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国民素质。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提高人的和谐发展水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与目标。而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其后果是导致“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矛盾日益尖锐的表现,必将消极影响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和谐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还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重视对人的生命、对人的生存状态、合理需求、生活条件的关注,在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中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只有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既重视发展经济,又重视人文关怀,才能“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还针对快速的社会发展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又进一步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和谐水平,促进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人们之所以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均衡提高创造条件。而缺失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国民的主体支撑,没有高素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发展的和谐度与国民素质发展的均衡度要求是一致的,高度和谐的社会必定与高素质的主体彼此相对称。而解决当代国民素质中思想道德文化缺失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正如胡锦涛所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提命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促进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努力使国民素质得到均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3. 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 生产力是人们自觉拥有和支配的能力。民族文明素质是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心理构成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由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高度概括了民族文明素质的科学内涵。而国民素质是人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生成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总体水平。可见,民族文明素质与国民素质具有内在一致性。显然,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二者不仅在内涵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而且在生成过程中具有同步性和互促性,在目的上具有价值同一性。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之间价值同一性的人本维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途径和应然选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现中,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结合起来。正如胡锦涛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时讲话中又一次指出,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一步证明,“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国民素质建设,才能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这也是加快实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概而言之,胡锦涛在多次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这就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正是国民素质本身的价值生成过程,国民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价值同一性人本维度。为此,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之间就能达到具体的与历史的统一。
  综上所述,胡锦涛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内在关系的逻辑特征,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胡锦涛提出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在不断实现广大国民的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中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这是他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相统一理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2)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中提高人的和谐发展水平,以促进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在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中促进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之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相统一,这是他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相统一理论创新的主要标志。(3)胡锦涛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他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总之,胡锦涛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内在关系的逻辑特征,生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发展、确证和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人学思想相统一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2012-11-18(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8.(24).3-16.
其他文献
(米脂中学 陕西 米脂 718100)  高中的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运算能力作为这几大能力的基础,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部分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很差的,严重影响其高中数学教学学习。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运算能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运算能力的培
期刊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河南 鄢陵 461200)  【摘 要】草笔记也可以称为“源笔记”,是学生在课堂上原始的记录。学生用草笔记记录课堂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重点知识、学习思维、引发思考以及解题思路等。草笔记法通过简单纸笔记录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生从注重结论记录到关注思维过程的一种听课模式。草笔记法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到认真参与课堂,课堂上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记忆,提高记忆效果。笔者从课堂实践总结常见的问
期刊
(化隆县雄先中心学校 青海 化隆 810900)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
期刊
(邯郸县第十三中学 河北 邯郸 056100)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科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 重视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打下扎实基础 在数学诸能力
期刊
(永年县城西中学 河北 永年 057150)  【摘 要】语文作为人类思想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生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个性发展方面也应当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有道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使学生先从内心里喜欢文学作品,进而思考其内在蕴含,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期刊
(大名县第二中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从近几年高考要求看,我们可以顾名思义地把书面表达理解为:书写、文面、表题、达意,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完成这一高考试题的全部程序。它既像作文、又不完全是作文,因为它是有指导性的写作而不是随意的写作,不能离开要求,自行立意选材,随意发挥。它类似翻译又不同于翻译,需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考场中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写出一篇既能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期刊
(米脂中学 陕西 米脂 718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1. 读中感受自然美 我国地大物博,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
期刊
(永年县第三实验学校 河北 永年 057150)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教学效果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教学中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其教学效果较好,成绩突出;其二,则是另一
期刊
(永年县第三实验学校 河北 永年 057150)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世纪要求的是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新世纪的教育也应该是全面创新的教育 创新已成为新形势下不可或缺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东西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 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
期刊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作为课改中的一员,又是前端的技术类课程。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知识和能力的溶合,最终形成学生脑中手中牢固的部分,上升为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知识;能力;素质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北碚区成为新课程改革试验区,推广、深化基础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