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现在新课改时期朗读训练存在的重量不重质,追新不求实的较普遍的误区,从教师的指导和尊启学生的个性朗读两个角度详细阐述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使朗读训练如何落到实处清晰、明确。
【关键词】 朗读训练 误区 措施 注意事项
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你会发现:四个学段的 “阅读”部分都明确提出了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可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 所以,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朗读训练的误区
应该说在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力求将理念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以创设完美的课堂教学。但细细探究,你会发现一些课堂的朗读训练存在严重,可怕的误区。
(一) 重量不重质
为了体现以读为本,老师们的确是以读为“主线”。从上课伊始,一直到下课铃声敲响,学生都是读书声不断,似乎真正将读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可是你再观察学生又有几人发自内心,入情入境,大多是疲于应付,机械模仿。一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多次的朗读之后又请学生将前三个重点自然段单独再练一练。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志愿军与小金花话别的部分,为了读出要报仇的狠劲(老师前面曾多次强调),他咬牙切齿,如同喊口号一般,歇斯底里地喊出那句:“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读完之后,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也被弄得哭笑不得。显然,学生并没有真正准确地领悟课文的情感,更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我想这与执教老师一味地追求读的多,而忽视良好的朗读情境的创设, 忽视正确的指导,忽视自读自悟都有一定的关系。
(二)追新不求实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使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们在读的环节上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节课,或分角色读,或小组读,或男女生对读,或表演读,形式新了, 可是学生读来读去却没有一点进步,初读时什么样,最终还读成了什么样。这种光追求读的形式多样,而忽视读有目的,读有层次.显然是 “作秀”、“走过场”。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朗读训练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层次读
1.初读环节善于诱趣
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虽然说初读任务较易完成,但学生大多是在强制之下去做,读得是否投入,是否专心可想而知。因此,初读环节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展开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情,让学生生趣,而且要做到直接,明了,让学生在求知上产生悬念,产生疑问,在问题的驱动下,很快地,主动地介入阅读状态,完成“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由周总理的两个外交小故事引入:“同学们,周恩来总理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两个有关总理的外交小故事:因为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际上有些国家对我们有敌意。一次,一位西方记者故意问总理:'请问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公路叫马路'语言中带有侮辱。周总理不卑不亢地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多么巧妙的回答。又一次,一个西方记者故意问总理:'总理先生,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是低着头,而不像我们那样抬头挺胸?'话语中含有嘲讽。你知道周总理怎么回答的?他说:'因为我们新中国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我们走路要低着頭:而你们走的是下坡路,所以要抬头走路。'多么精彩的回击,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无话可说.”讲完这两个小故事,我又让同学们谈谈心中的感想,然后相机导入读:“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一位古代的外交家,他叫晏子,看看他在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从文中找答案.”这样的导入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紧扣课文中心,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2.复读环节善于激励
复读环节是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往往需要检查面广,重复多读,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再细心一点,老师期待着你更出色的发挥”“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再慢一点会更好.”“读得太棒了,大家一定会以你为榜样”根据情况,方式也可以不断变化:如小组比赛读,看谁能成为我们班的朗读小能手等,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人人争先,个个不甘落后,给学生的兴趣继续“充电”。
3.细读环节善于精导
学生读熟了文章,但不一定完全理解文章的中心.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的细读至关重要.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精心地设计导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的效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圆明园的毁灭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让学生先细看了圆明园的废墟图,然后沉痛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一百四十多年,透过这残垣断壁我们可以想象它昔日的辉煌,气派.然而这只是圆明园的一角,可见整个圆明园被毁是……”(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我又抓住“不可估量”一词导入:“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同位再一起说一说。”通过这种巧妙的引导,过渡,学生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细读中领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可将学生读书的兴趣推向高潮。
4.美读环节善于设境 学生读懂了文章,往往认为学习的任务完成了,思维将会出现休息状态,读书的兴趣也将慢慢淡化。这时候,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将学生读书的兴趣保持,甚至让学生带着意犹未尽之感结束一堂课.如教学完《五彩池》一文,我相机总结:“是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形成原因更是奇异,如果我们回去把今天了解到的有关五彩池的知识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夸我们懂得真不少呢!同桌先试着练习一下吧!”此拓展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让学生带着挑战性的心理又将文章美美地回忆了一遍。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个性读
《语文课程新探》中指出:“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觉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记得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一生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一句时,由于理解了这则寓言,他读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表现老农的高兴他还故意把语调提高,突出老农拔苗后的得意.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给他送去了掌声。没想到,这时候,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读。”我和学生们都很是诧异,但我更想听听他怎样读。于是,我微笑着对他说:“那你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他读了,同学们听了有些莫名其妙,我则是大吃一惊,因为透过他的读让我清楚他对文本的诠释有多么深入,这让我都有些惭愧。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他的这种读,我又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呢?”他说:“我觉得老农将一地的禾苗都拔高了,已经累得够呛,哪还有那么大的力气高声说话,我认为语调要低,要顯得筋疲力尽,高兴可以表现在脸上嘛!”待他一说完,学生送去了更热烈的掌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大多数学生的读代替所有学生的读,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因为无数的精彩都是在这不经意中产生,许多的创造也都在这不经意中缔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不仅是一段话,一句话,有时甚至是一个词,我都试着让他读出自己的理解.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当学生深刻领悟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时,在朗读最后三自然段的“再见了,亲人”时,他们对“亲人”的呼喊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或深沉,或神圣,或热烈,或崇敬,一个词的不同解读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在这动情的读中,我们发现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听到了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欣赏到了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
三、朗读训练要注意的事项
(一)朗读的要求要因人而异
由于班中几十个孩子,他们的智力层次,知识水平,个人爱好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朗读能力也有强弱之别,如果我们以统一的尺子去衡量他们,只会强的没有压力,弱的没有动力。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我会依据孩子们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不爱读书,理解能力差,甚至语言存在障碍的孩子,我只要求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能读得有感情将会得到老师的奖励;而能力强的孩子我总试着让他们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如不同的合理的读法,辅助表情,适当的肢体动作等。不同的要求极大的调动了所有孩子的朗读兴趣,每天的晨读课上,我都会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
(二)朗读要抓重点段,精彩段
一篇课文的中心,作者抒发感情最强烈的一般只是一两个自然段,甚至可能是一句话。.所以,为了给每一个孩子以充分的读的时间,我们要抓住这些重点段,精彩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初读环节例外) 。例如《西门豹》课文比较长,读一遍大约就需要八分钟,如果我们的朗读训练想面面俱到,显然耗时无功。其实这篇文章我们只要抓住西门豹与巫婆,官绅头子的对话一部分就可以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之妙计。一些写景类的文章则可以抓详写的一段进行朗读指导,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
(三)评价要客观、公正、有效
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读得好的,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赞美,而且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性语言。如《桂林山水》,学生把写水的自然段读得非常精彩,老师可以这样评价“这真不愧是人间仙境!”“听了你的读,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桂林!”“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你。”“谢谢你把大家带到了这么美的地方。”
对于朗读不够到位的学生,评价时要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一定要避开会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可以委婉.幽默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还以《桂林山水》为例:“你读得非常准确,如果再流利一些会更好。”“你把桂林山的奇和险读得太棒了,秀的地方再练练,好吗?”“我怎么感觉'稳如泰山',不会栽倒下来呢?你再试试!”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朗读评价也可引导学生互评,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方法和语言的使用。
朗读训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不懈的努力,要变着法子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 朗读训练 误区 措施 注意事项
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你会发现:四个学段的 “阅读”部分都明确提出了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可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 所以,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朗读训练的误区
应该说在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力求将理念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以创设完美的课堂教学。但细细探究,你会发现一些课堂的朗读训练存在严重,可怕的误区。
(一) 重量不重质
为了体现以读为本,老师们的确是以读为“主线”。从上课伊始,一直到下课铃声敲响,学生都是读书声不断,似乎真正将读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可是你再观察学生又有几人发自内心,入情入境,大多是疲于应付,机械模仿。一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多次的朗读之后又请学生将前三个重点自然段单独再练一练。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志愿军与小金花话别的部分,为了读出要报仇的狠劲(老师前面曾多次强调),他咬牙切齿,如同喊口号一般,歇斯底里地喊出那句:“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读完之后,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也被弄得哭笑不得。显然,学生并没有真正准确地领悟课文的情感,更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我想这与执教老师一味地追求读的多,而忽视良好的朗读情境的创设, 忽视正确的指导,忽视自读自悟都有一定的关系。
(二)追新不求实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使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们在读的环节上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节课,或分角色读,或小组读,或男女生对读,或表演读,形式新了, 可是学生读来读去却没有一点进步,初读时什么样,最终还读成了什么样。这种光追求读的形式多样,而忽视读有目的,读有层次.显然是 “作秀”、“走过场”。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朗读训练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层次读
1.初读环节善于诱趣
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虽然说初读任务较易完成,但学生大多是在强制之下去做,读得是否投入,是否专心可想而知。因此,初读环节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展开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情,让学生生趣,而且要做到直接,明了,让学生在求知上产生悬念,产生疑问,在问题的驱动下,很快地,主动地介入阅读状态,完成“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由周总理的两个外交小故事引入:“同学们,周恩来总理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两个有关总理的外交小故事:因为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际上有些国家对我们有敌意。一次,一位西方记者故意问总理:'请问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公路叫马路'语言中带有侮辱。周总理不卑不亢地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多么巧妙的回答。又一次,一个西方记者故意问总理:'总理先生,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是低着头,而不像我们那样抬头挺胸?'话语中含有嘲讽。你知道周总理怎么回答的?他说:'因为我们新中国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我们走路要低着頭:而你们走的是下坡路,所以要抬头走路。'多么精彩的回击,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无话可说.”讲完这两个小故事,我又让同学们谈谈心中的感想,然后相机导入读:“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一位古代的外交家,他叫晏子,看看他在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从文中找答案.”这样的导入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紧扣课文中心,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2.复读环节善于激励
复读环节是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往往需要检查面广,重复多读,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再细心一点,老师期待着你更出色的发挥”“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再慢一点会更好.”“读得太棒了,大家一定会以你为榜样”根据情况,方式也可以不断变化:如小组比赛读,看谁能成为我们班的朗读小能手等,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人人争先,个个不甘落后,给学生的兴趣继续“充电”。
3.细读环节善于精导
学生读熟了文章,但不一定完全理解文章的中心.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的细读至关重要.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精心地设计导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的效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圆明园的毁灭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让学生先细看了圆明园的废墟图,然后沉痛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一百四十多年,透过这残垣断壁我们可以想象它昔日的辉煌,气派.然而这只是圆明园的一角,可见整个圆明园被毁是……”(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我又抓住“不可估量”一词导入:“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同位再一起说一说。”通过这种巧妙的引导,过渡,学生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细读中领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可将学生读书的兴趣推向高潮。
4.美读环节善于设境 学生读懂了文章,往往认为学习的任务完成了,思维将会出现休息状态,读书的兴趣也将慢慢淡化。这时候,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将学生读书的兴趣保持,甚至让学生带着意犹未尽之感结束一堂课.如教学完《五彩池》一文,我相机总结:“是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形成原因更是奇异,如果我们回去把今天了解到的有关五彩池的知识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夸我们懂得真不少呢!同桌先试着练习一下吧!”此拓展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让学生带着挑战性的心理又将文章美美地回忆了一遍。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个性读
《语文课程新探》中指出:“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觉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记得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一生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一句时,由于理解了这则寓言,他读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表现老农的高兴他还故意把语调提高,突出老农拔苗后的得意.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给他送去了掌声。没想到,这时候,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读。”我和学生们都很是诧异,但我更想听听他怎样读。于是,我微笑着对他说:“那你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他读了,同学们听了有些莫名其妙,我则是大吃一惊,因为透过他的读让我清楚他对文本的诠释有多么深入,这让我都有些惭愧。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他的这种读,我又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呢?”他说:“我觉得老农将一地的禾苗都拔高了,已经累得够呛,哪还有那么大的力气高声说话,我认为语调要低,要顯得筋疲力尽,高兴可以表现在脸上嘛!”待他一说完,学生送去了更热烈的掌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大多数学生的读代替所有学生的读,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因为无数的精彩都是在这不经意中产生,许多的创造也都在这不经意中缔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不仅是一段话,一句话,有时甚至是一个词,我都试着让他读出自己的理解.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当学生深刻领悟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时,在朗读最后三自然段的“再见了,亲人”时,他们对“亲人”的呼喊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或深沉,或神圣,或热烈,或崇敬,一个词的不同解读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在这动情的读中,我们发现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听到了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欣赏到了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
三、朗读训练要注意的事项
(一)朗读的要求要因人而异
由于班中几十个孩子,他们的智力层次,知识水平,个人爱好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朗读能力也有强弱之别,如果我们以统一的尺子去衡量他们,只会强的没有压力,弱的没有动力。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我会依据孩子们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不爱读书,理解能力差,甚至语言存在障碍的孩子,我只要求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能读得有感情将会得到老师的奖励;而能力强的孩子我总试着让他们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如不同的合理的读法,辅助表情,适当的肢体动作等。不同的要求极大的调动了所有孩子的朗读兴趣,每天的晨读课上,我都会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
(二)朗读要抓重点段,精彩段
一篇课文的中心,作者抒发感情最强烈的一般只是一两个自然段,甚至可能是一句话。.所以,为了给每一个孩子以充分的读的时间,我们要抓住这些重点段,精彩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初读环节例外) 。例如《西门豹》课文比较长,读一遍大约就需要八分钟,如果我们的朗读训练想面面俱到,显然耗时无功。其实这篇文章我们只要抓住西门豹与巫婆,官绅头子的对话一部分就可以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之妙计。一些写景类的文章则可以抓详写的一段进行朗读指导,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
(三)评价要客观、公正、有效
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读得好的,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赞美,而且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性语言。如《桂林山水》,学生把写水的自然段读得非常精彩,老师可以这样评价“这真不愧是人间仙境!”“听了你的读,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桂林!”“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你。”“谢谢你把大家带到了这么美的地方。”
对于朗读不够到位的学生,评价时要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一定要避开会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可以委婉.幽默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还以《桂林山水》为例:“你读得非常准确,如果再流利一些会更好。”“你把桂林山的奇和险读得太棒了,秀的地方再练练,好吗?”“我怎么感觉'稳如泰山',不会栽倒下来呢?你再试试!”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朗读评价也可引导学生互评,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方法和语言的使用。
朗读训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不懈的努力,要变着法子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