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祖书 告慰祖宗

来源 :收藏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至宋以来,历代书家习“苏体”者,代不乏人。如陆游、吴宽、张之洞者流。但习书者历来都把学习东坡墨迹视为十分困难的一件事。
  苏东坡书法风格之所以难把握,在于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张“把笔无定法”,重视自然的心性流露,创造天真自然而又充满生趣的艺术世界。苏东坡墨迹以行书见长,但他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楷书之上的。从《罗池庙碑》可以看出,他的楷书脱胎于颜书而又有变化。结体左低右高,以倚侧取势。墨迹楷书《前赤壁赋》则于方正中求舒展,结体扁侧,骨力内含,仪态自然大方,虽是楷书却写得随意流畅。东坡行书取法广泛,于二王、李邕、颜、柳扬凝式皆有所涉猎。他吸取精华,不为一家所囿,创造了端庄流丽,刚健婀娜的苏体行书。代表性的作品《黄州寒食帖》其用笔变化多端,转折之间而藏锋不露。结体取横式,有时又间以纵长的字体。笔气雄厚,章法宽舒,外貌丰富而内含筋骨,后世称之为“纯棉裹铁”。现存东坡墨迹较多,其真伪难辨,但从黄州东坡墨迹品,三苏祠碑林通碑刻中,外貌仍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美。苏东坡的书法能自出新意,是与他高深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的。黄庭坚评苏轼:“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历代学苏书者不计其数,而少有人能达到苏书艺术境界,皆因为文化素养相差太远,故无法取得精深的造诣。
  历代书家习书都经历经典崇拜——临摹同化——原创出新这样一个过程。苏喜亮也不例外,他说:苏轼的字,墨丰笔润,传统中透发着无穷妙机。似乎随心所欲但又变化无常。这常使学子们无奈于门前,捉摸不透。殊不知先生的字是随着他一生的坎坷遭遇而变化,是先生心灵的写照,感情的宣泄。了解这一点,临先生的字才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正是临习先生文章风流之所在。
  苏喜亮何许人也?苏喜亮,字愚石,号香山居士1951年3月生于陕西省潼关县。中共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平顶山市书协秘书长,市文联办公室主任。祖籍四川,曾祖父苏克雲由四川逃荒至陕西华阳县落户。祖父苏佩印(乳名:向应)落户潼关县。家父苏海南曾对苏喜亮说:“本族系苏轼长子苏迈之后,到你们这辈系东坡三十六代孙。要谨遵祖训,勤俭持家,和顺齐家,谨慎保家,诗书起家,忠孝传家,报效祖国”。
  我认识苏喜亮是赴河南省郏县参加苏轼葬郏900周年暨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上。在会议期间,我有幸参观了在郏县中学举办的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书画大展。大展共展出300多幅精品力作,把郏县中学的礼堂装点得异常高雅、庄严和华贵。参展作品都是丈八尺开幅的大作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苏喜亮临摹东坡墨迹个人书法展》。苏喜亮临摹的作品有《黄州寒食帖》、《楚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十多幅作品。横式有3幅,纵式有27幅,最大的一幅达八尺。幅幅布局精巧,笔墨精妙,气韵精到;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真让人拍手称奇。苏喜亮的作品让我十分者迷,很想探个究竟。经主办书展的同道介绍:苏喜亮先生是东坡后裔,是河南省有名的书法家。他苦练“苏体”几十年,深受“家书”影响,达到了情至、形至、神至。或许是有共同的爱好,或许是与苏东坡有缘,双方一经介绍便攀谈不停。继而书信、电话往来,交流临摹和创作作品的感受。就这样逐步对苏喜亮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喜亮先生谨记父训,自幼博览群书,并对书法及诗文尤为偏爱。曾就读于江苏无锡书法艺专,系统学习了书法、篆刻、装裱和古代汉语等。书法自幼习柳公权、颜真卿。后转习赵孟烦、欧阳询、祝允明。隶书师法张迁碑,后学石门颂。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苏喜亮看到了苏轼的法帖,顿觉如见久别的亲人,久违的老友。欢喜之至,遂痴迷不已,立志要承传“祖书”,告慰祖宗。自己订下这个目标后就—发不可收拾,追随东坡的学书足迹数十年如一日。苏喜亮临习东坡字深有体会,他说:先生的字内涵丰富,变化无穷,得心应手,自存风流。要学好先生的字,必须刨其根,重其迹,方能得其妙。先生的字,深得“二王”之法,颜体之妙,李北海开张之气。若要学好先生的字,直奔主题是不行的,将会欲速不达。所以对苏轼诸帖要进行分段练习,循序渐进,在“技道”达到一定火候时,才开始正式临习苏轼的碑帖。他还广泛收集字帖,遍临所见之帖。每得一帖均爱不释手,临池不辍。从“入帖”到“出帖”,形似直到神似方才罢休。
  苏喜亮凭着对苏家祖宗敬忠报孝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发自内心执著地热爱先生的字。不求虚名,不求发财,再难学也乐学不止。曾有朋友告诉他:苏轼的字与现在书坛书风不相吻合,难以入展。对这种为入展的忠告,他只能一笑置之。并刻印—方:“我写我书”,告诫自己不为名利所动。在郏县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之后,他又刻印—方:“我写祖书”。意在不随波逐流,要至死不渝地追随先辈。还自作一联:“千秋风流苏轼字,万古绝唱东坡词”,常年悬挂在居室,告诫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他早在新疆乌鲁木齐某空军部队服役之时已是军中书法名人;从军期间,还曾师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76岁的“苏派装裱大师”学艺。当时用了一年的时间干了三年的活,感动了师父才将他收为100多位弟子中唯一的男弟子,也是师父的关门弟子。转业后,因身怀艺术特长,河南平顶山市公、检、法司法机关都愿意接收他。他却无悔地选择了清贫却高雅的职业,平顶山市文联办公室主任。他要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东坡遗风的愿望。苏喜亮书临东坡墨迹,传承东坡文化精神,在河南影响甚广,倍受尊敬。应邀各地讲学,指导并培训数百名中小学生临习东坡墨迹。最近,他来电话告之,目前已放弃大,小赛事邀请,潜心研究东坡书法理论探索东坡书法创作规律。同时还走南闯北,拟筹建全国性的苏轼书法艺术研究院。
  苏喜亮先生字愚石,号月阳居士,意思是自己与先辈东坡相比实则愚笨如顽石,但要继承东坡先生的风骨,要与世无争,借月亮当太阳,惜时如金,延长生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还自题诗一首自勉:“只管去耕耘,休论长与短;是非与成败,留给后人谈。”
  东坡先生出生于眉山,发迹于中原,遭贬于中原,魂归于中原。东坡先生的诗词书画,风骨人格早已渗透到了至爱的故乡和辽阔的中原大地。地处中原的东坡后裔苏喜亮先生谨尊祖训之心,弘扬祖德之情,传承祖书之行,弘扬东坡文化之举,是东坡故里人值得赞誉和借鉴的。相信东坡有如此忠孝的嫡孙,东坡先生定会含笑九泉。
其他文献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自形成以来,由于缺少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从来就没有真正规范过。所谓的市场不过是光鲜的幌子,能在这个市场生存下来的机构,大多是腐败与欺骗的场所,真正按市场规则运作的,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大多举步维艰;这个市场充斥了太多暗箱操作的成份,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艺术怪胎;艺术家削尖脑袋拼命往市场里钻,画廊经纪人利用艺术家的善良尽欺骗之能事,拍卖公司仅仅是企业操作价位的平台,其行为实质上跟拍卖并
期刊
明代公安派领袖袁中道论“识、才、学、胆、趣”,其中说到“胆”:“随其意之所欲言,以求自识,而毁誉是非,一切不问,怒鬼嗔人,开辟天地,此其胆别也”。可见“胆”在创作时的重要性。而清代的大学者叶燮论“才、胆、识、力”,把“胆”放在“识’’之前,他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固然重要,但“惟胆以张其才”,又云“成事在胆”,“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以能
期刊
诗缘情而生,文以气为主。而所谓画者,必兼二者而后乃佳。近代黄宾虹曰:“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此乃博大之情,非为一己之好也。北宋郭若虚日:“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此乃内在之气,非言画面之效也。故古今卓有成就之画者,必含其情、养其气,内蕴丰足,而后笔下从容。青藤秉洞彻之识,八大怀故园之思,缶翁接浑古之气,白石抱本朴之质。诸贤皆本其内而发其外,笔下灵趣万种,煌煌霍霍,煜耀区宇。前贤荜路蓝缕,斩
期刊
存刚君胖胖的,憨憨的,乐呵呵的,总是与人亲和的样子。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给人带来的是香祖袭人、牡丹富贵、事事清白等人们喜爱的主题,读之使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当然,他又有些文人气。题写着“江边聊一醉,信手得黄花”诗句的那幅《菊酒图》,还有画东坡诗意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文人的一种情趣。画三根丝瓜喻《三思》,画一老僧作《三省》,恐怕都是他自我修行的视觉表白。  存刚君仿佛就是写意画家的“坯子”,在他
期刊
“有一说一不容易”,这是电视剧《手机》中男主角严守一的一句台词,但是,他却说出了“商业喧闹,炒作成风”的当今画坛许多艺评家的心声。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与各种艺术思潮的崔生下,画家、画作、画展,呈现空前的规模,这种多元化与膨胀状态,看似百花齐放,一片繁华,但是恰恰在快节奏生活脚步的驱使下,却很容易使人们丧失对艺术美的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有许多人高举“创新”的旗帜,放弃了艺术原本的美的
期刊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使得国画收藏火热起来,其中兼工带写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同时出现了_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中青年画家。他们就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怎样把民族精神与当代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怎样使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述得更符合当代审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青年艺术家蔡金存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的传统艺术重视内在的精神,艺术家要取得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并能把人的内在精
期刊
周鼎先生自号老西儿、半山房主人,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居内蒙古数年,今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塞上国画院院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鼎先生曾于北京、郑州、洛阳、内蒙古、桂林、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其主攻山水画,以其雄健苍劲、浑朴沉厚之笔墨意境为画坛同道所称赏。  回顾我国山水画,迄唐宋元明以来,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绘画理论亦因之时有新倡。南
期刊
与几位友人闲聊,有人戏说当前艺术行业中,摄影门槛最低,照相机功能越来越先进,买个不错的相机,价格也是许多人能承受的。最关键的是数码机不是胶片机,买了照相机,基本就不需要什么成本了,读完使用说明,就可以痛快地猛按快门,男女老少咸宜。这既是笑谈,也是实情,在当代,我不知还有哪个门类的门槛比较高?比较严?只不过级别高些的协会,钻进去费得劲要大些而已。既然如此,是哪级协会会员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
期刊
与旅加青年画家王宁的相识,源于他为我编辑的画册作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印象中,这个山东大汉思路缜密,眼界开阔,作品洋气。交往中,得知他又是一位科班出身,“童子功”很深的画家,进而陆续读到他近年的一些山水画写生创作,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可攀成半个老乡,因为他是生于潍坊,而我的祖父从登州府蓬莱县逃荒到北大荒的。借此次画展机会,谈谈对他的理解与评价,算是一次纸上谈心吧。  受时代之惠,王宁的求学,习画
期刊
禹海亮先生性情粗犷幽默风趣,尤其酒后,更是妙语连珠,深受朋友们的喜爱。与禹先生初识,大约也是在酒席之上。其人天生皮肤黝黑,他居然常以此来调侃自己是从毛里求斯遣送回中国的铁路工人。能够接受别人调侃的人尚且已不多见了,能随时自我调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自我调侃需要勇气,更需要乐观和宽容的心境。所以,禹海亮能让人过目难忘。这不仅是因为他那稠密坚硬的大胡子和妙趣横生的谈吐,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大度宽容和自由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