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状态.外滩开启记忆的钥匙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城市令我感动。它不时翻乱我陈旧的梦境,帮我寻找开启记忆的钥匙,和编织细节的线团。最先脱颖而出的,居然是吴淞路闸桥,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闸桥,从存在的那天开始,便是煞风景的。这座桥除了过河和拦闸之外,没有任何观赏性。这几乎造就了它作为上海苏州河下游惟一最没有观赏价值的桥的地位。
  但不好过河拆桥。吴淞路闸桥引领我们由北向南进入外滩。
  那便是所有上海故事的开幕。图解地读上海,可以描述为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有一个半岛状的区域。历史上,这里最早被称为李家庄,一个很乡村化的地域名,后来洋人来了,开始被唤作“外滩”。
  
  一个始终与外国人有关的地方
  
  在想到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时候,我关心外国人引领我们城市发育的奇怪的不和谐,比如中山东一路33号。在我记忆里,从租界和洋人的时代开始,那是粗俗和杂乱,根本上属于动荡不定的生活。即便是在“英国领事馆”的时候,红卫兵正在北京焚烧英国办事处。那是1966年,“文革”初期。
  “英国领事馆”建于1849年,1870年也遭火焚,再重建竣工于1873年。这是上海最早的英式乡村别墅建筑,也是外滩建筑中保存完好的最早一幢建筑,面临黄浦江一侧有,宽阔的大草坪。1875年,在这个后院曾举行本阜境内第一次花卉展览——“西人赛花会”。就想到这个新建的花园与黄浦江、苏州河合流处花园密布的三角地带连接,形成一片沁人心脾的都市绿带。英国男人炫耀着白色的长裤,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好像在洗涤中滑稽地缩了水,有点像卡通人物;那是个特殊的季节,女人们穿着有丝绸翻领的轻薄外衣,戴着顶大边宽的帽子,有密密刺绣的白色面纱,前面饰边的短衫,手腕上的饰边,阳伞上的饰边……
  这样的描述,是因为,许多年以后,上海人对“中山东一路33号”,始终保持着一种与外国人的距离感。即便是在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搬离后,这里成为市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先后有20多个市府机关事业单位在里面办公,有上海市交通办公室,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诸多外事单位。多年来还一直作为“上海市府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老干部活动室”,楼内还设有一个物品丰富的“小卖部”。
  我揣摩,著名的友谊商店,也许就是这个“小卖部”的前身。
  在那时,我们充满好奇,特别是对外国人,我们总会觉得特别的新奇。所以,马路上一出现外国人,我们忍不住要围上去看。小学女教师对此说了许多我们的不是,并且经常拿外滩说事儿,关照我们到外滩后,怎么怎么。女教师对我们耳提面命。我现在找不出片言只语来说明她的对错。我只觉得我们当时的热情和无知超过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根本无法接受诸如“不礼貌”的批评。她教育我们不要围观外国人;在友谊商店门口,外国人进进出出,我曾经在这里候着,看外国人的高鼻子和蓝眼睛,当然也有黑人,卷发,牙齿雪白。他们大包小包地出来,跟我招手,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妥。我不知道这和礼貌有什么关系。女教师便说,如果你在马路上走,其他人像围观大猩猩一样围着你看,你会觉得好受么?你认为这是对你热情呢还是无礼?但我坚持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把外国人当“大猩猩”。
  这就是友谊商店,一个始终与外国人有关的地方。
  
  往事:它的高墙纹路清晰,质地粗砺,有城市感和装饰效果
  
  男人的城市生活漫长而又遥远。我会记起一次特别的落日。夕阳将一点余烬借给了我的自行车铃。这是外滩。在我的眼里它变得富有活力和美妙。我有了一个120照相机,和自制的放大机,用一些胶片,拍照,放照片。
  这个时期,我对外滩由衷地产生了“镜头感”,并看得出“镜深”和“层次”,还会构图,比如,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的组合,几乎是个经典,但换个方向,会发现上海大厦与外滩公园,也是个奇妙的组合,而中山东一路的高楼,它的高墙,经过了现代化技术的清洗,纹路清晰,质地粗砺,有城市感和装饰效果,有个女人靠在墙边,摆表情。这是一幅青春和城市的画面。那时候,我像煞电影演员,或电影导演。这真的很有趣。这使我们的经历,变得非同寻常起来,变得富有浪漫色彩。
  这是外滩给上海人的一个永恒记忆。我第一次发现这些建筑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后的感伤。它的影象充满了我的记忆,让我心满意足地以为,有一天我会一个人在里面,看一本残破的书并坐在皮躺椅上。
  这样的日子里,从外滩回来,晚上早早地吃了夜饭,在小屋里用黑纸封了窗户,点一盏红色灯泡,支起像幻灯机似的放大机,倒出显影药水和定影药水,分两个盆子装好,这种盆子如果稍微专业点的,是一种方型的塑料盆,因为照片都是方型的,如果将就点,用工厂里发的铁皮饭碗也可。一边还得有个大盆,盛着清水;冲洗后的底片,放大,一束光投下来,先在一张白纸上决定构图和尺寸,调好焦距,再放上放大纸,要根据底片的暴光程度,决定用2号纸或3号纸;好一点的,用绒面纸;决定了暴光时间,便开始一张张操作;经过暴光的放大纸放进显影液里,用捏子捏住一角,手腕轻巧地抖动,让照片在药液里轻轻漂动,纸上便渐渐显现出影象来。
  男人的创造力,由此而来。
  
  还是历史,永远保持着镇定和冷峻,一种神秘感
  
  在中山东一路33号边上的一条小路上,苏州河畔,那时有黄浦游泳馆,古老的建筑里,传来青春的躁动和嘈杂,这是当时难得存在的一家室内游泳场所,所以,经常从不高的窗户里,闻到消毒水和漂白粉的味道。这始终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感觉,很优雅和舒缓。感觉这与杨浦区、闸北区的区别,即便是隔着苏州河的对面虹口区,也不一样。
  这条小马路,有很绵密的树影,到了夜里,在外滩谈恋爱还不尽兴的情侣,就集中到这条马路上来了。这条路是不通公交车辆的,但像停车场,停放着许多大卡车。这些车辆正好成了恋人的屏障。夜里走过去,停下,装着系鞋带,蹲下身子,从卡车的大轮胎下面望过去,里面的一侧,是两个人的脚,挨的很近,女人的脚踮起来,一踮一踮的。
  同样谈恋爱,出了这条小马路,到外滩谈恋爱的,就没有那样的幽闭;恋人一到外滩的防洪墙边上,面孔朝着黄浦江,就像到了规定可以搂抱接吻的地方了,但身子一转回来,就分开来。这种规矩很好,这让我在他们的背后看过去,看不到他们的面孔,就有一个想象,他们个个是漂亮的,美妙的;他们的手互相搭着腰的时候,都会轻巧地抚动,男男女女在这个时候,都很优雅;有人还会将自己的手插到对方的裤袋里,掏着什么东西,有一次,一个女人将手伸到男人的屁股袋里,掏出一块手绢来,带出来半两粮票,落在地上。
  我整日穿越城市。我经常这样深夜回家,头脑里都是这样的一些城市生活碎片。我经常会把这些碎片整合起来,胶合进自己的体验,幻想着、等待着可能出现的伟大转机。我一点都睡不着,精力充沛,关注所有的事儿,我也说不出我要干什么,就喜欢这样在城市里游荡,到外滩去,如饥似渴地搜寻着可供观赏、思考、阅读的东西。有许多时候,为了看更多的报纸,就会特意到毗邻中山东一路33号的四川北路桥堍,邮电大楼下的阅报栏,以及中山东一路33号后面的圆明园路“文汇报”社门口的阅报栏。
  这就是外滩,我所能够感知的。与我有关,或许无关。都是值得品味的。若有所思,若有所解,却是很散漫的,游荡的,无序的。我以自己习惯的姿势,漫无目的地观望,随想,有一些东西一闪一闪,感动我的一生。
其他文献
现代的游艇操纵系统较为先进和灵便,所以国际上对游艇的驾驶资格限制较为宽松。驾驶游艇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比开车还要容易。不过由于驾驶游艇需要有基本的航海知识以及机电常识,需要顾及驾驶者与他人船只的安全。所以法律还是规定要取得动力小船驾驶执照后,方可驾驶游艇。法律对这方面的规定是出于保证海洋航行基本的安全防护的考虑。  驾驶游艇的技能不是单纯的指船只驾驶技术,而是要通晓水上的情况,具备海图读解、船舶稳性
期刊
展会需要特点、亮点,而上花展会的特点就在于对时间的选择和主题定位的准确把握上。12月4日至6日举办的2009年秋季渔具展暨2010年钓具新品博览会,正是抓住了新品这一主题,满足了参展厂商对于新产品的各自规划。  眼下,全国不少地区都进入销售淡季,商家忙着盘点库存,为新一轮的采购做好准备。此次上花(苏州)展会精心开展的活动,都是为商家提供更多的行业及时信息,把握明年的发展走向。在展会上,采购商不仅能
期刊
中草药讲究“道地”,品牌则要讲究血统。“道地药材”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所以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大都冠以地名,用来表示其道地产区,如川芎、云木香、广藿香、浙贝母、秦皮等。有些道地药材经过历史的延续和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四大怀药”、“浙八味”、河北保定地区的“西陵知母”、四川松潘的“正松贝”等,这些区域“品牌”也
期刊
随着国内钓鱼运动的健康发展,传统的钓鱼观念正朝着时尚环保的方向转变,而路亚钓法正顺应了这一潮流。FishGuangzhou2010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在2010年3月30日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钓鱼用品展上,联合行业权威人士在琶洲展馆进行路亚文化推广活动。  9月初,FishGuangzhou2010会务组的叶先生拜会了“路亚狂热论坛”的负责人潘先生,就路亚文化、路亚钓鱼运动的发展情况结合广州国际
期刊
期刊
张标明,男,1983年冬出生于闽西北贫寒之家。双重性格,开朗亦忧郁。初二始写诗,七年后弃诗专文。有少量诗文在报刊杂志发表。曾任福建师大校刊《读书与评介》主编,组织创办“纯粹”诗社并任社长兼主编,亦曾在校电台做过声音编辑。后安身立命,静心读书写作。现就读于福建师大文学院01级汉本(1)班。本篇文字是中篇小说《旋转的咖啡》的尾声。    秦羽发现自己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就指了路旁的树叫欣然猜树名。  欣
期刊
工人    日光爬向长寿路桥桥堍,沪西一带的男人和女人,已经踏上附近大大小小的桥梁。上海人称河叫河浜,面孔朝南,过河浜,进入南岸工厂。安适,井然,静然,从一而终,笃定。小学徒,师傅,师娘,师傅的师傅一早起来,“做人家”“过日脚”,自带小菜,省下工作服、工作鞋替代出门打扮,蓝布工装配中长纤维裤子,钳工、起重工八成新黑头蓝帆布轮胎底皮鞋,黄绿专业电工胶鞋,是别人眼热的岗位表征。女人缝改藏青色工装长裤,
期刊
好久未曾去夜钓了,不仅是因为忙的缘故,还有这两年来心情的变化。在南方说起下秋雨,真是太难了。那濛濛无边的如烟秋雨,不像春天的那样欢快活泼,也不像夏天的那样热情,富有生气,当然也不是冬天那般冰冷刺骨。秋雨很轻,但并不柔。那层层的凉气夹杂在雨丝中,更显出秋别具的韵味。秋雨别有一番纤美——掩饰不住的凄冷,恰是它的最美之处。  喜欢在秋季的傍晚去寻雨和垂钓。不用穿上很暖和的衣服,薄薄的衣衫被秋风吹透的感觉
期刊
说,上海让我感动,也许是我矫情;  说,上海因我感动,那肯定是疯话。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经不懂上海。    我的城市生活    50年代初,我的童年时代。上海,是墙上“三面红旗”的大幅标语;是宣传画中的炼钢工人。60年代初,我的学生时代。上海,是家门口可以望见的四层楼灰色校舍;是邻居从鸽笼里放飞的、背景是蓝天的鸽子;那时候的上海,马路上没这么多汽车;街道上没这么多行人;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
期刊
在安福路转一个弯    某一个冬日午后,从地铁常熟路站下车,走过几乎没有什么光顾者的美美百货,走过车来人往的常熟路,风很大,但我却走得很慢,城市的风景需要慢慢地欣赏。到了安福路口,向左拐了一个弯,风似乎一下子小了下来,居然还有阳光照在路上,感觉暖暖的。  安福路上没有太多的人,车更少,马路也不太宽阔,但有种安静又带点幽雅的气质在里面。马路的一边是漂亮的高级楼盘,另一边却是上海老式民居,在视觉上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