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不流行MBA?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BA(工商管理硕士)对于如今的企业家乃至普通人来说,似乎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其实MBA学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HBS)创立,并逐步被全球各大商学院认可,进而相继开设相关课程。从本质上讲MBA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但是在德國,人们却始终对MBA并不感冒,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德国企业家的起点
  在资本主义兴起出现之前的18世纪,德国就拥有大量工匠,其中一部分工匠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工厂,最终,他们成为了企业家的先驱,并调动与掌控着数量较大的固定资本。其家族关注产品营销、负责生产并且组织原材料供应,工作范围包括商务与财务事项,甚至会负责生产、技术引进以及员工管理,可谓集资本所有者、企业家、管理者于一身。他们拥有开创事业的雄心,对未来事业有着清晰的规划。
  笔者曾经赴德国访问过的著名企业Neuhaus就是这方面的明证。Neuhaus公司是一家拥有273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至今创始家族成功传承了七代,目前名列世界最古老家族企业的第77位。总计出口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Neuhaus气动提升机如今已在70多个行业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加工、采矿、化工以及重型工厂建设等行业里,几乎对Neuhaus公司的产品系统形成了依赖式的需求。
  当其创始人Johann Diederich Neuhaus在1745年制造出第一架木轴绞车时,他大概不知道绞车对于重型设备的装卸起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件杰作在当时使得他在当地的手工业者中成为一个大师级的特许注册“制造商”。这种头衔只有工艺精湛的工厂才可以获得,虽然那时候的Neuhaus还没有大型工厂的规模,甚至只能算是一个作坊。根据德国行业协会的规定,这种获得特许注册的“制造商”不仅要有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匠制度尤其是学徒培养制度。显然,创始人Neuhaus对该家族企业的意义就在于,使企业从创始时就注重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家族后代的培养。
  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之时,统一后的德国开始逐渐涌现出大量发明家所创办的企业,随着德国工业化的进行,大型企业集团也随之出现,企业家与管理者的角色开始分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德国工业化进程当中,除了少数特例,几乎没有实业家是从产业工人、体力劳动者或仆从这类身份起家的。显然,城市下层劳动者缺乏金钱资本,缺乏教育经历,缺乏技巧和知识,因而也没有商机。毕竟,教育经历能够培养企业家的创业动机和商业灵感,因此如果下层劳动者后代没有机会受过良好教育的话,要白手起家几乎不可能。
  以西门子公司为例,其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早在弱冠之年就对电报技术产生了很大兴趣,并发明了一台在十九世纪间流行一时的指南针式电报机。1847年,西门子与另一位工程师依靠自己堂兄投资的钱建立了著名的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主要生产西门子发明的指南针式电报机,这也就是后来西门子公司的前身。1866年,西门子提出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并由西门子公司的一个工程师完成了人类第一台自励式直流发电机。同年,西门子还发明了第一台直流电动机。因此,发明家转型成为企业家是德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隐形冠军”的培养机制
  德国企业的学徒制源远流长,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特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得企业把培养学徒作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笔者近几年所参与的欧洲游学中,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和强调这一点。从图中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德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互通性。
  不仅如此,学徒在结束双元制培训后,还需要通过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职业从业资格。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工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承担,行业协会设立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考试由相对独立的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考试内容的客观性和贴近行业实践。
  再者,企业对学徒的培养还是一种专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其实正因为如此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德国才能够在全球的“隐形冠军”中占据半壁江山。所谓“隐形冠军”,这个概念由德国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教授首次提出。他对“隐形冠军”做了三个定义:
  第一,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不能低于世界市场排名前三或者大洲第一;
  第二,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欧元;
  第三,企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悉。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那些规模不大,但是技术专精乃至在某个细分市场几乎处于霸主地位的企业就是“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的人才培养战略是非常有特点的,前文提到的Neuhaus就是其中之一,它依靠高度专业化领域的学徒制不断为自己的企业培养接班人和合格的工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MBA所教授的一般管理学意义的知识就显得苍白而无力了。其实,在另一个隐形冠军较多的国家——日本,MBA影响力也比较有限。也就是说,高度专业化的学徒制教育本身使得人们普遍认为MBA教育是不充分的。
  以行动导向取代MBA学习
  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关键词:行动导向。这一导向强调学习过程不再被单一视作获取基础知识的系统过程,而是将其看成对真实的工作过程的体验和模拟,从而在工作体验中获得必须的专业知识。这一理念非常重视职业过程中的问题导向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实际上,根据行动教学概念,职业实践的重要性、处理任务的能力、获得
  成为“隐形冠军”的三个要素
  第一,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不能低于世界市场排名前三或者大洲
  第一;
  第二,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欧元;
  第三,企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悉。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基本理念。近年来,行动学习理念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无论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训课程中的练习,培养学生在行动中体现的关键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均有了长足的进展,成为近十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总之,德国企业重视人才培养的特点明显削弱了MBA的现实意义,在企业中学习成长的学徒们并不需要再回到学校进行一般意义上的MBA学习。
  德国的大学分为两类:文理综合型与应用技术型。其中如笔者当年所就读的洪堡大学就属于文理综合型,其经济系分为两个大方向——国民经济学( Volkswirtschaftslehre)和企业经济学( Betriebswirtschaftslehre)。企业经济学偏重纯粹的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部分,并不传授应用性的技能,因此主要培养企业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人员。而对于应用技术类大学来说,实践性和应用人才培养则是其核心的比较优势。笔者认为,这种优势可以简单总结为五点:
  1.专业设置是应用导向的;
  2.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强调实践性;
  3.注重实习环节;
  4.师资配备注重实际工作经验;
  5.毕业设计与实践应用密接结合。
  从源头来说,应用技术类大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和社会对于既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在原有的工程技术类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这40年中,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功能任务不断进行着改革调整,共计200余所应用技术大学分散在德国各个州,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在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毕业生极高的就业率和大比例的本地就业就是很好的证明。
  可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提升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成为德国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对保持和提升德国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德国从事企业管理的人才大多在大学阶段就已经进行了各种偏重实践的学习。结合德国工商业企业家的起源、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隐形冠军”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德国现代企业家最终成型于应用技术类大学非常偏重实践的教育培养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大学和企业并不热衷于MBA的主要原因了。
其他文献
人生有限,但追求无限或仅仅是可期的未来,往往是人之常情。尤其是经历了创富、守富阶段的高净值人群,如何保证财富的安全,持续传承财富,使财富跨越自己“有涯”的生命,达到“无涯”的承继,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思考。  这种思考的实践,往往有几种简单的归类,首先是顺其自然,即不做任何的生前安排,单纯遵循法定继承,当然这种做法确实比较少,同时也包含了一些突发性来不及安排的可能。第二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通过遗嘱约定进
期刊
对于生死,马克-罗兰兹在《跑着思考:人、狗、意义和死亡》-书中这样写道:人们通常的想法是,死是生命的结束,所以不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所言,“死不是我生命中的事件”。罗兰兹认为事实有些复杂。  罗兰兹并不认为生与死是两回事,他更多地把生死看作一个从这个世界逐渐消失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生命就是一个删除的过程。“最初我满怀希望,而二三十年以后,事实却证明,我慢慢变
期刊
最近20年以来,人类在科技、醫疗等很多行业都取得了裂变式的创新与发展,许多以前的不可能渐渐变成可能和现实。这也似乎有理由让人相信,他们能依靠手中的钱与死神做交易,延长生命。因此有人说:人越有钱越怕死。因为技术可以延长生命,而钱能买来最尖端的医疗技术。而当有朝一日死亡和苦难降临,钱起不了作用时,相较于普通人,富人们会更不甘心、更难接纳。  对于这种说法,财富人群和长期接触财富人群的专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期刊
数据显示,国内的高净值人士目前的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基于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与复杂的内部家族状况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开始希望通过法律结构来对财富进行实质性的保护、传承及分配。睿璞家族办公室创始人郭升玺认为,家族办公室是对(超)高净值家族的完整资产负债表进行全面管理和治理的机构,而高净值人士选择家族办公室作为财富传承保护架构时,在架构规划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高净值人士各要做到三个必选项,其个人和家族
期刊
生死的“必修课”,你还准备缺席多久?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先哲们似乎早在数百年前就为我们定下生死的大基调——不能聊,不许聊更不要想。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回避说“死”,如若不小心说了些不吉利的话,还会被要求冲着墙连呸几声或者摸摸木头去晦气,这种来自我们文化基因里的束缚,让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人似乎都缺席了一堂专属于生死的“必修课”。  在我国,人们大都秉承着“事死
期刊
七年前,别人用“中南集团董事长吴建荣的女儿”定义吴佳,七年后,她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中南卡通董事长”。品质,成为她与中南卡通的代名词。如今,不满于卡通这一个着陆点的吴佳正在用自己的活力与火力布局中南文化全产业链,属于她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吴佳的父亲吴建荣曾被周围一众人士看作“怪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从水泥小工做到施工队的工头,做建筑生意正当红时,又“莫名其妙地”办厂卖摩托车,以为这就是事业
期刊
思考题  3月16日,将于今年7月所满90岁的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由长子李泽钜接任,早在2012年5月25日,李嘉诚主宣布了分家安排。他在一场记者会上首次主动谈及资产分配表示,明言长子李泽钜会接棒长和系公司,并会以资金支持幼子李泽楷收购新业务。李嘉诚补救上是把家族企业的金融资本分配给两个儿子,从而把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矛盾、争执甚至官司,在尚未演变为不可收拾的冲突前妥善解决,完成和平分家
期刊
“二代忘记自己的身份吧,把自己当成全市场竞争的创业者,建立起自己的团队与认知。资本和市场都是聪明的,只要二代创业的事业被验证了可行性,或许你现在从事的将会是家族企业未来的转型方向。”这是2017年11月,林海丹在第四届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上的发言,也是她对这10年接班经历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寄语。  从零开始  2008年,在父亲的感召下,林海丹大学一毕业便从美国回到了家族企业。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房
期刊
将家族资产嵌入家族企业及其经营策略之中(三)  1695年,迪凯堡( De Kuyper)家族企业成立初期时,生产用于运输烈酒和啤酒的酒桶。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公司便收购了其第一家酿酒厂,成为日内瓦杜松子酒的主要生产商,杜松子酒是其传统的招牌产品。公司早期专注于出口,到19世纪时,其产品已经销往欧洲、北美和英国。  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禁酒令时期,迪凯堡与加拿大酿酒厂合作,这项当时的创新合
期刊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载春秋,当年的创业者已经步入了暮年。2017年底,第一代创业企业家鲁冠球先生溘然长逝,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内外部问题和家庭内外部问题,企业家们真的做好了准备吗?笔者在多年从业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根本问题在于理念。综合来说,财富拥有者对“身后事”的安排,在以下四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严重误区。  陷阱一:企业传承与财富传承混为一谈 曾有一位老先生向笔者咨询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