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规划下的“财富”身后事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有限,但追求无限或仅仅是可期的未来,往往是人之常情。尤其是经历了创富、守富阶段的高净值人群,如何保证财富的安全,持续传承财富,使财富跨越自己“有涯”的生命,达到“无涯”的承继,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思考。
  这种思考的实践,往往有几种简单的归类,首先是顺其自然,即不做任何的生前安排,单纯遵循法定继承,当然这种做法确实比较少,同时也包含了一些突发性来不及安排的可能。第二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通过遗嘱约定进行转移、分配财产,或嘱咐做一些事情。第三种则是借助法律工具,通过金融机构,构建更为详细的具有依托的准则。“传统的继承结果不一定能够保证与当初期望的方向一致。从满足传承设立人的根本意愿来讲,要想保证身后事是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和方式发展,就需要设立人在生前做好周详的规划,找可靠的受托人加以执行,而信托方式即满足这一需求。”中国外贸信托总经理助理兼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卫濛漾表示。
  信托的优势
  原始的信托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埃及人的“遗嘱托孤”,其已经出现了继承人、受益人和受益监护人等不同划分;而有较为完整信托概念,明确把财产委托或转移给第三者处理的,是罗马法“信托遗赠”的制度。现代信托有两种普遍认可的起源说,其一是十字军东征期间,财产所有者(委托人)担心外出征战可能战死,希望财产不被侵占、家人能得到照顾,于是使用了一种托付值得信任的人照看的方式;另一种是13世纪英国民众,为了死后土地不被皇权设立的《没收条例>征缴,能够捐献给教会,他们参照“信托遗赠”更加具体化的“尤斯制”( Use),不将财富直接让渡,而是赠予第三者,并让第三者承诺会将财富的创收交给教会。
  从这一系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托的本源首先来自这个工具的名称——“因为信任,所以托付”,但也不难发现,在其初期使用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侧重涵盖了生死的界限,希望自己能够提早安排“身后”财富的走向。
  “生前运用信托的方法处理身后事,需要信托设立人在理智清醒之时将财产所有权进行转移,交由信托的受托人管理,并制定信托中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或者指定某些事项的安排。”卫漾漾谈到信托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责权关系时表示,“这样即使原来的财产所有者离世了,该笔财产的管理,事情安排将会按照契约的约定运行。如果受托人违反契约的管理规定处分信托财产,就是违约。”
  传统的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用于解决身后事,是在“离世”这个特定时点将财富传承安排转换为执行, “也就是说,这些继承安排的身后实际发展是否按照设立人自己当初设想的方向运行,设立人是看不到的。”卫漾漾进一步解释说,“通过继承方式拥有财产,继承人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制约地加以使用,这时擅自挥霍,随意挪用,被不法侵占,彼此纷争,受欺诈等现象都可能出现。”
  “继承方式处理身后事之所以存在弊端,究其原因就是身后的事情脱离了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卫濛濛同时强调,“信托和继承分别遵从于各自的《信托法》和《继承法》,信托设立人在生前的信托中,不仅可以完成将财产交付给家里人,同时可以针对上述弊端进行一系列的规则限制。”
  生前信托与遗嘱信托
  近年来,由于大量西方成功家族案例的报道,家族信托越来越为国人所熟知,更是逐渐被高净值家族所认可。
  “生前信托和遗嘱信托属于家族信托里的两个主要类别。”中国外贸信托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兼家族财富管理部总经理朱闵铭介绍,其相同点同样是“寻找可以跨越自己生前身后,满足自己期望的方法”。而区别则在于,生前信托是设立人在理智清醒状态下,对财产、家人照顾甚至社会回馈等方面进行理智的筹划,并通过信托契约方式固化这些想法。在完成财产转移交付后,设立人自己可以看到信托的成立和运行,可以通过委托人的身份对信托进行检查监督。只要信托规则条款安排得得体恰当,在专业受托人管理下,即使设立人离世,这类信托也可以持续按照信托契约规定的方式“自动运行”,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许多家族信托都采取这种方式。
  遗嘱信托是信托设立人通过遗嘱设立信托,信托生效和财产转移到信托里,是以离世和遗嘱生效为触发点。遗嘱信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法律条款支持和可操作的司法环境保障。否则离世时点的这些财产算是信托财产还是遗产,很难加以区别。“从安排身后事的工具操作有效性来讲,生前信托相比遗嘱信托更具有优势。”朱闵铭说。
  持续的私密性与定制化
  家族信托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快速升温,首先取决于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已经完成了财富累积的阶段,对于财富传承问题的考虑日益迫切,其次是由于家族信托高度契合了高净值人群需求的两个关键词“私密、定制”。
  家族信托在国内,具备较高的起步“门槛”,以常规操作而言,600万人民币为“入门”,更细致复杂的能够达到“定制”的家族信托往往需要3000万以上的体量。由于家族信托属于封闭性的财产管理方式,其运行基础是法律约定。“身后事管理的私密性可以通过家族信托来得到保障。”朱闵铭表示,“财产给谁不给谁,如何给,什么情况下多给,什么情况下少给,让谁知道,不让谁知道等等,都是设立人生前在契约中规定。亲属或受益的人不会知道其他受益人的财产分配情况。与信托无关的人,很难知道信托的存在。”
  国人最初接触家族信托的内容,多是经由媒体曝光的西方知名家族或名人设立的家族信托,寥寥数语的描述并不能视家族信托是一件易于被探知的事情。事实上,这些被披露的案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发生一定纠纷,设立人或受益人饱受关注,而被放大的结果,信托中的细则并未有具体的显示。
  在财富人群考虑财富的身后事时,传承并不是单一的选项,另一种方式是以回馈社会为目的的慈善公益。“信托功能在于设立人通过信托将财产进行转移、管理和分配,分配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社会公益慈善群体或项目。通过信托法律方式将财产进行善用,用于回馈社会,慈善信托是一种新型的规范工具。”朱闵铭进一步谈道,慈善信托采取的仍旧是信托法律构架,相比起其他捐赠方式来讲,具备更加透明、规范、严谨、点对点支付、受赠效果可检验等优势。可以在设立、运行、体验结果全流程方面满足设立人的慈善公益意愿。
  财富传承需“早作打算”
  不久前, “猫王”女儿就父亲所设立家族信托严重缩水,信托财产减少到仅余约1.5万美元而诉讼前信托业务经理,就此许多关注家族信托的人开始产生了一定的疑问, “说好的永续和保障呢?”
  对此疑惑,卫濛濛从两点进行了分析,她首先指出,家族信托契约中应清晰财产管理方式约定,对信托公司受托人权利义务的明确约定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信托契约中财产管理的意愿、原则和范围。如果设立人在家族信托签约中约定的财产管理方针是激进的,受托人的确是按照签约规定的要求管理,那么设立人、受益人就应客观面对接受信托财产管理的结果,比如投资管理等出现亏损,则这些亏损需要信托财产自行承担。这种结果就不应该受到质疑。
  如果信托契约约定财产管理方式是谨慎、保守的意愿范围,而受托人没有按照该规定和原则加以管理,超范围、超权限进行了财产管理和处分,则受托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约,没有履行尽责义务。如果该行为造成了信托财产的损失,就需要受托人以自身固有的财产进行补偿。
  所以,如果家族信托设立是以财产保护、传承为目的,投资管理执行中采用低风险收益策略,就会更容易坦然地面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信托周期安排,不会在意、纠结、短期的波动风险收益。这种“不求奢望,但求期望”的做法,是许多高净值人士做家族信托的真实意愿。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财富身后事的安排应提早进行的必要性。在时间与精力都允许的情况下及早设立家族信托,在其开始运行后,设立人可以根据受托报告等信息披露来监督检查信托运行、管理过程的情况,这无疑能够真實地体验“家族信托保证财产管理规则的持续一致”这一特征,真切地感受和检验当设立人/委托人去世后信托“一如既往”模式的运营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信托设立阶段的合同制定,以及后期执行过程的有效监督都非常重要。”卫濛濛强调说。
  同时,及早设立家族信托,以安排传承为目的,也有利于受益人的成长, “比如有的设立人可以根据家教家规等家族文化,对财产分配附加相应的限制或鼓励条件。”卫濛濛谈道,“设立人可以根据家里人具体情况,在信托里嵌入自己期望,对家里人获得财产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引导,以期实现不同的目的。设立人可以根据鼓励或者不鼓励的事项,增设多个不同目的的专项家族信托。”
其他文献
《道德经》与修身  修身是人拥有健康身体、成功事业、幸福家庭的基础,每个人都离不开修身。《道德经》中的修身是以道为根本,指导人们过一种“合道”的生活方式,即合乎规律的生活。这个规律包括生理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三个方面。  就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完成相应的事项,青少年求学求知,之后创立事业、建立家庭,走出自我中心;从小家庭夫妇两人的和谐相处、再到一个家族或者企业的和睦
期刊
修习先王之道,凝练儒者精髓  第一次给商界的朋友讲课大约是十年前,是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总裁班”上讲“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讲完课班长开车送我去机场,路上他说:老师,以前我以为自己经商,又爱看书,还戴副眼镜,我就是儒商,还时常以此自许。听完课,我才知道什么叫儒商,自己做得还差的远呀!  那次课是讲儒商,那是一个让男人敬、女人爱的形象,儒商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在逐利的商场上不断修养自己,成就智慧和品德
期刊
老子不怕非豁达,我心敬畏是升华  又是清明节,郊游踏青,追怀故人,也勾起一些平时不曾细想的人生母题,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现代医学为何无法抵达永生的境地?在财富和技术飙升的今天,难道就没有超越生死的解决方案吗?  永生社区的畅想  这些年来,危重医学的ICU生存境遇、器官移植技术、再生医学、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各显神通,各种高技术应对不老不死的解决方案可谓捷报频传,衰败器官的修复
期刊
2014年姥爷去世,我在医院陪伴他度过了最后一周。  那是北京301医院的创伤单元八人病房。之前因为托了许多关系,一个月前第一次入院姥爷住在单人病房里。可是第二次入院条件却大不如前了,姥爷在最后时刻就连咳痰都吃力,我们一次一次地按铃,护士来了把吸痰器深入到他的喉咙里,拼命地往外吸,姥爷表情痛苦,不停地摆手。  我很难想象一个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随军进入西南、西藏,每天急行军60公里,晚上还点煤油灯写
期刊
入殓、骨灰盒、死亡体验,你的避讳却是他们的日常  是还没走出校门的入殓师,他是家族从事骨灰盒设计30年的设计师,他是浮沉商海后开始思考死亡的体验馆创始人,在这些日日与死亡打交道的人眼中,生死到底什么?  江涵 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  区别:他们是冷的硬的,我们是热的软的  “对于遗体,在我眼中,我觉得他们跟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热的,是软的,他们是冷的,是硬的。”江涵初中毕业后因
期刊
我这回是辞路来了,以后不再来了  所谓辞路,简单地说,就是鄂西山区的老人们在生前自己身体力行地举行一场“人生告别仪式”。在自觉来日不多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借此为自己和他们做一次正式的生前道别。辞路是对生前事的追述,对生后事的嘱托、交代,这样的形式对当地人来讲,着实是一场人生中最庄重的行程。  在偏远的山区,一些事情的延续是凭借世代相传并不依靠法律、书面合约,许多经验
期刊
我在2003年3月访问上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访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始建于光绪34年(1908年)。我隔着窗户观看室内的葬礼,当事家族的一个人发现了我并邀请我参加葬礼。葬礼现场只有二三十人,仪式本身也略显简单,我排在哀悼队伍最后,跟着大家围绕灵柩走一圈,表示对逝者的哀悼。简单的仪式之后,负责葬礼的相关工作人员便开始将灵柩从仪式现场运往火葬场。显然,这场葬礼与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葬
期刊
亲临生死的48天  人生但愿無遗憾,而面对生死,总是万般不舍,如同谈了一场28年的爱情,其中的炽热、平淡、深情、温馨,随灵魂的远去变得毫无意义。当我捧着骨灰盒将最挚爱的亲人入葬,内心的悲伤难以描摹,看着周围的人哭成了泪人,我和兄弟们站成一排,敬礼、鞠躬,向老前辈致敬。而这位老前辈是我的父亲。  究竟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呢?死亡是我握着父亲的手,看着他的心率慢慢降低,直到归零,整整两个小时,我紧紧握着父
期刊
工具箱  问题:峥嵘半生,当你不得考虑自己晚年生活,不得不为传承问题作为规划时,以下三种情形,请作出选择:  A.有心有力,能对自己生前后事做安徘和选择  B.有心无力,瘫痪在床,眼看儿女争权,家业混乱  c撒手而去,未作安排,任儿女自行解决  三个选项,选A的前提是正视自己的年老,转身,主动做好”身后传承”的安乔,但此时财富拥有者旁们可能会需要一些财富传承工具来协助自己完成计划。遗嘱、信托、保险
期刊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风光无限的加冕礼背后  没有鞭炮声的春节总是显得格外漫长。好在,一部名为《王冠》(TheCrown)的美剧从铺天盖地的春晚重播中解救了我。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健在之时,这部雄心勃勃的美剧已经开始计划用六季的长度展示女王的传奇一生。已经播出的两季在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和艾美奖上获奖无数,而在中国,豆瓣评分分别高达9.2和9.3。  《王冠》口碑爆棚,吸粉无数。某知乎网友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