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会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吗?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20年以来,人类在科技、醫疗等很多行业都取得了裂变式的创新与发展,许多以前的不可能渐渐变成可能和现实。这也似乎有理由让人相信,他们能依靠手中的钱与死神做交易,延长生命。因此有人说:人越有钱越怕死。因为技术可以延长生命,而钱能买来最尖端的医疗技术。而当有朝一日死亡和苦难降临,钱起不了作用时,相较于普通人,富人们会更不甘心、更难接纳。
  对于这种说法,财富人群和长期接触财富人群的专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传承者说
  周荣辉 盛世香樟苑别墅董事长,上海乐景运动幼儿园董事长,家族企业顾问大多数人因为自己所谓成功的阅历,形成了相信“金钱是万能”的价值观
  “人真的越有钱越怕死吗?”这个说法我是赞同的。现实中,大多数人从小就被教育成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取决于他完成和拥有的事项。所以,一旦人觉察自己的生命周期有期限,投入大量精力构建的梦想又还未实现时,尤其是还未有接班人的情况下,就会舍不得离开人世,更加害怕死亡的降临。
  近十年富裕起来的企业家们,大多把追求财富作为主要的人生目标,从自己成功的阅历,而形成相信“金钱是万能”的价值观。另外,围绕在自己周边的人士,都希望经营权一直维持“不变”,这被称之为“接班的阴谋”,即不想跟接班人重新建立关系,这就很容易让企业家忽视了心理和生理对生命期限的认知,即在心理上忽视自己逐年老化的身体,如同还像40年前年轻时一样。
  因此,人在没有心理准备下,一旦面对死亡、苦难的降临,发现万能的金钱已无法买到健康的事实后,通常就会有不甘心和不接纳的痛苦。
  继承者说
  王磊 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副董事长
  金钱为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了条件,所以富人更关注死亡
  对于越有钱越怕死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会有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质量的需求会提高,关注度也会增加,会更加注意健康,选择的机会也更多,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即对健康和生死的充分关注。而在贫困地区和人群,他们主要关注生存条件,与物质生活做斗争,没有完全从与基本生存条件的斗争中解放出来,没有足够的选择权和闲余时间关注更高的需求。
  但我只是部分认同,我认为局部现象被夸大了,人之常情被益解了。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企业家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以后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并需要文化引领,舆论引导,信仰重塑。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高的自我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家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会成为堕落的二代、社会的负担、资本的蛀虫。因此,企业家应更多关注精神层面上个人价值的生死,适度关注物质层面上身体的生死,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死与价值同步,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潘唯浩 台湾振业化工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相较于努力延长生命,不如思考如何让生命最后一公里过得有意义
  “台北科学委员会”研究员严定暹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思想环绕着“道法自然”及“人文化成”这两个思维。有生就会有死,月圆后定会缺,花开就会花落,生死乃自然循环。既然是自然法则,那为何要逆天求长生。成功的人要能分辨自己能力所及及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事。为了不可控之人、事、物担忧,仅是自扰而已。
  文天祥曾写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虽然有限,但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影响却是无限。我认为,人的文化成就是以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影响。活着的意义是我们对他人的影响,而当我们的影响不再即是我们逝去之时。
  求生是人的本能。提升医疗技术延长寿命及生活品质无疑是人类总体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好好利用我们有限的时光。我常常想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年的生命,是否会依旧每天晚上看连续剧、打电玩、玩手机7如果每天花一个小时在这些事情上,就意味着一年365小时,十年3650小时,60年21900小时。如果一年工作时数2000小时,就等同十年的工作时数。相较于在人生的尽头努力去延长最后一公里,人们是否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这最后一公里过得更有意义?
  陈新曜 春雨国际汽车城总经理
  越害怕死亡就越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我不赞同“人越有钱越怕死”这个说法。谁都会怕死,害怕死亡源于对身边事物或者人的留恋,例如我,也害怕死亡,但不是因为钱的多少,而是我的家庭,父母、妻子和孩子。这些人和事物太美好,我希望能够一直和他们在一起,这是我为什么会怕,源于情感,源于生活。同时还会有人因为自我事业的执着与不舍而害怕离去,害怕离开后所经营的梦想会随之消失。所以,怕绝不是因为钱的多少。
  当死亡真正临近时,如何面对很关键,如果相信科学能够延续生命,可能在生活过程中就很难懂得珍惜,因为可能有财富的傍身就会任性地挥洒健康,忽视身边珍贵的事物。因此,我认为越害怕死亡就越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就像有人和我说过,因为怕失去所以才加倍珍惜。而面对死亡最终产生的不甘心、不接纳其实是后悔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王大骐《财富的孩子》作者
  金钱在很多关键性议题上都是无能为力的
  这其实取决于每个人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是从对于生命的热爱里来,还是巧取豪夺而来,如果是向外抓取而来,占有欲在这个过程中会被无限放大,而死亡自然就会是终极恐惧,因为死亡会终结人的一切努力。但是如果事业和生命是合一的,那么死亡的问题在做事业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解决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个使命,你能否归根复命很重要。金钱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关键性议题上钱却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天才的想象力,一段真挚的恋爱,亲子之间的温暖,当然死亡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说想用钱去攻克这些课题,那么只能说走偏了。   忻贤雯 新港亚洲证券有限公司董事
  害怕死亡不是因為在意自己,而是别人
  “越有钱越怕死”这个说法我不认同。我认为,弥留之际纵使表现出百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在意未完成对亲人的托付,其实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我个人视医疗科技为健康养生的延伸,比方说近几年流行的免疫细胞和干细胞注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提升身体质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帮助我们了解医学的局限和可能,同时告诉我们,在求索永葆青春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老后是否能自主、快乐并有尊严地活到人生的终点,家人是否在人生终点的岔道上达成了共识。
  张思杨 北京华清深空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既然尖端科技是优越阶层的福音,那就努力成为一名精英
  对于“人越有钱越怕死”这个说法我完全不赞同,我认为求生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怕死和有没有钱没什么直接联系,怕死和想活着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角度不同,那试问有几个人会不想活着?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认知,比如美国已经有团队在研究关于用硬件储存人类大脑里的所有东西,不管是记忆,还是感情,人类在未来未必不可能做到换个新身体继续活着。我们现在来假设—下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是不是可以说所谓的疾病问题没有可探讨的理由了。那么最后叉回到钱这个问题上来,第一批续命的人一定是精英,但终归是要变成全人类的权利吧,哪怕最后这依然是优越阶层的福音,既然如此那倒不如思考如何努力成为一名精英。
  专家学者说
  聂俊峰 北京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
  人的贪婪和欲望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我觉得生死观与财富规模并没有什么关系。死亡文化是一个人、群体和民族内心深处的修为反映。自2013年开展家族信托服务以来,我们深感生死攸关是信任托付关系建立的首要关隘。设立信托其实就是一份金融遗嘱,家族宪章其实就是一部家传遗训。这一系列事情需要我们的客户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
  然而事实上“放下”对他们来说是需要大智慧的。而且在面对死亡、坦言身后这个问题和语境时,越往南越困难一南方人似乎更忌讳。他们不迷信财富,但缺乏科学的财富精神。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写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丁弘彬 美国马里兰州罗耀拉大学斯林格商学院副教授
  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在于没有选择
  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有钱人和普通人真正的差别可能只是活着的时候能不能多做点什么。从生到死是一条单行道,人生在呼吸停止的时候就归零了。我认为有钱人不见得比较怕死,但是他们活着的时候可能选择多一些,可以在到达人生终点前多做一点准备。有钱人可能更有能力负担昂贵的医疗支出,也能负担得起健康管理服务。有钱人财产多,为了避免自己身后造成混乱和争吵,他们要预先处理的家务事可能更麻烦些。但是,普通人因为选择少一些,财产处理相对单纯,就比较坦然面对人生的终点吗?在医疗资源比较缺乏的地方,人们求神问卜,或者用民俗疗法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从事高风险的工作,但那是为生活所迫,不是因为看开了。事实上,穷人的豁达可能跟生死观没什么关系,而是没有选择。
  陈雪频 小村资本合伙人蒹首席战略官、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台伙人
  死亡会剥夺有钱人享受生活的机会
  总的来说,人都怕死,富人享受生活的机会更多,死亡会直接剥夺他们这种机会,因此他们会更怕死。如果富人脱离了享乐趣味,他们对死亡的看法会更豁达一些,认为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命运。财富和医疗技术能延缓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不能增加人的生活品质。如果生活习惯很差、饮食不节制、不锻炼身体,这样的人虽然能通过医疗技术延缓生命,但生活品质并不高。人不应该仅仅是活着,而是要生活得更好,有些和财富有关,有些和财富无关。因此,人不能太迷信财富和技术,生活哲学才是关键。
  钟灼辉 香港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犯罪心理学家、潜意识心理治疗师与企业培训师
  有钱人更怕死是因为不习惯行使已久的特权突然失效
  对于“人越有钱越怕死”这个说法,需要从钱的象征意义去解读。虽然钱只是人虚拟出来的一种东西,但在现今社会却代表了多重意义,特别是给人在生活上一份实质的优越感。当人越有钱,便可以拥有越多的生活享受,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奢华的物质享受。同时,钱也代表一种生活特权,可以优先取得有限的资源,拿到最一流的服务。这一切最后带来的,就是一份与别不同的优越感,让人以为钱有掌控生命的能力。
  富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当拥有越多,那意味着可以失去的就越多,这样拥有便成为了一种负担。对穷人来说,他们不论在物质或特权上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所以就少了这份心理负担。但也不是没钱的人不怕死,因为人生也有很多东西是金钱购买不到的,例如亲情、爱情、梦想、自由等等。只要人越执着所拥有的,就越害怕失去、越害怕死亡。一旦人习惯了行使生命中的特权,就越难去适应任何不可控或无常的事情,而生老病死恐怕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年轻时用健康、用生命去换钱,到年老时用钱去换回生命健康。钱确实可以买到最好的医疗科技,不论在治病或延长寿命上都能起关键作用,只是面对生老病死,金钱却显得无能为力。当金钱的神奇魔力失效时,有钱人便会感到顿时失去依靠,换来的就是强烈的不甘心与不习惯。情形就如你习惯了不用排队,永远可以优先到任何一间餐厅用餐,但如果碰上一家不接受预约、不接受特权的餐厅,你便会不知所措甚至感到愤怒。所以与其说有钱入迷信医疗科技,倒不如说他们迷信金钱是万能或无所不能,不甘心及不习惯行使已久的特权突然失效。
其他文献
老子不怕非豁达,我心敬畏是升华  又是清明节,郊游踏青,追怀故人,也勾起一些平时不曾细想的人生母题,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现代医学为何无法抵达永生的境地?在财富和技术飙升的今天,难道就没有超越生死的解决方案吗?  永生社区的畅想  这些年来,危重医学的ICU生存境遇、器官移植技术、再生医学、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各显神通,各种高技术应对不老不死的解决方案可谓捷报频传,衰败器官的修复
期刊
2014年姥爷去世,我在医院陪伴他度过了最后一周。  那是北京301医院的创伤单元八人病房。之前因为托了许多关系,一个月前第一次入院姥爷住在单人病房里。可是第二次入院条件却大不如前了,姥爷在最后时刻就连咳痰都吃力,我们一次一次地按铃,护士来了把吸痰器深入到他的喉咙里,拼命地往外吸,姥爷表情痛苦,不停地摆手。  我很难想象一个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随军进入西南、西藏,每天急行军60公里,晚上还点煤油灯写
期刊
入殓、骨灰盒、死亡体验,你的避讳却是他们的日常  是还没走出校门的入殓师,他是家族从事骨灰盒设计30年的设计师,他是浮沉商海后开始思考死亡的体验馆创始人,在这些日日与死亡打交道的人眼中,生死到底什么?  江涵 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  区别:他们是冷的硬的,我们是热的软的  “对于遗体,在我眼中,我觉得他们跟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热的,是软的,他们是冷的,是硬的。”江涵初中毕业后因
期刊
我这回是辞路来了,以后不再来了  所谓辞路,简单地说,就是鄂西山区的老人们在生前自己身体力行地举行一场“人生告别仪式”。在自觉来日不多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借此为自己和他们做一次正式的生前道别。辞路是对生前事的追述,对生后事的嘱托、交代,这样的形式对当地人来讲,着实是一场人生中最庄重的行程。  在偏远的山区,一些事情的延续是凭借世代相传并不依靠法律、书面合约,许多经验
期刊
我在2003年3月访问上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访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始建于光绪34年(1908年)。我隔着窗户观看室内的葬礼,当事家族的一个人发现了我并邀请我参加葬礼。葬礼现场只有二三十人,仪式本身也略显简单,我排在哀悼队伍最后,跟着大家围绕灵柩走一圈,表示对逝者的哀悼。简单的仪式之后,负责葬礼的相关工作人员便开始将灵柩从仪式现场运往火葬场。显然,这场葬礼与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葬
期刊
亲临生死的48天  人生但愿無遗憾,而面对生死,总是万般不舍,如同谈了一场28年的爱情,其中的炽热、平淡、深情、温馨,随灵魂的远去变得毫无意义。当我捧着骨灰盒将最挚爱的亲人入葬,内心的悲伤难以描摹,看着周围的人哭成了泪人,我和兄弟们站成一排,敬礼、鞠躬,向老前辈致敬。而这位老前辈是我的父亲。  究竟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呢?死亡是我握着父亲的手,看着他的心率慢慢降低,直到归零,整整两个小时,我紧紧握着父
期刊
工具箱  问题:峥嵘半生,当你不得考虑自己晚年生活,不得不为传承问题作为规划时,以下三种情形,请作出选择:  A.有心有力,能对自己生前后事做安徘和选择  B.有心无力,瘫痪在床,眼看儿女争权,家业混乱  c撒手而去,未作安排,任儿女自行解决  三个选项,选A的前提是正视自己的年老,转身,主动做好”身后传承”的安乔,但此时财富拥有者旁们可能会需要一些财富传承工具来协助自己完成计划。遗嘱、信托、保险
期刊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风光无限的加冕礼背后  没有鞭炮声的春节总是显得格外漫长。好在,一部名为《王冠》(TheCrown)的美剧从铺天盖地的春晚重播中解救了我。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健在之时,这部雄心勃勃的美剧已经开始计划用六季的长度展示女王的传奇一生。已经播出的两季在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和艾美奖上获奖无数,而在中国,豆瓣评分分别高达9.2和9.3。  《王冠》口碑爆棚,吸粉无数。某知乎网友总
期刊
人生有限,但追求无限或仅仅是可期的未来,往往是人之常情。尤其是经历了创富、守富阶段的高净值人群,如何保证财富的安全,持续传承财富,使财富跨越自己“有涯”的生命,达到“无涯”的承继,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思考。  这种思考的实践,往往有几种简单的归类,首先是顺其自然,即不做任何的生前安排,单纯遵循法定继承,当然这种做法确实比较少,同时也包含了一些突发性来不及安排的可能。第二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通过遗嘱约定进
期刊
对于生死,马克-罗兰兹在《跑着思考:人、狗、意义和死亡》-书中这样写道:人们通常的想法是,死是生命的结束,所以不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所言,“死不是我生命中的事件”。罗兰兹认为事实有些复杂。  罗兰兹并不认为生与死是两回事,他更多地把生死看作一个从这个世界逐渐消失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生命就是一个删除的过程。“最初我满怀希望,而二三十年以后,事实却证明,我慢慢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