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实践活动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85733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美术教育目标的新常态下,美术课程不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的能力与品质,还必须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美术教学要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并运用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
  如何做到让学生既收获知识与技能,又在真实生活中获得对美术的切身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呢?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美术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解和创作,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融合美术学科各领域或跨越美术学科界限的实践活动。
  一、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理解美术学科实践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推动了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活动课程,“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由此崛起,并形成了“活动课程”与 “学科课程”相对互补的课程关系。我国现有的教育学理论普遍将“活动课程”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其定义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增设了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这种课程形态体现了活动课程的优势,并用学科课程的形式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既有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完善了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建设。
  从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层面看,国内外对活动类课程和综合类课程都有较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对学科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涉及,但缺少对学科实践活动提法的专项研究与实践成果。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相关文件的要求,我们将学科实践活动定义为:“学科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也可以跨学科内容整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学科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避免单纯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避免以知识讲解为主的活动。”2我们提出的学科实践活动概念,综合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优势,试图通过活动课程完善学科课程的不足,通过学科课程体现实践活动课程所蕴含的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等特色。基于学科自身特点的实践活动和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将进一步丰富美术课程教育体系,从而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美术学科实践活动框架的搭建
  结合美术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综合考虑美术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搭建美术学科实践活动的基本框架(图1)。
  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各板块内容,注重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以美术学科实践活动《钟声的祈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为例,我们首先用简述的方式明确说明该活动适用于中学段,基本学时为2学时;接下来,通过第一个板块“主题简介”说明该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第二个板块“设计背景”从理论层面阐述本次实践活动的背景,重点说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以及学生参与该实践活动的特点;第三个板块“活动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表述活动目标;第四个板块“活动内容整体规划”通过流程图整体展现活动的全过程;第五个板块“实施过程”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关键板块,它具体细化为三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设置“实施目标”“实施流程”和“实施建议”三个环节,“实施建议”环节又细化为“师生准备”“具体操作”两个步骤;第六个板块“活动评价”分别对应各阶段设定评价标准;第七个板块“效果评价”汇总学生、教师和专家三方面的反馈意见形成对实践活动整体效果的评价。上述七个板块建构起美术学科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为进一步开发实践活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架构模式。
  三、基于校内外资源设计美术学科实践活动主题
  设计美术学科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开发实践活动的重点,好的主题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厘清知识结构,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参与创新;好的主题可以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统一,聚焦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好的主题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经验出发。为此,我们尝试基于校内外资源从以下三个角度设计美术学科实践活动主题。
  一是利用学科资源,即整合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主题。美术教材与校本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科实践活动的主题。美术教材中包含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就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美术学科实践活动。
  例如,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全国)》在六年级中关于“家乡”的主题单元。借鉴这一内容,我们开发了《家乡特色家乡情》学科实践活动主题。在“实施过程”板块,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制作小胸章;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收集、整理家乡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美食、文化风俗等。第三阶段的任务是小组合作交流,设计一件最能够体现家乡特色的胸章;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小组之间汇报交流设计方案,提出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完成胸章的制作;第五阶段的任务是集体交流、展示,推荐自己设计的家乡特色胸章。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家乡文化特色,并形成相互包容的文化氛围。
  美术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的特色美术项目,如陶艺、面塑、皮影、剪纸、扎染等,因此,可以基于这些美术特色校本教材设计学科实践活动主题。如以改造废旧玩具为主题的《玩具再创意》美术学科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收集废旧玩具,重新组合、设计装置艺术作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的不只是艺术创作带来的审美提高,更多的是人文素养层面的变化。   二是利用学校资源,即跨学科开发、设计主题,建构“美术 ”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既可以综合两门学科内容;也可以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设定美术学科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主题综合”“兴趣综合”等美术学科实践活动主题。比如,“美术 信息技术”“美术 音乐”“美术 语文”“美术 数学”等。
  “美术 ”实践活动开发的难点在于找准各学科的契合点,将不同学科有机统一于共同的实践活动主题下,这样,学生的实际收获才能大于单一学科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开发的“美术 音乐”主题实践活动《渔歌唱晚》,在“渔歌唱晚”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学科和音乐学科的交叉教学,让学生在古筝乐曲中感受韵律美,在国画水墨中感受情境美,从而使学生产生审美共鸣,提高艺术素养。
  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即借用校外资源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都可以成为开发美术学科实践活动主题的资源。近年来,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课程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利用区域社会资源开发了《钟声的祈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颐和园文化遗产》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与生活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提升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四、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指导学科实践活动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4当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正在向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目标转变,“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成为美术教育的新目标。美术学科实践活动的建构、实施、评价等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
  因此,美术学科实践活动应突出“美术活动主题”“美术单元学习”“综合性与跨学科”“自主性与合作学习”“研究性与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与评价导向”等特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学科实践活动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美术学科实践活动应逐步形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构建高效的美术教育创新模式,最终提高美术学科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韩绍祥. 活动课程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制订. 海淀区实施《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解读[S].2015.
  [3]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1.从充分挖掘绘本教育元素的角度出发  众所周知,一本好的绘本,隐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那么如何挖掘绘本中的教育元素,并且以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是我们在绘本阅读中碰到的棘手的问题。一般来说,绘本的美术和语言,是幼儿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来感知和接受的,也是教师们能够挖掘和很好把握的。但是绘本的角色、场景、动作、对话、文字、心理活动、情感等教育元素,就需要有一个孩子们感兴
编者按  瓦西里·亞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教师。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在32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持之以恒地探索,孜孜不倦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2018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
初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我为其中丰富生动的教育故事所吸引,如饥似渴;再读此书,作者对教育鞭辟入里的思考和观点,令我神清气爽;三读此书,我在心灵深处不断地叩问自己,作为青年人,我是如何做教师和做教育的?  教育是项“慢”的艺术  吴非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项“慢”的艺术!他劝诫教师:“不要急!”是的,做教育急不得,学生的成长、教学的推进、教师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积累、历练和摸索的过程,这
初次听到先生的名字,是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课堂上,那是2001年的春天,我读大一。“我的老师黄济先生”是石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讲到某个教育概念或教育问题的时候,黄济先生的观点会被引用;讲到为学为人之道时,黄济先生的事迹则会被拿来做例证。十几年过去,石老师那自豪而仰慕的语气,仍然清晰地印在记忆里。当时就想,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能有这样神奇的魅力,赢得学生如此的敬仰?后来读过先生的《教育哲
郑州市郑东新区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打造河南省教育高地,构建“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教育服务体系。在学校建设数量、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的学校发展路径。时代特征和中原文化相结合与教育互为依托,让郑东新区的教育于荒芜中肆意生长,正欲芬芳绽放。  从零开始的一切  历时3小时40分钟,列车跨越华北平原,将北京的旅客带到695千米之外的中原腹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评论家,生前曾在纽约大学任教,并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作为美国媒体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以对后现代工业社会及媒介文化的深刻预见、尖锐批评、深刻洞察而享有盛名。他的代表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如何看电视》,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对西方媒介体制转型进行深刻反思
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2011—2015年开展的师资培训项目。该项目在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实施,旨在依托“导师制”,建立可推广的“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同时通过教学尝试,探索实践一套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  2011年12月的对景洪市教育状况的基线调研发现,尽管执教于多民族地
曾经多次听人介绍,美国的小学数学内容实在太简单了,中国的孩子到了美国,简直就是数学天才,小学生可以解出中学生的题。也曾在互联网上读到过关于数学教育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识数部分: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数到100,二年级的孩子数到1 000,三年级的孩子数到10 000,四年级的孩子数到100 000。关于加减乘除等运算,美国小学一年级时学加减法,三年级时学小数和乘除法,五年级
初为人师时,我不太清楚怎样才能教好数学,当时的想法是设法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好玩”,后来发现,仅仅“好玩”层次低了些,还要尽力“玩好”。如何才能让学生“玩好”数学呢?在数学教育被异化的当时,许多教师的做法相对简单,那就是强化训练,“题海”无边。我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无法回避“一定训练量”这一数学教学现实,于是在“题根”上进行探索,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数学的学习,远不只是“做题”,还涉及数学概
本刊讯 9月23-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发表了《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诞生。今年恰逢比较教育诞生200周年。本届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