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教学彰显生命的律动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使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难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像幽灵一样还在空中徘徊。历史教学知识教条化、机械化,历史思维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情感体验众人一面、众口一词。这些为新课改的推行带来了阻碍,但无言中也提出了期许和挑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生命律动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读懂历史,理解历史才能明晰过去,把握当下,放眼未来。如此历史教学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让历史知识焕发生命的气息,让历史课堂彰显生命的律动,文章拟从三个方面分析现状并提出建议。
  一、中学历史课堂现状
  (一)历史课堂中基础知识——教条化、机械化
  在提倡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很多人的思想深处。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因其相对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而稳居权威地位,对教科书做个人“范式”讲解,课堂成为了“一言堂”,教科书、教师、讲解分别成了“圣经”、“圣人”、“圣言”。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缺乏相应的主观参与,习惯性的盲从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注解。两者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固化、机械化,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观点的搬运工”。历史课堂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历史知识成了年代、人名、地名,事件的堆积。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变成一堆毫无意义可言,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机械学习的典型表现就是死记硬背,其并未理解符号的表征意义,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试图将新信息添加到他们的记忆中去。[2]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学生主观能动的建构、加工、迁移、嵌合,使其无序的杂陈在头脑中,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意义不大,并且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成为后续学习沉重的负担和较大的干扰。
  (二)历史课堂中情感教育——缺失或单一
  从传统的历史教学看,人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学的认知领域,而关乎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形成的情感领域常被忽视,从而使历史这门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性的达标课程,其结果是历史教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被阉割了。受考试隐性控制力的影响,历史教学逐渐丧失人文学科特有的生命情感和人文关怀,逐渐变得干瘪枯燥,味如嚼蜡!陷入了学生变得喜欢历史,讨厌历史课的怪圈。教师机械的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强加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硬性灌输。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听老师庸俗化的“深刻”的道理,便腻味反感,对学习少有兴趣,或许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倾向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被扼杀殆尽。更有学生将学习历史的人戏谑的称为“古墓派”。历史课堂似乎成为了闻一多笔下绝望的死水,看不到也听不到生命的律动。教师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同样也左右学生的情感自由,一切大都以考纲教科书的阐述为蓝本为基调。“爱国主义”成了历史教学高擎的旗帜,“阶级斗争”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固化,也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固化。鲜能看到作为独立个体情感、价值观的独特性。众口一词,众人一面,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作为区别于动物的有意识的“人”的存在。
  (三)历史课程中思辨意识缺失——众口一词,缺少批判精神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哈姆雷特是一个“丰满”的角色,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不同的读者都会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基于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是非观念及信念等感觉反射出他们自己所理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哈姆雷特。它体现了对独立个体自主意识的肯定和尊重,这一观点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引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感知层面,理解维度的不同罢了。如聂幼犁教授所言:“史学的博大精深,并非仅指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而是其能够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声音,欲求一定证据;接受多元理解,欲求符合史实;容纳相悖评论,欲求自圆其说”。[3]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教学随之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不少教学设计仍是形式改变多于实质更新;生动活泼其表,被动接受为实”。[4]在花架子之下教师的讲解分析概括总结依旧是金条玉律,学生的思维的自由性、独创性遭到阉割。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思维模式的影响,成了被程序化的机器。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思想的交流碰撞,看不到思维的火花摩擦闪烁,课堂成了标准化模具加工厂。从这一点看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必然是死的课堂,无用的课堂。[5]
  历史知识在其从记录者、评判者,传承者等诸多历史参与者之间已经渗入各式情感和观点,而且我们自己在看历史时也会受到自身价值体系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批判的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现实、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有鉴别历史事实和别人观点的能力,避免盲从是历史教育的警戒。[6]例如在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时,引入去年热播的历史剧《三国》雷人的对白: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袁绍: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就看乐不思蜀了。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吕布:我家貂蝉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让学生讨论剧中台词的谬误,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打破盲从,培养历史思维的敏锐度。
  二、应对策略的浅议
  如何让传授的历史知识“活起来”不再是面目可憎的瘪三形象;让历史情感“动起来”不再是万人一面众口一词;让历史思维的火花“闪起来”不再是范本的复制,从而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批判性,彰显生命的律动。文章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让课堂知识“活起来”
  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7]长期以来学生习惯性认为历史是一门“贝多芬”(背多分)的学科。历史知识仅仅是黑板上、教科书中的方块汉字,历史学习成了对符号的机械记忆,忽略了对符号背后丰富抑或深刻的表征意义的探知。[8]纵然历史的已逝性、不可重复性给我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若教师改变传统的呆板的单一讲解方式,辅助运用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历史地图、文物资料等增加学习的直观性可感知性,再现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的广袤空间,无论想像、认识、还是情感都变得异常的丰富和逼真。例如: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可引用文学作品《飘》,女主人公斯嘉丽跌宕起伏的命运学生大都耳熟能详,而这部作品正是以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文中关于南北经济结构、生活形态、南北双方以及他们和宗主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有细致的描述。同时还可以播放以此拍摄的影片《乱世佳人》,让学生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感悟宏大的历史背景,明晰各个社会阶层对待统一的态度,老师巧设问题,让学生阐述诸如历史背景,斯嘉丽和巴特勒以及阿希礼、梅兰妮,以及忠诚的黑人奴隶山姆各自的社会角色和映射的社会群体和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进程中南北方的物质和精神准备,战前战后美国社会的变化等。附加老师的讲述和总结,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勇气的历史学者应该从文学的自由、灵性和美丽中汲取灵感。通过对叙述的历史的坚持和实践,还原历史学的生动、活泼和多彩斑斓”。[9]还可以走近历史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参与者等方式,让历史知识的获得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摆脱单一呆板的教师一人的说教,变得更加立体、直观、丰满。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培养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的能力。让历史知识可以内化、迁移,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二)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学把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内容分为三个大类: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随着历史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中情感因素越来越受重视。有学者认为情感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学生上进,②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10]学生的心灵是真诚而又善良的,当我们加强情感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历史课堂不再是知识点的堆砌,沉闷的死记硬背,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将会一个全新的局面。例如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关于事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分别出演中共、蒋氏、李宗仁,张杨四方代表,在各自立场上做出决断,由此能够使学生“神入”历史,体验不同政见的缘由。让学生参与“历史”,调动学生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知识的课堂,也应是情感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启发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有效教学有直接意义。通过对异彩纷呈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他们才能真正的融入历史,与历史对话、同呼吸、共命运。使学生对态度价值观产生共鸣,反映出积极地情感体验,从而加速价值观内化过程。[11]
  (三)让思维火花“闪起来”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12]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若离开了学生的思考也只能事倍功半。历史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学生一起学习历史,发现历史。(1)引导学生独立思维,注意教学控制中的“引而不发”和“放长线”,自主自觉建构历史知识,在思考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灵感是学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自动闪现出来的,不是由教师或书本外在输入的,所以,教师在思维引导中不宜一竿子插到底、和盘托出,而应间接地、迂回地提供灵感原型,之后就适可而止。孔子教学讲究“引而不发,跃如也”,[13]就是这个意思。(2)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个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思维交流碰撞的过程,善于倾听异样的声音,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创性。[14](3)引导学生从新视角,新史观审视分析历史,学习创新思维。如此一来,我们的历史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情感的课堂,还会是思辨的课堂。如刘立新教授所说:“只有当历史教学闪现出思想的光芒时,才能保证作为历史个体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担负起历史的责任”。[15]
  结语:苏格拉底提出:“我不是给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精神助产士”这一教育心理思想有着广泛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历史教学也应践行这一理论,力求改变传统式的知识灌输,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和构建;改变只注重知识忽略情感的教学,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思维惯性依赖,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创造性。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焕发生活气息,彰显生命律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p140-14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L·W安德森著,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聂幼犁.《假如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再议》[J]《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4]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思维》[J]《历史教学》.2008年6期
  [5]刘建春.《中学历史课堂常见的三大硬伤和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6]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赵亚夫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帛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8]L·W安德森著、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池桢.《历史的文学之翼:“现代叙史”》[J]史学月刊.2006
  [10]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
  [11]刘军.《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12]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篇》
  [13]孟子.《孟子·尽心上》
  [14]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
  [15]刘立新.《再论历史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2009年8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
其他文献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发现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着缺乏案例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以及部分教师理解偏差的问题,提出了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系统的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通
期刊
数学操作技能是指实现数学任务活动方式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外部机体运动或操作去完成的技能。它是一种由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的程序连贯而成的外部操作活动方式。如学生在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角的度数、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作图工具画几何图形等活动中所形成的技能就是这种外部操作技能。数学操作技能与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几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如下图所示:    渗透思想方法  我们所熟知的《数
期刊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敖育的今天,烹饪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 应抓住机遇,树立新的职教理念,结合市场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方面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主,加速烹饪教育的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  [关键词]职教新理念 烹饪教学 教学改革    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出发,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中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常规不锈钢丝支架、单根不锈钢丝支架及两根不锈钢丝支架的结构及成形特点。与常规不锈钢丝支架相比,单根及两根不锈钢丝支架端面平整,形状美观,生产工艺简单、可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是具有实用意义的好方法。  [关键词]不锈钢丝 支架 折弯 焊接    一、常规不锈钢丝支架  在日常生活中,支架的应用非常广泛,常用来支承、堆放物品。图1所示的是用作厨房蒸架的一种常规不锈钢丝圆形
期刊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学院注重学生财贸素养的构建养成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动手培养,并将《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和《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竞争能力。秉持校企合作“就业导向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化;我们学院围绕“一出一入,以出带入”为中心,
期刊
[摘要]针对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教学实例分析了静态和动态两类直观性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强化直观教学的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计 直观教学 多媒体    一、前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各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的设计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对象都是一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培养21世纪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从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环节强化等方面探讨了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工程 创新型人才 本科教育改革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突出表现为综合国力竞争,其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面对21世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
期刊
[摘要]从目前国内大学农林类物理教育的现状出发,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教育在农林类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存在原因做了简单的剖析,由此提出了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专业方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发展的速度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关键词]大学物理人文教育教育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院校或综合院校工科专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
期刊
[摘要]一部世界历史就是一部对人本身的追问史、一部人学史。从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尔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阿波罗神庙墙上的“认识你自己”到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旗帜下的“人的发现”,再到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能动性”的强调以及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直观的”“类的”人。以往的哲学家们解放了人的思想,发展了人的个性,但都只是抽象直观的看待人。马克思扬弃了先前哲学家们抽象的直观的理解,诉之于实践的理解,实现了人学
期刊
[摘要]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现行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有3个,即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学,而且多是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或特色专业。本研究认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监测与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教学则是拉动专业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主线。针对森林资源类专业建设,本文重点探讨教学监测与评估体系构架。研究筛选10个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