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表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 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 依托文本信息,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教学长方形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指出课本表面、黑板表面等长方形实物的周长,加深直观认识;(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4)分组讨论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长方形周长的含义,逐一将长方形每条边长度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用长乘2,宽乘2,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即求出长和宽之和,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主动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后就能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 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 依托文本信息,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教学长方形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指出课本表面、黑板表面等长方形实物的周长,加深直观认识;(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4)分组讨论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长方形周长的含义,逐一将长方形每条边长度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用长乘2,宽乘2,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即求出长和宽之和,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主动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后就能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