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引领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关键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学科特点,转变角色,师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了品社课生活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模拟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储备。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关注学生在课堂生的表现,既是调控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 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而是一位能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好朋友、好伙伴。
  二、尊重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 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在课堂上,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其自行感受“看、摸、闻、尝”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在全方位观察中达成教学目标,开阔了学生思路,拓展了学生思维, 挖掘了学生潜能。此获得,非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体验中主动获取,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老师教得轻松有效。同时也让我觉得,这种“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 过程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探索兴趣,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四、注重合作、学生做课堂上的探究者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课堂上實实在在地得到了锻炼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发言,因此教师非常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讲求课堂的效率、追求品德的和谐;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
  五、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是以单纯的知识学习为主,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还通过对貂皮、对黑土地流失的讨论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中还注重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落实。
  六、个人发展和今后努力方向
  从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个人专业发展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就是本人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本人本来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搜集各方面信息投身运用。首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书本,其次,争取每个学期读几本好的专业书,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力求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再次,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在课前能做到有备而战,课中能因材施教,课后能反思设计,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和目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不仅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其他文献
一、研究目的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小学生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名,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名,心理健康以及协同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正值童年的小学生是人生好奇、玩耍并试图探索外在世界的阶段,如果这个时期就害怕犯错、孤独不合群、受不了一点委屈与挫折,到了中学或大学阶段乃至步入社会将会影响终生的身心健康。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尝试在课余时间带领小学生走出
期刊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时代的高中生受到社会舆论、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是独立意识很强的一代,有着自己的主见和自己做事的准则,面向各种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国心理
期刊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我
期刊
一、平等待人,赏识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一面镜子,最能客观地反映老师的音容笑貌。老师给予的爱究竟有几何,学生如鱼得水,十分知情。在年幼纯真的小孩子眼中,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无尚的光荣,甚至平常老师的致情关爱与呵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改变孩子的一生。教师一个深情的眼神孩子们也会感到是莫大的欣慰。这种师生情犹如磁石,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教的课程上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
期刊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很多时候,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某一种教学目标,实现一定程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这期间,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会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  一、初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初中政治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关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是为了将学生塑造成一个三
期刊
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要提高诗歌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创设情境,优化诗歌课堂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期刊
文学名著体现了深邃的人类睿智,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广泛地阅读名著,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来讲,文学名著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为了解我校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我专门对本校三个年级学生分别做了抽样问卷调查,我把调查的结果作了小结,有如下几点。  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课
期刊
一、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1.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日记、随笔,每周2-3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作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文是语文学科中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也是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具体体现。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语言水平,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当今,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三怕”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此我认为小学阶段可以从“丰富积累——激活兴趣——自主表达——多样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期刊
思想品德课中有一类“辨析型”课文,即通过讨论、辨析来说明道理。一般是只摆出材料,提出问题,结论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这多是针对学生容易出现误解或模糊认识的某些问题,选择特定材料,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自己教育自己,澄清模糊认识,消除误解。这样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类“辨析型”课文,虽然数量很少,但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德育的针对性方面有十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