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君:西班牙开启的人生奇妙之旅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1976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有时会因某次看似忽然做出的决定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广告公司工作八年之后的出走,开启了纪玉君人生的一段奇妙之旅。
  那是十年前的深秋,在薪水与位阶都要往上走时,纪玉君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生活中除了广告之外什么都没有,连朋友都是广告圈的,她决定辞职,带上四十几万台币的积蓄进行一趟环球之旅。旅行的起点是在新买的世界地图上划定的,选的是纬度和台北差不多,对其了解仅限于1992年举办过奥运会的巴塞罗那。起初的计划很宏大,在巴塞罗那待三个月,之后前往英国,然后是土耳其、埃及、秘鲁,等手上的钱都花光了,就回台湾。而事实是,这趟环球之旅最后变成了旅居西班牙五年。三个月的巴塞罗那之旅,纪玉君爱上了那里的生活,签证到期后回台湾换了一张半年签再次前往,半年后还是不想回来,索性在那里念硕士班。
  “当时我在台湾的生活好像是关在笼子里,每天围着工作转转转。而西班牙的生活,步调和节奏很慢,那里的人都很懂得生活。或许他们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高,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和他们聊旅行、聊书、聊美食、聊艺术……在那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生活。”
  也是在那里,纪玉君认识了一群手作人。
  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纪玉君上课的艺术学校,同学多是喜欢做手作的人。平时,他们会送她自己亲手做的小物件,或是食物。她被这种实在、真诚的氛围所感动,和之前在台湾,朋友过生日、过节日,也只是在餐馆聚餐或是花钱买礼物不同,这种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让她有一种温暖和亲切感。
  慢慢地,她发现并不需要刻意找寻,生活中随时可见各式各样的手作人。平日,她常逛创意市集,看看别人创作的好玩东西,原来有很多手作人都不是巴塞罗那本地人,有很多甚至是移民,暂居这座城市,在这里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希望自己的理念能被更多人认同。于是纪玉君动念,希望有机会把让她心动的手作人的故事介绍给更多人。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块文化的支持。定了目标之后,是筛选的动作。巴塞罗那的手作人非常多,所做的东西也多有重复,书里最终呈现的手作人的创作,特别甄选出不同类型和产业的作品;此外,在类型上,也倾向于亚洲人较少从事的行业;创作者的国籍也是考量的一个因素,她希望以巴塞罗那为聚合点,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的声音。
  对纪玉君来说,完成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自己从受访对象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热情。“对他们来说,创作并不是工作,他们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不会有压力很大创作不出来的时候,因为即便真有那样的时候,他们就把店门一关到海边吹风或者休息一天。他们都很随性,不像我们把包袱扛得很重,生活是创作,工作是创作。”让纪玉君最感动和惊喜的,是这种手作的氛围天然存在于巴塞罗那,存在于西班牙,甚或欧洲。在序言中,她如此写道:“在欧洲,手作工艺不是一种新的流行,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本来就该这样’的生活方式。于是,各行各业所想得到、用得到,或想不到,但用得到的东西,都有手作品的存在。从街头到店面,从默默无名的艺术家到跨国合作的手作名人,手作人像美好生活的作手,用手作品让每个人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等纪玉君从西班牙回台湾时,台湾也兴起手作风潮,不过手作在两地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总觉得台湾的手作,比较像是工作或是生意,比较像是越来越多人从事这类型的工作。但在西班牙,手作是他们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情,这种普遍的程度,广泛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做手作。白天在酒庄上班的朋友,酿酒本身就是一门手艺了,可是晚上他会自己做雕塑;白天在银行上班的职员,每个礼拜会组两三次乐队的演出;也可能是普通的店员,但是平时有空了,就自己做拼布创作或者做手工娃娃……手作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但跟生意没有关系。”
  也因为手作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某一天散步时,看到几棵树很漂亮,会去观察纹理,这种来自于树的纹理的灵感,会被运用到某一次的创作中;思考生活中生锈的废铁丝如何运用,做成具有艺术感的烛台……细心对比做出来的作品,会发现,这种源于生活的精神对作品本身带来的影响。他们的设计贴近生活本身,关照人的需求,这个需求不只是使用工具的需求,也包括心理上的需求。
  勇闯异乡的人
  “一位勇闯异乡的移民者,似乎总是在来自成长地的元素全释放殆尽的同时,才得到世人惊艳的礼赞;一位出色的旅行者的价值,则突显于当他用‘异国者’的新鲜眼光和放大镜,检视那些对当地人来说根本没有讨论价值的事物,但从中找到新的逻辑和连结时,出现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全来自于‘异乡人’的‘不适应’,也就是所谓的乡愁。不适应他乡的生活方式、不适应他乡的逻辑、不适应他乡的文化、不适应他乡的眼光;怀念家乡的风景、怀念家乡的食物、怀念家乡的人事物……所有的不适应、所有的乡愁,都成为移民者的创作密码,非得要一一解读殆尽,身体和大脑才会善罢甘休。”
  这是纪玉君“关于一位出色旅行者的价值”的描写。这是她采访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创作者后的感悟。纪玉君非常喜欢这位创作者的摄影作品,和他聊天的时候,创作者说,虽然阿根廷和西班牙一样都是说西班牙文,但是他在西班牙仍旧有不适应感。他刚到巴塞罗那拍了许多人家的阳台,因为巴塞罗那人习惯把衣服直接晒在阳台上,可是他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内衣裤这么私密的东西是不能在阳台上晾晒的。从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开始,这位创作者开始寻找在同样的语言中,因为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上所体现出的差异,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这种差异,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
  从这位创作者身上,纪玉君反观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她来自文化和语言环境完全相异的台湾,在西班牙生活的日子,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此前,她对发达国家有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来自她过往从美国和日本得到的经验,以为欧洲的生活物质程度很高,节奏很快。可是到那边生活之后,她才发现,在物质条件上台湾远比欧洲拥有更多:他们没有随处都有的网络;以一万六台币买入的电脑,用了四五年后仍可以一万二台币卖出,他们觉得这仍是台性能相当不错的电脑;刚去语言学校上课的时候,带的翻译机也让欧洲同学大开眼界,每天都有一堆同学找她借翻译机玩……   纪玉君常常被不同文化的冲击所震撼到,而最让她触动的,还是欧洲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很在意当下的生活,在意今天。这可能跟他们的福利比较好有关,所以长期下来民众比较不会担心明天会怎样。如果我和一位西班牙人身上都只剩下十欧元,都要用五天,我可能会考虑怎么好好地去规划、使用这十欧元,可是他们就会做出拿出五欧元去看电影快乐两个小时的事,完全不去理会剩下的五天每天剩不到一欧元。”可是,在西班牙生活之后,纪玉君也开始习惯和适应他们的这种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她偶尔也会干出“好啦,就来爽一下”的事情,把明天的事丢到明天面对。
  成为欧陆美食料理达人
  一直以为,受到西班牙手作人精神的浸淫,纪玉君回台之后也会加入手作大军。不料她转身投入饮食业,在她看来,烹饪也是一种手作。回台后,她曾开过一家主打西班牙菜的欧陆餐厅,后因和合作伙伴之间出了一些状况,餐厅结业,改以驻点的方式,配合酒商的新酒推介或是小酒馆的主题做欧陆菜。
  纪玉君的这种转变看似突然,其实有迹可寻。她有一位天生是厨师的母亲,如果家里忽然间来了二十个人,她可以很快地做出有红烧狮子头、佛跳墙,砂锅鱼头等的两桌菜。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纪玉君对厨艺并不陌生,也嗜吃。在西班牙的时候,朋友们送她手作的小礼物,她则以美味的中国菜回赠他们。
  西班牙菜一些海鲜的调味和烹饪方式比较符合亚洲人的口感,让纪玉君对这一美食产生兴趣,并上了一阵烹饪课专门学习。她还喜欢跟欧洲同学回家,拜他们的妈妈、阿嬷为师,学做家常菜。有一次,她跟威尼斯同学回家,正逢这位同学的生日,家族成员齐聚外婆家为他庆生。那天厨房里的阵仗,让纪玉君大开眼界。“意大利的厨房是女人的天下。每家都有一个大厨房,生日宴上,他们一家四代的女人都在厨房里。阿嬷拿着四本厚厚的活页纸,外表很旧,还用铁皮装订过,很有时间的味道。这是他们家的祖传食谱,谁学到什么新的菜色,就把它写在活页纸上订进去。”
  这种有着时光痕迹的家庭食谱,并非这位同学家特有,纪玉君的欧洲同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本祖传食谱,只是形式不尽相同。她还见过一位朋友家的食谱,厚厚一叠,里面的笔迹都不一样,可能是舅妈的,可能是婶婶的,也可能是外婆的,奶奶的。每一本食谱都有自己的生命,记载着家族成员因食物而连结在一起的生命故事。
  纪玉君也有这样一本家族食谱,这本食谱得益于母亲烹饪精神的影响。小时候住在乡下,家里的经济环境不好,可是即便一天没有多少伙食费,母亲总还是能变出一桌丰盛的菜。可能是去田里摘来的野菜,母亲嚼一嚼就知道这个菜要怎么做比较好吃;或者去捉几只蜗牛,回家洗一洗用特别的手法烹调;也或者去溪里抓小鱼儿,拿回家泡醋或者用酱料腌制,炸鱼酥饼。从母亲身上,纪玉君学到了对食材的了解和尊重,不曾见过的食材,只要拿来舔一舔、闻一闻,或者嚼一嚼,就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式烹饪才能最好地体现菜的特质。这种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纪玉君在欧陆美食的烹调中发扬光大。
  “在台湾做欧陆菜,因为食材的获取受限,有些东西可以完全依照当地的食谱来做,有些就没有办法。母亲教给我的做菜精神,让我明白,烹饪时候的搭配并非只是简单地看食材的外貌。西班牙物产丰富,他们习惯水果入菜,在食物中加入各种莓果,因为有果酸,会让肉质变软,炖出来的味道,既有水果的清香,又有肉的香味,而且不油腻。在台湾做欧陆菜的时候,我会取这种水果入菜的精神,台湾盛产芒果,我会思考和尝试让芒果入菜……”
  西班牙五年的生活,让纪玉君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说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去西班牙之前的那种生活,很拼命,把时间都放在工作上。现在工作有时仍旧很忙,但她开始注重生活和工作的结合,餐饮是周末才做的事情,是一种兴趣和抒发。平日也还是会去广告公司上班,但是签约的时间,却是阶段性的,几个月时间,或是以案子为长度。“我希望在生活上能更多地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而每每回想起当年的出走,纪玉君心怀感激,“那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我很珍惜。如果当时没有做这件事,这辈子我不会再有那样的一个机会,也不会再做同样的选择。”
其他文献
作者:J.K.罗琳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才四十岁出头的巴利·费柏拉突然过世,这个意外的消息也震撼了整个派格福小镇。派格福表面上只是一座平静的田园小镇,但在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暗潮汹涌的紧张状态:富人与穷人的对立、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妻子与丈夫的猜忌、老师与学生的斗智……巴利猝逝后所留下的议会空缺,很快便将引发小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战争。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本事文
期刊
台北书展于1月30开幕,一如往常。书展起跑之前,出版业界弥漫着一股迎接过年,既欢乐又竞争的气氛。年前,迪化街年货大街人潮汹涌,各大卖场二十四小时营业,各大小饭店餐馆推出年菜外卖,各个服饰店展开折扣大战,虽说是不太好过的一年,但平民百姓还是照样吃喝玩乐,会去书展的人还是会去。  书展前夕,好书奖出炉,大书小书纷纷登场,挤进趋近饱和的市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票房破五亿美元在即,同时获奖不断
期刊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它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是闽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闽台海洋文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一只精美夺目的“王船”,装载金钱、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和鸡羊等牲礼,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上船并将孤魂野鬼一并带走,使之随着王爷和王船一起离开,意在消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11年
期刊
韩笑  书籍设计像就是替内向的孩子说话  现为新经典文化书籍装帧设计师的韩笑,在2008年接触书籍设计之前,对自己的前途规划是努力挤进4A公司,做广告创意设计。她也确实在广告行业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这个行业的外倾与快节奏。在感到迷茫,寻思是否要转换领域时,她参加了一家新公司的面试。面试结束后,HR对她说:“你在面试的时候总是提到喜欢看书、喜欢安静,去试试出版业吧。”一语惊醒梦中人。
期刊
春树出名的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她在《我只是一个女孩子》一诗中写道:“我只是一个女孩子/在听音乐和看电影时会哭/喜欢虚荣//还有一切虚幻的感觉/天天都涂香水/深陷在柔软如天鹅绒的床单上/颤抖”  有人看了《春树的诗》,说:“这不是诗,如果这也叫诗,那人人都是诗人。”  现在的春树已经三十岁了,听到这种评价,立即反驳:“不懂就别看了,请选择你喜欢的东西去看,不要折磨自己。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者。”  
期刊
2012年出版感慨万千,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有惊无险。2012年出版业平稳度过。因为经济不景气,加上不确定因素太多,许多人预言,出版已风光不再,2013年形势将更加严峻。的确,比起前几年,出版大改制、大调整、大合并、大重组、大转型轰轰烈烈的局面,2012年显然相对平淡,除了莫言的书以外,也极少出现超级畅销书,各项经济指标同比有点增幅,但幅度很少。不过2012年出版比人们预期的好,体
期刊
这一年台湾出版的不景气更甚往年。从博客来年度销售破万书种大幅下滑,显现书市没有够强的小说;书店退货率提高并加速,新书首刷量开始减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电子阅读瓜分了原本人数就不多的阅读者的阅读时间,这是一个出版环境大改变的年代。不过出版始终是奇妙的行业。年底时,出版人齐聚一堂听通路商的年度报告,大家一起抱怨,“市场不景气、状况不好”,可是来年,你还是在老地方见到老面孔。不一样的,可能是资深编辑人离
期刊
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仍然沿着改革的铁轨向前奔跑,虽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但仍可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种种力量的推动或博弈,更加精细化的行政管理、更加商业化的资本运作、更加市场化的优胜劣汰……这些或者为我们的出版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左右着出版业未来的方向。  总署“一号文件”力推出版走出去  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这一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
期刊
这一年没有超级畅销书;实体书店不断萎缩;电商之间的折扣战愈打愈猛烈,“双11”当天,亚马逊针对京东直接推出“买300减150”(现金)的限时优惠活动;新书首印量越来越少;出版工作者的流动更加频繁;这一年,或大或小的出版社,都开始尝试电子出版,或与电子平台商合作内容,因为电子出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都是图书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以读者平台为基础的豆瓣阅读、IT出身的多看,出版社自
期刊
柳斌杰署长接受专访畅谈新闻出版大势  新年伊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回望2011年新闻出版亮点,畅谈2012年工作的具体打算,“新闻出版全系统、全行业要用六中全会精神武装思想、振奋精神,继续巩固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继续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继续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继续做好文化厚土的坚守者,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两岸合作海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