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树:这是不是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sa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树出名的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她在《我只是一个女孩子》一诗中写道:“我只是一个女孩子/在听音乐和看电影时会哭/喜欢虚荣//还有一切虚幻的感觉/天天都涂香水/深陷在柔软如天鹅绒的床单上/颤抖”
  有人看了《春树的诗》,说:“这不是诗,如果这也叫诗,那人人都是诗人。”
  现在的春树已经三十岁了,听到这种评价,立即反驳:“不懂就别看了,请选择你喜欢的东西去看,不要折磨自己。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者。”
  口气轻蔑,语调高扬,仿佛依然还是多年前那个忠于自己的女孩。
  你所知道的北京娃娃
  2002年,春树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北京娃娃》出版,令教育界、文坛、摇滚界、影视界震动不已,号称中国第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那个传说中的北京娃娃,永远昂着傲气凌人的头,穿鲜艳但廉价的T恤,戴着张扬的墨镜,指间夹着烟,盲目而奋不顾身地追求爱情。
  她在网吧里通宵写诗聊天,在摇滚酒吧里迅速沉溺爱情,写出来的文字尖锐、颓废、残酷而直接。2004年2月登上美国《Time》杂志封面,美国人称她为“新激进份子”。目前,这本书的版权已卖至美国、英国、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春树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说:“《北京娃娃》是我第一本长篇小说,简直是太满意了,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里边那种青春和激情我现在想写也写不出来,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写出来。”
  回忆起当年辍学后选择写小说,春树说:“当时并不认为写作是很困难的事情,是由于一种冲劲,一气呵成。小时候的文学创作拼的是一种‘气’,我当时对技巧要求不高,我看过的一些小说比我写的有技巧。我就是看一些别人的作品,吸收他们的特点,用在我身上也够用。”
  写诗就像吸毒
  虽然因为小说出了名,但春树最早是在诗歌中成长的。“有一个写诗的网友说写小说就像飙车,写诗就像吸毒,我觉得他说得挺对的。飙车还需要一种技巧,有一段距离,看你怎么控制这辆车,熟悉这段路。写诗的劲头是一下子上来的,一气呵成。”
  春树说,出版人楚尘告诉她有一个出诗集的机会,她立刻就同意了。“因为这是荣耀!他之前出过的《年代诗丛》也是经典,我自己就收藏了一套。这次能和前辈诗人们一起出书,我不知道有多高兴,当然也有些诚惶诚恐,毕竟他们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我只是在80后的诗人里比较有名罢了。”
  于是,我们就拿到了这本朋克女郎封面的诗集。《春树的诗》汇集了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的作品,“可以说是精品,是一个精选集。通过这本诗集,很多人会看出来,在上一个十年,我的创作水准是什么样的,不管是高是低,它都是一个总结吧。”而对春树来说,这本诗集并不尽善尽美。因为在她看来,诗集印出来就是一件很残酷的事,这段时间的创作就被归档了。
  在2002年的《无法无天》这首诗中,春树写道:“这是一部描写美国新纳粹的电影/女主人公有病/动不动就犯羊角风/她的男人是老大,有肌肉,有大脑,有泛滥的激情/女人看中了一件红色的皮夹克/老大手下另一个年轻的男人砸碎玻璃窗/抢出夹克/女人立刻穿上,然后他们狂奔/音乐响起/我激动得坐在凳子上动弹不得/他们杀人抢掠/反对一切有色人种/那么我为什么还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什么还爱看这部电影”
  在诗集出版后,春树坦言,“从今往后估计会诗风大变了。”但她还不清楚自己的诗歌会变成什么样,因为“有一些早些年的作品,一种状态,我现在也无法再重复了。刚写诗的时候还有一种稚嫩,没有规则的束缚,显得分外新奇和有趣。这种东西写多了会失去的,现在会多了一些经验和技巧之类。曾经一切很朦胧的东西没有了,以后诗风肯定会改变的,它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全凭青春的意识和自觉,这不太可能了,也不可能保持青春的状态了。”
  你的豆瓣日记,我的诗
  春树是个诗人,“写诗是我的一大爱好和消遣。它既不赚钱也不花钱,非常柏拉图。写诗就像做爱一样。” 但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我爱很口语化,不虚假。”在回忆自己主编《80后诗选》时,春树表示,“喜欢口语化的,选的也都是口语化的,肯定不会选古体诗。”
  于是就有了一些争议,甚至认为“这不是诗”。春树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能会怀疑别人的爱,你说这不是爱,但这怎么不是爱呢?我觉得因为他们之前认识的诗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定性了,所以他们会觉得这不是诗,其实这就是诗。”
  “首先,人人都是诗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你写今天我做了什么,没问题,那是豆瓣日记。我很关注自我,但我不自恋,我要说的不仅仅是我今天干了什么,今天想了什么,也不是社交。这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就要自己去想了。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很清楚的,你的豆瓣日记和我的诗放在一起,你很清楚区别在哪里,这还用说吗。”
  春树认为在乎读者的评价是作家的一种普遍人性。“但是在乎了以后,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本能了。我肯定在乎啊,我也是人。但是我不能因为读者说什么,我就改变我自己本来觉得对的东西,那我就没意义了。”
  她亦坦言不能预言自己的将来,“我不会先想到要给他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我,这是本末倒置,我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对读者想给他们展示什么,这个属于结果,不能出现在我的原因里面,不然就太媚俗了。我要先提高自身的水平。我写的这些东西确保自己满意,也只能确保自己满意。我不能被公众绑架,被舆论绑架,不能老想着讨好读者。喜欢就喜欢,不喜欢拉倒。我其实也不想启蒙,我的诗是给有欣赏水平的人看的,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书呢,实在不行你看外国作品去,对吧,人还是得爱自己。”
  谈谈情,说说爱
  80后诗人曾在文坛上惊艳登场,用春树的话说,“现在都换血了。”在现实和成长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然而,有旧的离开就会有新的到来。紧接在80后涌现的是被称为“85后”的一代,而90后又是一批起点更高的少年诗人。春树说,“我对他们抱有希望”,而“只要我自己还在写,我就做到了我的本分。”   写诗的人孤傲不羁,但因为诗的存在又很容易相互吸引,春树喜欢很多诗友、朋友一起聊天的感觉。“我的一些诗友,他们状态很好,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常在诗歌朗诵会现场见面,平常也会跟西安、南京和北京本地的诗人交流。朋友之间,你首先得佩服这个人,尊重他的创作。”
  由于高二那年退学,春树至今还没有实现她想去上学的愿望。“除了中间上过鲁迅文学院,也是进修性质的,大家在一起吃饭、玩。但接下来的日子还是要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就这么过就好,慢慢过,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当一个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伊沙是春树心目中的杰出诗人,写出杰作,并且持续不断。
  在春树看来,诗是上天的一种共鸣,诗并不仅仅为自己而写,也是为别人而写。但是她并不传达具体的东西,“诗歌不是主题化的,不是情绪,不是回答问题,不是讲道理,是一种瞬间所感受的仿佛接近真理的艺术性表达。仿佛说了什么,仿佛又没说什么。很丰富的,集大成的,也可能是空的。如果是空的,就要靠读者的想象去填充了。”
  在仿佛接近的过程中,“真题是不可言说的,佛说不可说。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真理,诗的真理,语言的艺术,人生各种细微的感受,片刻的火花。比如蓝波的诗,它揭示了某种真理,但这真理是什么呢?不能用论文去给他总结。一个人,他能活到接近于他自己,或者接近于上帝,或者接近于真理,可能诗就是这样的。”
  在十几年成长的过程中,春树逐渐发现,自己热爱写诗,而且一直在坚持创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美妙的。“你一直在做一件你热爱的事情,感觉很好,就是这样。”
  此春树非彼春树
  比起十几岁时那个街头朋克风的叛逆女孩,现在的春树已经嫁为人妇,她觉得自己更成熟、更独立了,同时在追求自由的精神,肯定不再是个孩子了,也不想再当个孩子了。但也表示,“结婚跟开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平稳幸福还远远谈不上。感觉跟以前的生活差不多,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也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以前的生活是多么不幸。”
  春树目前在北京居住的生活还是挺有趣的,客串电影,看看书,每天练练书法,再弹弹钢琴,见见朋友,慢慢享受自己的生活。在她看来,“人和作品还是尽量分开,虽然作品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思想,但作品只是一个时间段的东西,而人是在不断成长的。人也不能只有创作,那么活着很没劲的。”
  近几年,春树常受邀参加国外的文学节和驻地写作,例如伦敦文学节、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首尔延禧写作村等,工作与玩耍两不误,也体验到与北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我觉得最理想的居住城市是纽约、巴黎。我喜欢美国,因为感受到了这个国家所信仰的核心价值是:每个人生来就掌握自己的灵魂,是好是坏无需他人认同。这是一种自由精神,每个人都很爱自己,这种爱是正面的爱,不是以踩别人为乐的爱,每个人都很尊重自己。文学艺术都是一流的,各种休闲娱乐很多也很丰富。”
  2011年1月,春树写下《致那些自杀的女诗人之诗》:“我折磨我的身体/像鱼跃出水面/变疯或者死去/你只能选一个/亲爱的,这并非考验/让我们当一个普通人/加入普通人的狂欢”
  那什么是普通人呢?或许,那是相对于往日特立独行的叛逆女孩形象而言,“过去就是过去,我们需要新的创作,新的生命。”
  春树曾说,“有多少人爱我,就有多少人讨厌我。”但这就是春树,那些年你曾爱过或是讨厌过的北京娃娃,她也不会像别的作家那样要一直坚持写下去,“什么事变成坚持就没意思了。我觉得这一直是我的一个爱好,它让我很快乐。如果有一天,写诗变成了不快乐,就不再写了。”
其他文献
2012年岁末,张求会、胡文辉、刘铮三位陈寅恪研究专家在广州方所参加了一场题为“作为平常人的陈寅恪先生”的讲座;几日后,吕大年、高峰枫、张晖、艾俊川四位在北京对谈,谈论西方文史、中国古典文学和古籍版本和印刷史。这两场讲座其实都与一套书有关:“六合丛书”。这几位作者也是“六合丛书”的部分作者,而北京的那场对谈,也是“六合丛书”的出版方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启真馆策划的“启真文化讲堂”。  北京启真馆文化传
期刊
A  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作者:斯蒂芬·布雷耶 译者:何帆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布雷耶大法官认为,民主政制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司法系统支撑,也取决于普罗大众的理解和认同。为维系人民对法院的信任,进一步开启民智,这位“当代美国最有智慧的大法官”,结合“华盛顿禁枪案”、“日裔公民集中拘押案”、“关塔那摩囚犯案”等案件背后的重大争议,阐述了最高法院应当如何以
期刊
1960的台北是个单纯而又谨慎的年代,在那段生命历程里面,时代充满着一致性,原来所谓的戒严军政体系下,群体社会的悲欢离合休戚与共,完全有着一致性的步伐。金秋十月的大阅兵,每天歌颂伟大的蒋公,加上令人欣喜若狂的黑白电视机问世,真是天大的喜事!还有家里面总有街坊邻居来观看新买的妈妈乐洗衣机如何洗衣服。  十三四岁念初中的我总是到西门町来买唱片,一家家唱片行热闹极了,长发的美女店员是数不清少年学子的幻想
期刊
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经之路。孩子们对周遭一切未知之事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因而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
期刊
考古证实,台湾少数民族很早就会以图腾或美丽的花纹创造各类手工艺品(包含雕刻、织布、藤编、竹编、陶艺等),而少数民族多有泛灵崇拜、敬畏鬼神的思想,在创作方面往往可以随心中所思所欲与传统信仰相互呼应,其中特别是排湾族的雕刻艺术,常见有以人像、人头、百步蛇纹、野猪和鹿纹等木雕装饰,在早期台湾少数民族当中尤其备受瞩目,刻工精美,且多有图案象征与其部落原始信仰及神话传说休戚相关。  回顾过去,台湾岛内本属汉
期刊
很多人早年结识的楚尘,是一位媒体人。楚尘自1995年大学毕业后,便从南京去了广州《岭南文化时报》从事媒体工作;1996年底回到南京,在《东方文化周刊》又做了四年的记者、编辑。1999年,《东方文化周刊》被江苏有线电视总台收购,转型成为娱乐报刊,楚尘便从媒体圈“出走”。当然,“出走”的另外原因,来自于多年媒体工作的倦腻感。但楚尘后来从事出版的最直接的契机则来源于此。  当年做媒体时,楚尘时常跑书市书
期刊
作者:J.K.罗琳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才四十岁出头的巴利·费柏拉突然过世,这个意外的消息也震撼了整个派格福小镇。派格福表面上只是一座平静的田园小镇,但在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暗潮汹涌的紧张状态:富人与穷人的对立、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妻子与丈夫的猜忌、老师与学生的斗智……巴利猝逝后所留下的议会空缺,很快便将引发小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战争。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本事文
期刊
台北书展于1月30开幕,一如往常。书展起跑之前,出版业界弥漫着一股迎接过年,既欢乐又竞争的气氛。年前,迪化街年货大街人潮汹涌,各大卖场二十四小时营业,各大小饭店餐馆推出年菜外卖,各个服饰店展开折扣大战,虽说是不太好过的一年,但平民百姓还是照样吃喝玩乐,会去书展的人还是会去。  书展前夕,好书奖出炉,大书小书纷纷登场,挤进趋近饱和的市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票房破五亿美元在即,同时获奖不断
期刊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它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是闽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闽台海洋文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一只精美夺目的“王船”,装载金钱、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和鸡羊等牲礼,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上船并将孤魂野鬼一并带走,使之随着王爷和王船一起离开,意在消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11年
期刊
韩笑  书籍设计像就是替内向的孩子说话  现为新经典文化书籍装帧设计师的韩笑,在2008年接触书籍设计之前,对自己的前途规划是努力挤进4A公司,做广告创意设计。她也确实在广告行业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这个行业的外倾与快节奏。在感到迷茫,寻思是否要转换领域时,她参加了一家新公司的面试。面试结束后,HR对她说:“你在面试的时候总是提到喜欢看书、喜欢安静,去试试出版业吧。”一语惊醒梦中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