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辔徐行向佳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草案)明确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对于写作而言,其本质是思维训练,我们尤其需落实思维能力这一要素。那么,具体到一堂作文课,如何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这方面,孙元菁老师的“让说理走向佳境”给我们作了一个示范。下面我们以这节课为例,具体探讨写作思维如何培养与提升的问题。
  “让说理走向佳境”是参加省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一节课。应海亮教育集团邀请,孙老师作为郭吉成名师工作师的核心成员,在海亮实验中学又演绎了一次。孙老师的课分导入、探究、写作、提升、总结、作业几个版块。从概念辨析、写作实践,到修改提升、作业布置几个版块层层推进。具体到思维层面,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可供我们借鉴。
  一、关于思维抓手的选择
  思维,简单而言,是思考的维度,是偏于抽象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依附于具体的物象,即人、事或物才得以呈现。这具体物象,我们可称之为抓手。而能作为抓手的物象,往往具备一些特性,如比较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表层与深层的因子,能作不同层面的解读;能作多角度的观照,如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人性的……孙老师显然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选择了诺贝尔文学奖中的特例——将文学奖颁发给一个民谣歌手作为抓手,素材新颖,价值取向多样,很有讨论的价值,可供挖掘的内涵丰富。孙老师慧眼独具,在抓手的选择上,让学生40分钟的课堂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注意力。
  二、关于思维的一以贯之
  在抛出鲍勃·迪伦是否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后,为了防止学生的思维打滑或走偏,孙老师给学生界定了讨论的范式:对象 态度,让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为了让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走向清晰,孙老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表达还作了进一步的圈定:观点 理由。因为有了这样的界定,课堂上师生所有的活动,都围绕鲍勃·迪伦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展开,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这种一以贯之的做法,使得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发展沿着一条主线,按辔徐行,渐入佳境。这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思维严密度的建立,阐述主张时论据与观点的一致性等,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三、关于思维支架的搭建
  鲍勃·迪伦的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生只停留于浮光掠影的了解,对其作品,缺少深入的认识。针对学生认知情况,孙老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搭建了支架,引用了鲍勃·迪伦比较经典的两首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和《尊严》,并带领学生深入品读,学生从中读出了歌词中对战争的疑问,对人生的思考,对和平的渴望,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歌词在这里被寄予了时代和社会意义。这个支架搭建的效果是极为明显的,在随后学生的板演中,两个学生的理由都说得很到位:(学生一)他的歌词可以当作一篇诗歌来品读,从他的作品中能品读出诗意;(学生二)他的歌词语句优美,却时时透露出对社会对人民的担忧,体现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学生很自然地按观点 理由展开论述,指向了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
  关于对象的确定,学生的思维一时没有打开,孙老师马上从颁奖方作了引导,适时补充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瑞典学院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音乐中,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等全球问题的关注。
  [材料二]1953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给丘吉尔的颁奖词: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材料三]台湾作家龙应台说:“鲍勃·迪伦根本从头到尾就是個诗人,只是用音乐卧底了五十年,瑞典学院今天揭开了他的真实身分。”
  补充材料后,孙老师让学生比较丘吉尔与鲍勃·迪伦的共性,读出了鲍勃·迪伦歌词的深刻含义,对鲍勃·迪伦的理解深入了一层。
  四、关于思维的逐层推进
  高中学生,初步有了思维意识,但这种意识是凌乱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在这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的作用是引导,通过追问、补充、阐释等方式,在引导中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有序,走向清晰,走向确定,这就需要老师在问题的探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养成作稳步推进,不作为或操之过急,都会产生反作用。这方面,我们举一个教学片断为例,来分析一下孙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
  师:瑞典文学院颁奖给鲍勃·迪伦,他们看重的是什么?他们打破了什么?
  生1:作品有崇高的思想。
  生2:文字有承担灵魂的责任。
  生3:打破了文学领域,向全部领域开放。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好,作品要有文学价值,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巨大的贡献。那么,贡献的共性是什么?
  生4:维护人民的权利。
  师:范围有点小。我建议减掉一个字,你会减掉哪个字?
  生5:关注的是人,维护人的权利。
  师:关注人,高中阶段大家还学过一篇外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的文章,还记得吗?
  生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他关注了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被称为“德国的良心”,那么丘吉尔与鲍勃·迪伦应该被称为_______的良心?
  生7:人的良心。
  生8:时代的良心。
  生9:社会的良心。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正是孙老师的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打开,思维逐层在推进,逐渐变得清晰、完整。
  五、关于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写作课,不单要口说,更要手写,下笔的过程,实际上是思维的整理与训练的过程。这方面,孙老师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当堂写作。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到讲台上板演,还是当堂训练,孙老师都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时间;听课者也欣喜地看到,学生第二次的写作,较之第一次,在思维的开拓与有序上,有了本质的飞跃。   我们不妨看一个学生的片断。老师布置了从瑞典文学院的角度,写下鲍勃·迪伦的获奖理由后,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他的创作透露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时代与社会现状的折射。无论是其中表达的反战主题,还是对下层人民的关心,都体现了作为一个歌手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瑞典文学院表彰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学形式,而是文字背后承担的重量,以及所折射出的对人的关怀,对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剖析。
  显然,这样的文字,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厚度、广度,都有了积极的发展,表明了学生对鲍勃·迪伦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把握。
  孙老师对思维的提升不局限于此,她进一步从关联词的角度,让学生将自己寫的文段,加进“不仅是……”“而且是……”“更是因为……”“反过来说……”等文字,让学生对思维的严密性作润色与修改。从学生交流的文段看,他们的文字更具有了一种理性与逻辑力量。文章不厌百回改,显然,写作的修改,正是思维提升的绝佳途径。
  六、关于思维放与收的处理
  课堂教学是一门灵动的艺术,这种艺术于老师而言,是火候的把握,是教师合适的介入。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的放与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放,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大胆说,放开说;收,则是让思维路径有章可循,让学生能依样画葫芦,迅速掌握思维的一些简单技巧。
  孙老师课堂的前半段,对于鲍勃·迪伦是否应该获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讨论,着重从鲍勃·迪伦的角度说理由,学生说了许多理由后,孙老师恰如其分地作了“收”的工作:总揽同学们的理由,不外乎鲍勃·迪伦歌谣的内容与形式,或将两者结合起来三方面。这样的小结让学生明白了思维的通常路径。
  课堂后半段,对于瑞典文学院的讨论,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孙老师对论述语言与抒情语言、陈述语言以示范的形式,作了这样的比较与界定:
  抒情语言:鲍勃·迪伦,人们叫你民谣之父/人们叫你摇滚之王/人们叫你精神领袖。
  陈述语言:鲍勃·迪伦,被人们称为民谣之父、摇滚之王、精神领袖。
  论述语言:鲍勃·迪伦之所以被赋予民谣之父、摇滚之王、精神领袖这样的称号,不仅是……而且是……更是因为……反过来说……
  这样的收束与小结,让学生明白了论述语言所具有的强大的逻辑性,而在后面的发言中,学生不自觉用上了孙老师总结的语言套路,这对论述语言的规范是极有好处的。
  同样,对于论述如何走向佳境,孙老师也从“有理”与“有力”两方面作了归结:有理包含事件的内容、内涵事件的意义、影响主客体多方的立场;有力包含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通过一节“家常”的作文课,孙老师以清晰的思路,灵动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了说理如何走入佳境的常见途径,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学生无论是分析能力还是语言表达,都得到了有效煅炼,这与孙老师这节课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以及课堂本身具备严密的思维力量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根据新课标的“前言”所述,本次修订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是在深入总结新世纪十余年语文课改的宝贵经验与充分借鉴国际课改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03版课标”)进行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  “教学建议”历来是课程标准
随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推广,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一次成为焦点,而个性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检索,是语文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人以为,那不过就是翻翻工具书,找找现成的答案罢了。真的这么简单吗?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这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写作者登上西山后之所见。既然西山卓然独立于众山之上,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站在西山之巅俯瞰之景也就不难想象
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也是我国第二阶段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文理贯通,严谨、简明、生动,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界。俗话说,“文如其人”,卞老师为人处世文雅而谦逊。我国天文学科普在所有学科的科普中也显得非常特别,有一次吴国盛教授跟我说起,从事天文学科普的前辈们大多和蔼、谦和、宽容、长寿,热心扶植年轻人,如王绶琯、李元、李竞、卞毓麟等。细想一下,的确如此,也许这不是偶然的
说起新中国诞生时的“开国书刊”,据承担“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任务的“新闻处”摄影科科长吴群回忆,当年形成的纪念出版物主要有4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套片(笔者注:以大会新闻处名义赠给会议代表)。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画册(笔者注:赠送代表、高级干部与有关人士,1999年再版)。  3、《“新中国画库”第一种
苏联和中国两国关系史的研究,一直是现当代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两国从兄弟般的友谊,到公开论战,再到剑拔弩张、甚至流血对抗,其根本原因和重要的事件的真相学界都没有一致的认识,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相关的档案材料尚未解密,而意识形态方面仍存在的诸多禁忌也影响了研究的客观和公正,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步履维艰。而对中国而言,中苏关系几乎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广大的中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的急遽变化摸不着头脑,无所
国学大师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言:有境界则自成格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读恩师崔学路先生《尺牍百法》、《题贺百法》,不由会在如此一种“静静动动”中顿悟,在“优美宏壮”中感受一位书坛大英雄之本色。   崔学路,字唯真,号佛堂、玄一,1945年出生。1980年代初宗汉隶、颜楷,后得沈鹏“广取博览,以免拘束”之教诲,遂转习右军、鲁公、苏、米行草。1
韩国电影《韩半岛》的故事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韩国与朝鲜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双方决定开通京义线铁路。京义线南起韩国首尔,北至朝鲜新义州,是贯穿韩半岛南北的大动脉。1945年8月,苏军为防止战败投降的日军转移人员和物资,在三八线切断了这条铁路。此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京义线更是长期处于中断状态。影片里虚构的京义线开通事件,无疑标志着韩半岛上的南北双方走向统一的前奏。然而,就在开通仪式上,日本外相却打来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文章借一间小屋抒写了个人书宅生活、家庭变迁以及对家庭三位亲人的深挚感情,文短意长,屋小而意蕴丰富。虽是一间小屋,却蕴含着万般情意。就是这间破旧狭小的屋子,作者却以“屋”“阁”“轩”“室”等四种不同建筑称谓呼之。其中隐含着深意,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屋:家族兴衰的隐喻   “屋”作为一种建筑名称是所有居所的统称。在《项脊轩志》中它成为家族兴衰的象征。“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于1939年为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写的一篇悼词。新编“部编本”初中教材把此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意味着革命传统教育篇章在新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体现了新教材用经典篇目,通过语言学习与运用,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追求。”[1]从文体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议论性文本,属于实用文的范畴。初中生学习实用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了解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