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异枝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竹君和沈佩贞都是清末民初的女权先驱者,她们的女权思想开始基本相同,都是真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家庭背景、自身经历相关。因为经历的不同,两人的女权思想开始逐渐变化分支。本文以自身经验为起点,对张竹君和沈佩贞女权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相同的女权思想根源却生长出不同的枝干,得到相反人生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张竹君;沈佩贞;女权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王晨媛(1996-),女,重庆沙坪坝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D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女权主义在当代社会还是一个极具爭论性和敏感性的词语,人们大多数认为女权就是要取夺男性的权利,主张男性是女性的奴役。恰恰相反,这里的权利是利,而不是力,其蕴意是女性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女权思想的核心是男女平权,女性在社会中不被贱视,获取和享有权利。在中国的历史长流中,从西周开始,《周礼》里规定从内外区分严格的男女分工,女性被要求未嫁从父,即嫁从夫。也是从那时开始,女性被逐渐要求裹小脚、婚姻包办、不准上学、三从四德等等封建习俗,一直维持到清朝末期。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让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相继涌入,其中就有自由平等、男女平等思想。而后几年西方传教士不断提倡兴办女子学堂,一些社会志士积极响应,紧接着梁启超的出现使女权思想达到了新的高潮,男女平等等女权思想开始在中国萌发。先前的革新伟人们掀起了一股女学风潮,越来越多的女子开始接受教育,她们大多出身于官宦富商家庭,她们有着卓越的胆识和蓬勃的志气,希望以革命来救国作为责任来享有女子应有的权利。中国的女权思想开始在辛亥革命的春风中孕育萌发,其中沈佩贞和张竹君在一批革命女先驱中脱颖而出,她们是女权先驱者,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争取男女平权。她们的行为和思想鼓舞着被压迫的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民主革命的队伍中,反抗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立足,开始勇于做自己,追寻自己的权利,做一个新时期的知识女性。
  一、童年和思想来源
  童年是我们人生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幼时的记忆和经历影响着我们一辈子,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就在童年的时光里萌发成长。有一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这句俗语在现在看来还不够科学严谨,但是足以证明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沈佩贞因为在历史上的形象极具争议,所以遗留下来的生平经历微乎甚微。但可以确信的是,沈佩贞曾谈论过自己的身世,她出身于浙江世族,父宦两粤,这样看来沈佩贞自小生活条件很优越,是个富家小姐。女子学堂的兴起,也让当时的富家小姐们上学接受教育,沈佩贞就读于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之后就出国留学游历了多个国家,其中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正是因为沈佩贞接受过高等教育又多次留学,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发现国外女子与中国女子大相径庭,受到不小的刺激,所以举起了男女平权的旗帜。
  张竹君,187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三品京官,家境十分富有。但是张竹君幼年的时候就开始体弱多病,常常全身麻木没有知觉,于是父母就把她送到柔济医院,这所医院有着西方背景,医治她的是来自美国的医生。张竹君也许在那时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并在心里面扎根,出院后信奉基督教可以佐证这一设想。后来张竹君18岁时就读于夏葛女医学堂,成绩优异,也许因为热爱西医,所以更多地了解到西方文化、女权思想,在后来积极参加女权运动,呼吁男女平权。
  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张竹君和沈佩贞在女权运动的初期思想是相同的,呼吁和号召男女平权,认为女性也应该公平享有权利和男性一样能在社会立足。这都是源于她们出生背景相同,都是在富裕的家庭里成长,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上过学堂,后来因为留学和外国人接触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参与到女权运动中,她们后来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初心男女平权。这也真实地反映了出身于官僚家庭的她们,从小就被封建的思想和规矩所束缚在父权社会里无法立足,所以她们渴望有一天这一切都会被打破,自己能和男性同等地位,享受同等权利。
  二、信仰与方式
  张竹君和沈佩贞一直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女性的思想,鼓舞着女性积极解放自己,主张不应该以性别来区分、男女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但后来两人有着不同的信仰用不同的方式,随之两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她们的思想根源相同,但是后来却产生分支各自发芽,结出来的果实也不尽相同。
  沈佩贞在日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在那时受到革命志士的熏陶,支持民主革命反对帝制,从那时起她认为争取女权的第一步就是参加革命,通过共和达到平权,女子就会得到平等的权利。辛亥革命时,沈佩贞加入杭州女子敢死队,武昌起义后,用身体运输炸弹策划武装起义,可以说那时的沈佩贞是个革命家,用一腔热血拯救着国家。沈佩贞更是号召广大女性跟她一同上阵杀敌,组建女子尚武会,她认为男子能做的事那女子也能做,女子要自立用行动去争取自己的自由,只有团结反抗才能推翻帝制。可当清帝逊位时,她却发现女子地位依旧如此,认为女权思想的根本在于女子参政权,只有女子拥有参政权才会有话语权,才会得到国家和法律的认可,男女才能真正平权。于是,沈佩贞投身于女子参政运动开始组织女子参政团,为力争女权奋斗,但孙中山的态度却一直回避男女性别问题法律规定模糊不清,引起了众人反抗。1913年,女子参政同盟会被下令解散,中国妇女首次参政运动以失败告终。在平权失败后,沈佩贞参政梦碎,对权力的热爱被袁世凯收买,开始鼓吹帝制。从1912年民国初期拼命追求女子参政权,到1919年主动放弃参政权而自我局限于所谓生计权和自立权,可以看出沈佩贞女权思想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不断后退。
  张竹君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价值观之一就是,男女在上帝面前的地位是相等的;圣经中,神引导基督徒们在世界提高妇女的地位,带来了妇女的解放,改造贱视妇女的风气。在面对众多人加入民主革命队伍时,张竹君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她爱国支持民族独立,但她不支持女子参加军队上阵杀敌。她认为女性获得权利,不是通过革命来实现,更不是通过国家和法律的认可。社会真正接受女性时,女性才会获得真正平等的权利。而女子如何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呢?女子能够自立自强,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拥有自己的职业来实现独立,不依靠男人,这样就会被社会以及大众真正认可,以此获得话语权从而男女平权。张竹君认为男女平权的第一步就是兴女学,只有女子接受了教育才能劳动工作,之后创办了育贤女学、育贤女工厂、女子实业学堂、女子兴学保险会。女子要合群,也就是走向社会工作。在广州时多次创办演说会,请一些社会名人宣讲西方文化思想,社会名流同聚一堂不分男女,在当时不被认可。在女权思想运动失败后,张竹君转而投身于公益事业,终身未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因此可以看出张竹君和沈佩贞在反帝成功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竹君越来越脚踏实地坚持做自己,提出的建议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女权思想,她的观点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做的比说的更多,为更多的女性创造了条件,但是受到当时社会的局限,没能更好地发展下去。沈佩贞在那之后,随波逐流跟随着革命女志士,参加女子参政权运动,女权思想过于片面化,一味地追求女子参政权,虽然激发了女性的热情却无法被现实承认,说大于做。加上她的个性和对虚荣的追求变大,开始变得越来越轻浮,最后走入歧途,思想也越发不切实际甚至倒退。可以看出在父权社会里,女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三、结语
  张竹君和沈佩贞都是伟大的女权先驱者,她们都出生在封建乱世中却不甘于现实,和当时的女青年们一起挑起了女权的大梁,为当时成千上万的女性发声争取和提供自立的平台。被压迫的广大女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冲破了封建的牢笼,走向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张竹君和沈佩贞是我们女性解放的开拓者,是中国女权思想发展新高潮的印证,她们不应该被历史湮没被世人所遗忘。
  参考文献:
  [1]马君武.女士张竹君传[J].新民从报,1902,(7).
  [2]夏晓虹.晚晴女报中的国族论述与女性意识—1907年的多元呈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其他文献
摘 要: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作家,一生著作繁多,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小说作品,其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深化了作者的文化追求与思索。“神性”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也是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范畴的一个重要支柱。通过对“神性”生命的抒写,阐释其小说的神性之美,挖掘其对理想“人性”的建构。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作品;神性;美  作者简介:朱建宏(1979-),男,甘肃临
今天是七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人节。母亲虽然不甚识字,但小时候,母亲不知讲过多少遍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耳熟能详,深深地印刻在记忆里,流淌在血脉里。  相传,每年阴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人间不见了喜鹊的踪影,它们相约飞到天河岸边,用嘴衔来树枝,齐心协力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好让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见,等待了一年之久,备受离别之苦的牛郎织女这对苦难的情侣,在鹊桥相会,诉说相思之情,享受团聚的喜悦。鹊桥因此
摘 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性别角度对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通过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法再现了底层女性被压抑被损害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萧红在民族话语大背景下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与批判。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庞婧(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
朦胧的雨  一下雨,世界就朦胧了起来,不那么清晰了,除了眼睛,别的感官似乎都变得更加的灵敏起来。我嗅到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腐败的味道,还杂糅着令人作呕的汗臭,飘散在城市一角的空气里。它在给我诉说一个故事,有关一位在工地上辛劳的搬着沉重的钢筋的老汉的亲身经历,他蹒跚的步伐似乎讲述着他不想提及的过往岁月,或许,还有从年少懵懂至今,依然坎坷的情爱之路。那故事,一定很感人肺腑吧!  我听见高跟鞋的哒哒声,并
摘 要:中国著名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英译本在译入语市场的接受度和欢迎度很高,本文以英译本的隐喻翻译为视角,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策略,尝试探索译者如何翻译隐喻,从而探讨译者的翻译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关键词:《尘埃落定》;隐喻翻译;交际翻译;葛浩文夫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世纪末
摘 要:吴伯箫《灯笼》所表达的情感是局限在书斋中的作者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同时交织着对革命的热忱和浪漫憧憬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眷恋怀念幼时故乡的柔情与投身沙场、憧憬革命的热血豪情相互交织。从结构和风格出发探寻其“表达特色”,作者利用时空架构营造出古今、虚实交织的多元世界,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通过对事件、画面、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呈现为古朴悠远、含蓄隽永和雄浑豪壮的风
鱼越鸟飞躲避忙,  百花拥簇原为王。  靥笑春桃羞西子,  枝偕夏柳愧王嫱。  相逢仅存魂一缕,  别离涌动诗千行。  只身靜待无眠夜,  背倚栏杆数星光。
摘 要:苏轼的诗词一向以豪放旷达著称,但是在旷达背后隐藏着的更多是志向得不到实现的苦闷与悲戚。这种悲戚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思考生命真谛,寻求更好人生的探求。他既出世又入世,在达观超然与幽怨无奈中时刻存在的人生中最真实的矛盾。这就构成了苏轼诗词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宋词;苏轼;旷达;悲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作者简介:蒋超,男(1994.6-),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于世道—关于四月,以及想说的一些话。  正在听歌,胡夏的《放下》,有句歌词,“少年被风吹大,容颜未改心有疤”  至于以下会写什么?看与不看却是随意,喜欢的可以看看,可以想想,同不同意倒是其次,想最重要,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思不学则网贷呐!”好了,说正题。 
摘 要:本文以利奇(Leech)和肖特(Short)提出的小说文体分析模型为基础,基于小说文本中的语言运用,针对典型段落或词句,从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衔接与语境层 面四个方面分析小说文体特点,以定性研究的角度发掘其显著的文体特征,从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出发,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探索《永别了,武器》小说主题。  关键词:文体分析;小说文体分析模型;《永别了,武器》;小说主题  作者简介:梁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