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它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其鲜明的内涵特征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主要包括以实践为基础、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多主体互利共赢、人民需求为价值导向四个方面。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启示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将实现共同利益作为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4-079-0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这一发展新方位,中国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推进治理现代化,要求“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托时代特点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重大实践,它汲取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视,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推动。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视角出发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审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显著特征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与压迫现实的彻底批判,形成了自身的真正共同体思想。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从多个角度对真正共同体进行的深入阐释,始终贯穿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揭示了人类社会通往真正共同体形态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提出真正共同体形成之前经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与虚幻的共同体两种形态。“人最初表现为类存在物、部落体、群居动物”[1],人类脱离动物界不久,其能力并不足以保证生存,于是人类自发组建部落,形成族群,以人類的集体力量保证安全,在这种部落、族群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人类的联合只是保证了生存的手段。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个性开始彰显,私有制获得认可,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资产阶级作为国家权力的掌控者利用自身权利地位维护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P571),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只能依靠繁重的工作来获取微薄的工资维持基本生存。因此,马克思认为此时形成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它不能代表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在虚幻的共同体中,人对物、货币产生依赖,被它们所统治,劳动对人的个性进行了否定与消灭。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考察研究,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发展就要站出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从根源上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压迫,建立一个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的眼中,真正共同体是超越政治共同体的全世界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没有政治属性,没有阶级对立与剥削压迫,而是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归还给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层面上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人的联合。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建立是以“经济属性”作为基础属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与物质基础的丰富程度决定真正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力与社会规模的匹配充分满足了所有共同体成员的发展需要;同时,在真正共同体中私有制被废除,生产资料公有,共同体成员自由自觉的支配劳动产品,劳动实践不再束缚压迫人,而是成为每个人发展的途径。真正共同体中的人类已经摆脱了对人、物的依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得到人本质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2](P185)。在真正共同体中,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走向自由,从体力到智力,从物质到精神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着眼点深植于社会现实中,是随着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提出的,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预测,始终贯穿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具有显著特征。首先,真正共同体将现实的人作为主体。“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3]。马克思强调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推动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现实的人必然要形成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促进了共同体的形成,“现实的人”是真正共同体实现的实践基础;与此同时,真正共同体推动了人的本质的展现,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摆脱束缚后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其次,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共同体形成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认为在真正共同体中,人类不再逃避劳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劳动,利用劳动来提升自身能力,利用劳动实践促使人的本质特征得以显现,这种实践同样使真正共同体不再只是幻想的词语,而是提升到现实层面,人在实践之下本质的彰显形成了真正共同体生成的理论前提。[4]再次,共同利益是真正共同体构建的客观基础与内在动力。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共同体发展与演进的动力,在马克思的眼中,真正共同体中的个体是“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人”[2](P384),人们不再纠结于自身的蝇头小利,而是以整体利益作为追求,进行自觉劳动,在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之下获取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真正共同体是将全体人类的共同体利益作为基础,消解利益矛盾,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的共同体。[5]最后,真正共同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体现出人类交往过程中的空间逻辑,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提升使得社会关系更趋复杂,也在联合交往过程中不断推动人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真正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全人类在联合体中走向全面发展,实现自由解放。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来源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及其内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当今时代社会作为治理主体地位的凸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它的提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中楼阁,而是依托我国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并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伴随着公共性,共同体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实践”[7],从我国社会治理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为维持国家、社会的稳定建立了党政经一体、具有极强政治性的共同体,如互助组、人民公社等,此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部依赖共同体,社会治理方式带有强迫性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持续发展,政府的职能定位从“管控”逐渐向“管理”进行转化,开始探索政府“管理”体制[8],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管理共同体逐渐形成,此时的管理共同体开始尝试下放治理权力,多元主体开始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逐渐从国家的管控之下独立出来,并发挥自主性。2013年至今,我国治理理论从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要求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并随着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深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我国治理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优化,从之前的国家对社会的强制管理,到国家与社会出现局部分离,最后转型为国家回归并建设社会。[9]至此,全中国在社会治理上前所未有的达成治理共识,政府不再作为单一治理主体,社会也不仅仅是治理客体,而是积极体现出其治理主体性的地位,从而推动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社会治理的话语权,更进一步地体现出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视。
  社会治理共同体将人民群众作为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求拓宽社会治理协商渠道,促进信息交流多元化,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首先,人人有责意味每个人都是治理责任主体。随着时代发展,各类组织不断兴起,社会环境逐渐呈现复杂化特征。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人人有责,人民群众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治理主体,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治理参与者,要求主动承担治理责任,以人民构建治理网络,实现社会治理的全覆盖。通过共同体形式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推动多元主体以信任为前提进行交流互动,在社会治理合作格局中推动相互认同,促进治理意识的提升,更加真切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深入。人人有责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次,人人尽责内涵社会主体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过程中重视社会力量,引导社会主体合法参与,合法提供社会服务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的人人尽责,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要求各个主体明确责任,要求国家将部分社会治理工作交给专业社会组织,在政府下放权力的基础上号召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推进社会治理效果,协助政府共同管理社会,促使多元主体互相协调与合作,推动社会治理良性运行。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治理呈现多样态,丰富治理方式。再次,人人享有要求全社会共享治理成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以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导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满足人民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的人人享有要求全社会共享治理成果,构建满足全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共同体,为我国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的特定内涵与马克思所提出的真正共同体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充分吸收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后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做出的具体实践。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真正共同体”意蕴
  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依托新時代发展特点,为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的具体实践。“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P3),新时代背景下,每个人与中国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联系,要求在实践中实现互利共赢,其中体现出丰富的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意蕴。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始终贯穿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中,是推动共同体演变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同样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首先,社会治理共同体符合社会实践发展逻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依托社会发展实际做出的精确研判提出的,社会从“被动”到“主动”、从客体到主客体统一的科学道路。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涵盖社会多元主体在内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实践,是依托社会实践基础逐步发展形成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创新实践。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依托人的实践。我国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人民出发,以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依托,重点在于调动社会“人人”的参与热情,以治理合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当前我国社会逐渐向复杂多元化发展,新型主体接连出现,要加强社会的发展建设,形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有机体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治理共同体寻求在实践中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在人民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推进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在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新型的社会关系,成为治理的主体;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润滑剂。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我国人民的实践活动出发,体现出我国在通往真正共同体道路上持续迈进坚定地步伐。
  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主体具有共同体意识。当前我国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伴随着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性得到展现,同时催生了不同类型主体的形成,主体的个性展现与持续发展离不开集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元主体的快速出现与发展往往会导致其缺乏整体性意识,产生距离与隔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主体具有共同体意识。首先,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消除主体间的差异,寻求平等协商。社会治理共同体抛弃孤立的、片面的个体思想,要求主体具有整体性意识,坚持差异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差异不应该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阻碍,而应该成为我国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推动力,社会治理共同体期待实现社会治理层面上的“和而不同”,构建具有整体性意识、多样发展的集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以平等对话为基础,要求在科学合理协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有机体。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整体性意识的培养。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尊重社会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要求将社会治理共同体看作强调责任与权利相统一、培养整体性意识的平台。整体性意识的产生可以促进主体、共同体互相建立积极联系,同时意涵着二者之间在平等性的前提下进行积极联合,强调联系下的整体协调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新方向,社会成员要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自觉承担责任,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营造舒适的社会氛围,积极培养主动关心、参与社会事物的习惯,推动共同体意识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共同价值。[10]社会各个主体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只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为主体之间进行协商合作,互利共赢搭建了平台,为共同走向主体间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多主体的互利共赢。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依托共同利益,在一定意义上是群策群力的公民共同体,要求社会成员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成果上的互惠。[11]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交往活动发展持续复杂化,不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中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生与激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内涵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理念,要求个体在实现特殊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努力促进整体利益,以平等互利的科学交往关系推进构建更加稳固的共同体结构。首先,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保障主体的特殊利益。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由社会中类型多样的主体组成的,各个实践主体的利益价值都可以在与共同体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社会主体的不同利益之间形成了利益联系的纽带,将共同体作为社会主体互利共享的载体促使各个主体满足自身的利益追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整体利益的提升。社会中的个人始终处于社会中,对社会治理事务具有责任要求,需要在法律规定下承担社会治理责任,提升社会治理效果,以此推动共同体整体性利益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特殊利益之间的冲突。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作为追求目标,超越了各个主体以自身利益为主的价值观念,以互利共赢作为基础,并不单单维护某一主体的利益,而是在维护社会各个主体的个体利益基础上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的实现,促使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更具动力。主体积极主动承担社会治理责任,推动社会治理红利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体共同享有社会治理红利的前提与基础,共同利益越多,每个社会主体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与权利就越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保证全社会主体在互利的基础上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才能彻底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热情。
  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以人民的需求为价值导向。社会治理共同体利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科学地把握住当前时代我国人民的发展特点,坚持以人民的需求作为价值导向。我国人民在时代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对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持续增加,并对利用多途径推进自身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期待利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满足人民的需求,并进一步推进人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首先,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治理共同体依托于当前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在治理过程中促进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可以推进社会有效治理进程,为人民创造出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同时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满足人民需求,推动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条件下,具有共同利益的生存集体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12]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重视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服务与物质保证,同时在满足我国人民的发展需要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民生活逐渐变好,信息传播效率高,人民对社会治理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度逐渐升高,共同体充分发挥联系与促进的作用,擴大人民参与治理渠道,促使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全面地提升自身。再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我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实践。“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13]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任何伟大成就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的作用。[14]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存在更加显示出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共同体的构建依靠人民,治理过程需要人民,治理成果为了人民,正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存在推动人民生活治理与个人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为人民群众满足需求拓宽了平台,是新时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实践。
  四、真正共同体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启示与指导
  当前中国距离共产主义社会构建真正共同体还有一段距离,但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性与指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出新的色彩,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指引。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站在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对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问题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实践。因此,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视野下出发,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出启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的道路并没有结束,走向真正共同体的道路必定艰辛。时代的发展致使社会治理环境错综复杂,要克服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共同体,更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解放而构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为人民的美好未来发展不断努力奋斗,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可以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达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保证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的领导是共同体建设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以真正共同体作为最终目标而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中国治理新方案,代表社会治理的新发展、新途径与新命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政治保证”[15]。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坚持社会治理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党的凝聚力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推动党建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从政治层面上推动共同体的构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科学构建,保证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治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利益,推动人民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马克思提出的真正共同体建立的内在逻辑是最终实现国家向社会的复归。国家向社会的复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立足于人类实践循序渐进形成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与构建真正共同体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国家的权力、社会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稳固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6]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要明确国家、社会权力范围,优化国家与社会二者关系,提升社会治理活力,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我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国家与社会二者的共同推动下才能更好消解治理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因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科学认识国家与社会之间并不是对抗关系,在社会治理上来说,国家与社会是在目标、价值与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协商治理。因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明确政府权力边界,要求实现社会的独立性,将权力适度下放社会以保证社会主体平等自主地参与社会治理,从而达到“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强国家-强社会”意味着国家与社会不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新型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依赖于国家与社会的有效合作,促使社会各主体在政治制度的规定下发挥自身优势,进而促进主体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同步提升,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在实践中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发展,打造更加适合中国人民居住的社会环境,为完成国家复归与人类解放最终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
  第三,将实现共同利益作为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实现共同体利益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得到的现实经验,同时也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依靠物质基础的丰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如果一个社会主体在共同体的集体利益中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自然会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产生质疑甚至反对。因此,在對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制度设计上“必须所有参与主体利益相容,且为所有参与主体提供持续共赢的强激励”[17]。目前,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提升,社会治理出现新挑战的同时,利益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不论是个人、社会组织、政府等都被时代的发展连接起来,个体成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逐渐形成多利益交融的大环境,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强调社会全范围内的利益整体化发展,要求在共同体形式下形成利益纽带,推进主体利益需求的不断满足。利益整体化与社会治理一体化是相互连通,相互促进的。利益需求的满足为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提升凝聚力,而社会治理一体化为利益整体化发展提供多样渠道。通过利益联结,保证社会各主体建立更加稳固的联系,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热情。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在地缘与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机体[18],构筑更加符合多元利益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化解时代变迁中利益至上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推进整体与个体利益的共同提升,增进社会治理稳定性。
  第四,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真正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对人的“异化”进行彻底批判后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提出的。虽然当前时代所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时代阶段等不同,但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真正共同体作为最终目标所进行的实践。因此,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坚持遵循人类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崇高目标的设立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社会发展的期盼,将这一伟大目标贯穿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各项治理实践中,为我国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提供科学的依据与精神动力。国家作为人类解放的工具要将个人“自主活动”与“自由”作为社会治理的目的,在社会能够自主治理时,国家消亡并回归到满足人类自由自觉本性的真正的共同体[19],社会治理始终要遵循促进人类发展这一价值目标。远大目标的设立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大方向,凝聚全社会先进力量,为我国的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价值引领,实现中国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从未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中找寻的当今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需要,是在马克思真正共同体视野下面对当前出现的社会治理问题提出的科学方案。因此,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依照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理念,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以共同体形式应对治理挑战,共同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各项成果,推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程。
  总之,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实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激发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坚持以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为价值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实践。只有这样,中国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通向真正共同体的坚实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4] 康渝生,胡寅寅.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旨归[J].理论探讨,2012(05).
  [5] 曹洪军.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田旭明.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应答[J].理论探讨,2021(01).
  [8] 李 青.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理路[J].山东社会科学,2020(06).
  [9] 胡小君.民主协商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价值、实践与路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20(09).   [10] 丁元竹.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06).
  [11] 郑敬斌,万坤利.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四维向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
  [12] 张立杰,牛佳欣.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看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6).
  [13] 中国制度为何具有显著优势[N].人民日报,2019-11-18.
  [14] 黄 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J].人民论坛,2007(23).
  [15] 杨 典.以党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于政党社会学的分析[J].社会科学,2020(07).
  [16] 郑敬斌,万坤利.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四维向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
  [17] 郁建兴,任 杰.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J].政治学研究,2020(01).
  [18] 张 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及其构建可行性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08).
  [19] 曾正滋.追寻“治理之道”:以马克思“个人自主活动”价值觀引领社会协商治理[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
  The Community of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Concept of Real Community
  Liu Shangshang, Li Zengyu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Shandong,276826)
  Abstract: The community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propos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which emphasizes that everyone shoulders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s the outcome. Its distinct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deeply correspond to the feature of Marx’s thought of real community, including mainly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cultivation of real community concept, multi-agent mutual benefit,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s needs. Marx’s thought of real community sheds li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uphold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ming a “strong country-strong society” governance pattern; making the realization of mutual benefit realistic basi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dhering to the value goal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 Marx;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责任编辑:任德靖
其他文献
[摘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经过坚持不懈的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开创到进入新时代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  [中图分类号] D614
摘要:从人学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内在逻辑,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研究人的本质与其自我實现的历史的高度一致性。马克思主义通过以“现实的人”的生活样态为关切点,在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这一问题域中,从人的需要异化的扬弃中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解答。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人学释读,清晰揭示了资本逻辑与其历史中人的位置,能激发出人“改变世界”的实践自觉,能有力地回应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关键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分析、总结、凝练、归纳的结果。实践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基本逻辑。实践需求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动力,实践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指导思想创新的资源,实践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实践逻辑,体现了其指导思想的真理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需要以
长期以来,专门教育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缺乏一个清晰和统一的权威定义。尽管法律上的专门学校名称替代了工读学校,但是工读教育和工读学校的称谓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法律的修订和近年来各种新建的专门学校,更是使得其定义变得异常复杂和混乱。定义混乱的本质原因是目标、内涵、定位的迷惘,定义的厘清是制度重构的前提。美国的替代性学校是类似于我国专门学校的一类特殊学校,两者的对比可以引发我们关于专门教育定义更深的思考。借鉴美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采用更广义的类型学定义,采用分级制进行区分,区分专门教育中教育和司法的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针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和主管主办、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确保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
美育给人以信仰的力量,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能够以审美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理解生活,他就会相信人类社会应该并且能够变得更美好,他也会以对现实美好
期刊
日前,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全市上下要按照年初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党
摘要:在系统论视域下,生态意识是一个深入到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并包含着诸多要素与结构的复杂系统。从其生成来看,生态意识立足于生态存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化并展现出其层次性特质,但同时也面临着失稳与偏离的障碍。从其构成来看,生态意识囊括了生态认知、生态思维、生态意志等诸多要素,时空混合结构、深表层混合结构、耗散结构等复杂结构及其各类外部环境。从其维生来看,应从整体涌现性、层次秩序性、目的指向性、
随着我国儿童性虐待之各项防治举措的逐步落实,强制报告义务落地有声.于诸多义务主体中,教师因与学生连接度较近而肩负着重要的强制报告义务.儿童性虐待中教师强制报告义务面
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数据的收集、使用和流动过程中面临着数据合规挑战。企业在利用数据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兼顾社会效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数据合规。个人数据保护合规和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应合法合规地收集、利用数据,在数据跨境流动中注意不同国家规定的差异,做好合规方案应对挑战。我国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探索数据合规激励机制,建立行政监管与刑事激励制度,为企业开展数据合规提供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