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过新媒体运营的都知道,如果一时间没有好内容抓人眼球,那么,放个心理测验起码不坏。星座属相更不用说,那是历久弥新的热点。甚至于随便做个“测一测你最像金庸笔下的哪个人物”一类的小程序,糊弄糊弄,根据姓氏笔画或生辰八字编个算法,根据我的经验,粗糙一点也不妨——是可以在朋友圈里热热闹闹地传播一阵的。
这说明我们都很无聊,需要不时借助这种游戏,确认自己在人群中的存在感。然而,并不只是无聊。在平常的工作中,我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求助:“李老师,我是一个XXXX的人(比如胆小而敏感),我该怎么办?”或者:“您看没看过某某人写的某某文章?我觉得那里面的主人公跟我一样,您对于这样的人有什么建议?”我感觉到,这些人过于在意自己在分类学中的位置了——假如你看到这句话,忍不住审视你自己,那你也在其列。诚然放到今天这也算正常,或者说大多数人都如此:无论看到什么角色、什么类型,都情不自禁拿来跟自己比对。小时候上学,老师在讲台上说:“最近有一股风气,我就不点名了……”我脸红心跳:“会不会是在说我?会不会是在说我?”赶紧把最近做过的事在心里翻检一遍。如果怎样都没法释怀,这就说明,我肯定做了亏心事了。
底气不足,就容易瞎想。由此推测,今天的人或多或少对生活缺乏底气。比如一个人第一次看到“屌丝”这个词,他就会想:屌丝是怎样的一类人?我会不会也在其中?而一个祖传的贵族,听见别人嘲笑“富二代”,就不至于疑神疑鬼。越有底气,越觉得我就是“我”,什么标签也不足以概括“我”的本质。没底气的人,联系起来就很痛快:我不就是典型的屌丝吗?——这样说本身也在贴标签。假如让读者对号入座,谨致歉意。
只要是标签,就不能说有什么准确性可言。或者说,准不准本身也无意义。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个荒诞有趣的情节:经过旷日持久的计算,超级计算机最终算出了人们翘首以盼的宇宙和一切的终极答案,答案就是——42。这个数字有什么意义么?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增进我们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谁也不知道。除非先认识问题本身,答案才可能建构出基本的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复杂的事物,抽象出一个什么数字或是概念这件事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对它的解读,最起码的,它是准确还是瞎扯?这也是一种解读。
今天的人热衷于用各种方式,给自己寻找42一类的结论,用简洁的词句和概念标出自己的位置,作为人生境遇的某种描述。如前所述,结论本身不具有参考价值,但我们还是愿意将自己定性为狮子座或是INTJ(一种流行的性格测试),再对这些标签品头论足:“完全是在说我!”或者“我哪儿是这样!”洋洋得意也好,惶惶不安也好,闷闷不乐也好,我们根据自己的偏好,保留喜欢的标签,忘记不吻合的标签,修正让人担心的标签。
并非为了自我理解,只是想贴上一张标签,将自己抽象为只言片语的符号。这与金庸人物的换算测试不过五十步笑百步。“我对应着令狐冲/韦小宝,我是一个痴情/花心的人。”我们对这样的结论置之一笑,然后分享。
分享这些标签的同时,究竟想传达什么?兴趣恐怕在于,点进那个链接,试一试自己会不会得到更新奇更有趣的结果?同时,我们谁也不相信这种结果对自己有任何的实际价值。我们真正想传达的是:“这有个热闹的游戏,看我吧!”对于现代人,贴标签像是一场盛大的集体狂欢。我们在标签中聚拢,然而自己并不在彼处。“看我吧!”我们高声呐喊,但每个人看到的只有标签。
这说明我们都很无聊,需要不时借助这种游戏,确认自己在人群中的存在感。然而,并不只是无聊。在平常的工作中,我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求助:“李老师,我是一个XXXX的人(比如胆小而敏感),我该怎么办?”或者:“您看没看过某某人写的某某文章?我觉得那里面的主人公跟我一样,您对于这样的人有什么建议?”我感觉到,这些人过于在意自己在分类学中的位置了——假如你看到这句话,忍不住审视你自己,那你也在其列。诚然放到今天这也算正常,或者说大多数人都如此:无论看到什么角色、什么类型,都情不自禁拿来跟自己比对。小时候上学,老师在讲台上说:“最近有一股风气,我就不点名了……”我脸红心跳:“会不会是在说我?会不会是在说我?”赶紧把最近做过的事在心里翻检一遍。如果怎样都没法释怀,这就说明,我肯定做了亏心事了。
底气不足,就容易瞎想。由此推测,今天的人或多或少对生活缺乏底气。比如一个人第一次看到“屌丝”这个词,他就会想:屌丝是怎样的一类人?我会不会也在其中?而一个祖传的贵族,听见别人嘲笑“富二代”,就不至于疑神疑鬼。越有底气,越觉得我就是“我”,什么标签也不足以概括“我”的本质。没底气的人,联系起来就很痛快:我不就是典型的屌丝吗?——这样说本身也在贴标签。假如让读者对号入座,谨致歉意。
只要是标签,就不能说有什么准确性可言。或者说,准不准本身也无意义。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个荒诞有趣的情节:经过旷日持久的计算,超级计算机最终算出了人们翘首以盼的宇宙和一切的终极答案,答案就是——42。这个数字有什么意义么?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增进我们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谁也不知道。除非先认识问题本身,答案才可能建构出基本的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复杂的事物,抽象出一个什么数字或是概念这件事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对它的解读,最起码的,它是准确还是瞎扯?这也是一种解读。
今天的人热衷于用各种方式,给自己寻找42一类的结论,用简洁的词句和概念标出自己的位置,作为人生境遇的某种描述。如前所述,结论本身不具有参考价值,但我们还是愿意将自己定性为狮子座或是INTJ(一种流行的性格测试),再对这些标签品头论足:“完全是在说我!”或者“我哪儿是这样!”洋洋得意也好,惶惶不安也好,闷闷不乐也好,我们根据自己的偏好,保留喜欢的标签,忘记不吻合的标签,修正让人担心的标签。
并非为了自我理解,只是想贴上一张标签,将自己抽象为只言片语的符号。这与金庸人物的换算测试不过五十步笑百步。“我对应着令狐冲/韦小宝,我是一个痴情/花心的人。”我们对这样的结论置之一笑,然后分享。
分享这些标签的同时,究竟想传达什么?兴趣恐怕在于,点进那个链接,试一试自己会不会得到更新奇更有趣的结果?同时,我们谁也不相信这种结果对自己有任何的实际价值。我们真正想传达的是:“这有个热闹的游戏,看我吧!”对于现代人,贴标签像是一场盛大的集体狂欢。我们在标签中聚拢,然而自己并不在彼处。“看我吧!”我们高声呐喊,但每个人看到的只有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