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对比总结,对国内外情感教育问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问题 研究综述
关于情感教育的问题,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从前人的工作可以获得很多的启发。
一、国外情感教育的研究状况
情感教育思想的萌芽源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文艺复兴时期,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人文主义,维多里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斯宾塞及法国教育家卢梭都提出“乐学”主张,强调顺应儿童天性发展。
斯卡特金是前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他对教学中情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为情感划分出五个不同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提出情感和认知应该协调统一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最好效果就是将情感和最终的目标有效结合。20世纪80年代,加纳德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商比智商更有助于成功的观点。
二、国内情感教育简述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 “寓教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张自我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相互促进,知情统一,成为早期情感教育思想发展的理论渊源,给后来的教育思想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自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大力提倡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强调仁爱、宽厚、谦让、爱国、奉献等,这些都是道德感范畴的情感。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关于情感对教学的作用还没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纵观我国近代史,在救亡图存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明确指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提出“愉快教育”、“活教育”、“六大解放”等理论。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提出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那么就失去教育的意义。陈鹤琴的口号是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在这个时期内,我国的教育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教育中充满政治的味道。接下来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此期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情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和情感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包括 “情境教学模式”和“情知教学模式”等。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理论探索者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陆续出现一些有关情感教育的专著与文章。如1982年朱菊芳的《情感与教学过程》、冷冉的《谈谈情知教学》等。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的概念被提出,这使得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此期间,卢家楣出版我国首部关于情感教学的图书——《情感教学心理学》,该书关注的是情感教学的原则和实施对策,并且分析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鱼霞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缘起和价值。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详细总结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情感教育哲学、情感教育课程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目前,教育领域在中小学情感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创立了诸如“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情趣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三、关于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提出,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
1.相关的硕士论文
除了专著外,一些硕士论文也对情感教育进行了研究。其中韩秀英在《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中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含义、缺失、主要内容,并提出为了推进情感教育的实现,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因素相互分析和考虑。李福美在《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研究》中提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建立在真正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并提出情感因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康永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冒兵的《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一文中,明确给出了情感教育的具体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目标应该做的具体工作,包括首先确定情感目标,其次确定目标表示的具体内容,最后对目标进行消息的表达。黄红发在《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中讨论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作用。梁励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情感目标的再认识》中将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接受;第二阶段——确信;第三阶段——个性化。梁励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题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体验情感,从而贯彻实施情感教育目标。
2.相关的期刊
研究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期刊论文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虞晓贞在《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出,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鲜活的历史,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和教学技能,实现内在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理解、体谅、承担责任;陈志刚在《试论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提到了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分类,阐述了情感的内涵;王本峰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与反思》中明确提出教师教学时一定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切不可将所有素材都归并为情感教育的素材,合理选择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的材料;张静在《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案例及思考》中对一些教师的教学实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找出了实际教学和理论的差别,进而为情感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一些意见;包云鹏在《历史课程“情感教育”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中呼吁广大教师应该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因素,重视情感教育。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①有些教师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题材;②有些教师错把历史情感教育当做爱国主义教育;③大部分都觉得情感教育的成果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进行精确评估的。研究这些文章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情感教育中的情感内涵,以及目前采取的相关策略。
综上可以看到,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在逐年增加,但是通过对现有情感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情感教育实践工作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所以实际情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菊芳.情感与教学过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2]冷冉.谈情·知教学.教育研究,1982,1.
[3]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
[5]韩秀英.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东北师范大学2001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问题 研究综述
关于情感教育的问题,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从前人的工作可以获得很多的启发。
一、国外情感教育的研究状况
情感教育思想的萌芽源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文艺复兴时期,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人文主义,维多里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斯宾塞及法国教育家卢梭都提出“乐学”主张,强调顺应儿童天性发展。
斯卡特金是前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他对教学中情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为情感划分出五个不同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提出情感和认知应该协调统一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最好效果就是将情感和最终的目标有效结合。20世纪80年代,加纳德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商比智商更有助于成功的观点。
二、国内情感教育简述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 “寓教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张自我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相互促进,知情统一,成为早期情感教育思想发展的理论渊源,给后来的教育思想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自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大力提倡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强调仁爱、宽厚、谦让、爱国、奉献等,这些都是道德感范畴的情感。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关于情感对教学的作用还没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纵观我国近代史,在救亡图存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明确指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提出“愉快教育”、“活教育”、“六大解放”等理论。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提出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那么就失去教育的意义。陈鹤琴的口号是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在这个时期内,我国的教育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教育中充满政治的味道。接下来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此期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情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和情感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包括 “情境教学模式”和“情知教学模式”等。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理论探索者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陆续出现一些有关情感教育的专著与文章。如1982年朱菊芳的《情感与教学过程》、冷冉的《谈谈情知教学》等。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的概念被提出,这使得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此期间,卢家楣出版我国首部关于情感教学的图书——《情感教学心理学》,该书关注的是情感教学的原则和实施对策,并且分析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鱼霞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缘起和价值。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详细总结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情感教育哲学、情感教育课程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目前,教育领域在中小学情感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创立了诸如“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情趣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三、关于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提出,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
1.相关的硕士论文
除了专著外,一些硕士论文也对情感教育进行了研究。其中韩秀英在《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中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含义、缺失、主要内容,并提出为了推进情感教育的实现,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因素相互分析和考虑。李福美在《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研究》中提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建立在真正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并提出情感因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康永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冒兵的《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一文中,明确给出了情感教育的具体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目标应该做的具体工作,包括首先确定情感目标,其次确定目标表示的具体内容,最后对目标进行消息的表达。黄红发在《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中讨论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作用。梁励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情感目标的再认识》中将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接受;第二阶段——确信;第三阶段——个性化。梁励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题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体验情感,从而贯彻实施情感教育目标。
2.相关的期刊
研究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期刊论文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虞晓贞在《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出,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鲜活的历史,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和教学技能,实现内在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理解、体谅、承担责任;陈志刚在《试论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提到了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分类,阐述了情感的内涵;王本峰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与反思》中明确提出教师教学时一定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切不可将所有素材都归并为情感教育的素材,合理选择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的材料;张静在《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案例及思考》中对一些教师的教学实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找出了实际教学和理论的差别,进而为情感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一些意见;包云鹏在《历史课程“情感教育”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中呼吁广大教师应该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因素,重视情感教育。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①有些教师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题材;②有些教师错把历史情感教育当做爱国主义教育;③大部分都觉得情感教育的成果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进行精确评估的。研究这些文章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情感教育中的情感内涵,以及目前采取的相关策略。
综上可以看到,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在逐年增加,但是通过对现有情感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情感教育实践工作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所以实际情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菊芳.情感与教学过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2]冷冉.谈情·知教学.教育研究,1982,1.
[3]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
[5]韩秀英.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东北师范大学2001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