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笔从烟中过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张仃画展上有一幅《汉柏》,他自题云:“作于文化浩劫之秋,己未年春补题。”我在画前沉思徘徊,这葱笼挺拔的汉柏,历尽风霜,却永葆生命的青春。不难看出,他在十年文化浩劫之后,再题旧画,有着多么深沉的感慨,他的寄托又是何等地虔诚!张仃同志受“四人帮”的迫害如此深重,盈箱累筐的作品被付之一炬家属又备受株连。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很快苍老了,他曾抚摸着自己的一头银丝说:“今天我才相信伍子胥是会一夜白发的。”
  然而,他凭着革命者的骨气和艺术家的良心,顽强地生活着,艰难地前进着。他暂住于京郊香山脚下一座简陋破败的茅屋里,我仿佛看到寒风料峭,老画家经常在昏暗的灯下作画。白天他背上简便的画具,拿着一个小板凳,爬上一座座山坡,在人迹罕至的草丛中走着,寻找人们不易发现的角度,记录他对祖国山河一草一木的爱恋。他问心无愧地回顾自己风云激荡的战斗历程,他所忧思难忘的是很多艺术上的想法,在有生之年,是否可以实现。在这种革瓢篓食、惨淡经营的日子里,
  “四人帮”依然没有饶过他,直到黎明前的最后一夜,1976年10月5日还把老人拉去批斗。那些偶然去香山探望他的学生也遭到严厉斥责。啊!这一切在张仃同志的身心里固然留下了创伤,但是他献身艺术的精神却岁久弥坚。
  他曾苦心孤诣地探索艺术的规律,总想能将那些激动过他的童年梦境的民间艺术,作为酵母,并采用中国画的工具和造型观念去创作具有时代感情和民间风格的中国画。二十多年来他不避南腔北调,不嫌粗陋卑俗的讥讽,勇敢地开辟自己的道路。他费尽心力地探索风格,但又能不拘一格,不断变化。他也决不借画遣愁。只见他笔含春雨,墨透烟云,对祖国山河无限深情。他所作的泼墨淋漓的工业风景画,是一曲曲祖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高亢的赞歌,向观众兑现了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诺言,说明中国的山水画可以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这些画从技法上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笔墨,其纵横恣肆又不失规矩,很像明人吴小仙或张平山的气势,而用墨之透明干净,又很像青藤或白阳山人的大写意。但这里面找不到法某家笔、师某家皴的一点痕迹,我想这恐怕就是任何人都得承认它们新的原因。我最欣赏的是他的纯焦墨的山水画,这在中国画家是最大的难题,这需要过硬的本领,未不得半点虚假。有的青年画家,功力不足,用水晕墨染来聊以自慰,以为得到了气韵生动的妙诀:殊不知骨法不足,终难得到山川林木的神韵,流于轻浮空泛,失魂落魄。论层次的厚重、气魄的雄浑,张仃同志的这些山水画,是堪与历史上的王蒙、龚贤比列的:而焦墨的妙用,却有为古人不逮处。干墨的效擦使画面充满浑厚苍劲之感,但苍中见润不落窠臼却是老先生又一独到之处。
  张仃同志是一位生气勃勃、多思善感的人,他的精力充沛,不因岁月的延嬗而衰退,他把自己的艺术的根须伸向各个领域,他能从生活的细微末节中发现“一点之美”,推而广之,研究我们民族特殊的美感要求。他从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特别是民间艺术中发现形象、色彩、生命和诗,他不知不觉地在画中带有了这种东方的民间气息,而流露出来的气氛,却非着意雕琢所能达到的。
  我们祝张仃同志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多的佳作。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中国官员有不解的官府和官邸情结。  如果说完全没有文化也不尽然,至少这是官场文化的体现。官府建筑,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州、府、县的衙门,在营造中要受到诸多的限制,远不像今天这么开放和自由,满怀壮志地营造豪华气派巨构——书记、市长、县长就是“整出”天安门广场,“整出”皇宫、中南海、白宫来,也没有人说你大逆不道。山东半岛某县,在很有气魄的办公大楼前,修建了如同北京
期刊
身居伟大祖国首都,我一直伴随荣耀。在汉语语汇中,外地来京叫“上”京,从京城去外地则称为“下”某地。京师的官多也是出了名的,到一些省市出差,一说是北京来的,往往会多享受一点尊敬:没准还有拦住你告状的,恍惚问,会觉得自己真成了微服私访的钦差。  北京人历来以住在“天子脚下”自豪自大,自吹自擂的毛病也这样惯出来了。但北京人也有必须“情绪稳定”的时候,那是在每年的若干特定时段。比如全国“两会”期间,警力高
期刊
草人怎么活了?!只见人们围着几个身穿芒草绒衣、头戴木制面具的活蹦乱跳的草人,这场面不知道的一定会以为是在举办化妆舞会。正月初九,我在“百节之乡”广西融水县北部的香粉乡岩脚村,体验了当地苗族独特的芒蒿节风情。  这些草人是在扮演“芒蒿”,也就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祖先神、保护神。据说芒蒿还有公母之分。公芒蒿手持稻草把,面具以黑色为底,上面勾画粗犷的线条:母芒蒿身背鱼篓,面具在黑色底上夹杂着红、黄渚色。在
期刊
对雪顿节的深刻印象,源于这个奇特的名字。望文生义,我猜它是个在冬天举行的和雪有关的节日,后来才知道“雪”不是白雪,而是酸奶的意思,而“顿”是宴会。恍然大悟之后,却对这“酸奶宴”愈发好奇起来。  公历8月9日,我来到了拉萨,专为揭开雪顿节的神秘面纱。据说著名的佛学大师阿底峡在聂当安居时,规定各寺庙僧人在春天万物复苏之时不许出门,以免踩踏生命犯下罪孽。直到夏天来临,喇嘛们才重获自由,所以各寺庙在这个时
期刊
藏历5月是林卡最美妙最舒适的季节。15日被称为卓林吉桑,意思是“南瞻部洲焚香祭祀诸神的美好日子”,就是世界焚香节。相传这个节日始于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代,当时神通广大的莲花生大师降伏了西藏雪山冰湖里的妖魔鬼怪,藏地因此变得祥和、洁净。藏王赤松德赞为此在海布日神山之巅砌一巨大香炉,亲自焚烧香草香树,传给天空、大地和江河里的一切神灵,烟云袅袅,艳阳照射,大有弥漫世界之势,故有南瞻部洲焚香日的美誉。  
期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上世纪8 O年代由韩天衡执笔,集体讨论的《中围篆刻艺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  60多年来,中国篆刻研究院院长、前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收藏的艺术品已不知凡几。  走进韩天衡在上海市中心的寓所,好似跨入一座小型博物馆。收藏之于韩天衡,不仅足金钱的贮藏,更多的是艺术情怀的寄托和延伸。收藏家选择艺术品的标准大都为自己“喜欢”,对于韩天衡来说,这喜欢背后还另
期刊
陆康先生的名字,我是从书法家颐志新那里听说的。那次他从澳门来深圳,跟我谈起澳门的书坛人物,对陆康推崇备至,还转赠我一册陆康的印谱。这是我得到的第一本陆康先生的书。  书前有篆刻大家陈巨来先生的序言,文中说:“陆生康乃吴中文学大师澹安先生之文孙”,由此透露出陆康先生的家学渊源。翻阅其印谱,亦工亦写,亦豪亦婉,亦粗犷亦秀润,既蕴江南之“杏花春雨”,复得北国之“铁马金戈”,这在当今诸多篆刻家中是颇为少见
期刊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印面的形式构成美。  世上任何物象都具有一定的外观形式,但不一定都是美的。有的稚拙,有的成熟,有的粗率,有的完美,而有的甚至丑陋。篆刻艺术也一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的作品形式完美,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这类作品,只要看过一眼之后,虽事隔多年,仍能记忆常新,历历在目;而一般性的作品,则给人以平庸印象;若是劣作,更是不堪入目。因此,历代印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形式的构成进
期刊
没有电,当今的世界无法运转:没有车,人类的一半时间重新消耗在路途上。如果没水、没粮食、没钱、没法律、没文字、没钥匙,生活都会一塌糊涂。如果没艺术呢?这问题谁想过?我却经验过一次。  20年前,“文革”浩劫扫荡一切艺术。电影院关闭,博物馆被封,书店没书,剧团都在搞批斗会,我被从家中撵出来。在一问七八平米的小屋,用砖块和借来的铺板架起一张床,把一个躺柜砸坏的一边贴着地立起来,当做立柜放衣服。没有窗帘,
期刊
是艺术使北京成为一座宝石一样的城市,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市;是艺术安排了长长街道、高高门楼,为生活增添了魅力。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有故宫博物院和琉璃厂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陶瓷艺术、古董艺术、木版印刷的古书  所有这些使北京成为一座重要城市。故宫博物院内有许多世纪以来留下的无价的历史财富,它们被保存在皇宫内,很少被世人看到。它们原被贮藏于中央太和殿左右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中。1933年,由于抗日战争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