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者——班主任

来源 :新课程(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工作既琐碎又复杂,事事都要自己决定和处理。说心里话有时也感到身心疲惫不堪,特别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埋怨自己,何必这样认真跟自己过不去呢?但事后冷静下来看到学生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笑脸时,感到良心上过意不去,一切个人的烦恼和不快又烟消云散,很快和学生同欢乐共甘苦,真是乐中无比。
其他文献
摘 要:科学学习是通过支配材料,引起学生经历活动,从而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准备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科学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现状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点面结合,科学设计学生应备材料,从而避免教师布置学生自备任务的简单化与随意性。在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学生准备的难度,真正让学生成为有结构材料准备的主力军,让材料准备真正为科学实验探究服务。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与人格培养。新课改的提出主要观点是将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从知识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在这一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在
摘 要: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现今的幼儿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所在。针对出现的状况,在幼儿教育中,必须以激发幼儿的语言特点为重点,根据个人情况采取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语言特点;因材施教  幼儿阶段是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但是其各方面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都还很不完善,所以教师必须发挥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幼儿教学中语言
【正】刘勰原道观的争论旷日持久,迄今分歧未决。本文想略作窥视,以就正于大家。 讨论刘勰的原道观,有三点应先厘定。一,文原于道在首篇《原道》中提出和阐述,应以讨论是篇
<正>若以太白、子美为三唐诗界泰斗,东坡、山谷则为两宋诗坛领袖。前人每将李、杜,苏、黄两两标出,对举成文,借以阐释唐音宋调,非率意也。数十年来,详论李、杜诗格异同者习见,比较苏、黄诗格异同者鲜有,似不利于揭示苏、黄风格特征,展示宋诗整体风貌,估价苏、黄诗作成就及影响,笔者尝试言之,祈请方家教正。 一 苏、黄皆重创新,故能各呈自家风采,各成一代宗师。且因两家皆能卓然自立,方可各具独特面貌,各有审美价值。苏、黄诗格之异,概括言之,苏以豪放奔逸擅胜,黄以锤炼遒劲见长。前者如长江大河,浩荡博大;
<正>苏金伞的艺术道路是两头高,中间洼。他二十年代开始写诗,三十年代日臻成熟,四十年代出现第一个高峰。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三十年时间,作品大多是对生活的客观摹写,出现了艺术的衰退期。到了八十年代,尤其是一九八一年,老诗人的作品感情力量虽然不及四十年代,但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苏金伞的创作和中国新诗思潮的节奏相一致,因此,我们认识苏金伞的艺术道路对于深入认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以及新诗在艺术上的发展方向都有意义。
<正>与过去几年相比,去年我省作家经过艰苦地努力,奉献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按发表顺序排列):乔典运的《满票》(《奔流》1985年第3期),张一弓的《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莽原》1985年第3期),田中禾的《五月》(《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齐岸青的《执火者》(《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张宇的《活鬼》(《莽原》1985年第4期)等等。确是喧闹的一年。
<正> 科学,既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它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可以区分为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直接的基本因素,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十八世纪发生于英国、后来接连发生于世界各“文明”国家的产业革命,从科学技术上的原因来说,正是由于牛顿力学和热学的推广、蒸气机等一系列机械装备的发明引起的。十九世纪电磁学的创立和
<正>中、外哲学史上的许多事实都表明:一个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的发展史上,其后起的派别和代表人物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往往以新的形式汲取、继承、改造、扩展其思想先辈的思想遗产,由此溯源逆推,就有可能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这种“卷帘格”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已卓有成效地应用,在思想史和哲学生的研究中也应大力提倡。本文就是试图用这种方法,从分析宋明新儒学的哲理化与神学化的双重趋向入手,以“心”、“性”问题为线索,探讨一下宋明新儒学如何在汲取玄学和佛教义理的基础上,继承和改造了孟子
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探讨,深化高中生的英语思维。从情境问题的创设、问题贯穿课堂的全过程以及"问题串"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