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i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国内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国际看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我们应按照十七大报告作出的战略布署,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着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文化创新。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 文化建设; 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此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都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延续和发展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并且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为全党的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
  
  一、为什么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新愿望新期待,并且着重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里,胡锦涛同志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指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我们当前的现实需要。
  (一)从国内看,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1.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而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基础和精神特质,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民族凝聚的向心力。文化可以使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同一的文化模式中受到教化,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从而产生巨大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使本民族的人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理想的鼓舞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同时,精神文化在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过程中,还发挥着不断增强民族创造力的作用。创新型科技工程的建设,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的推广,都以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前提。因此,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活力,使我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样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所能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00美元,而且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平均值已经低于0.5,在城市则已经降到0.4左右。这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在不断地升级换代。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趋势就是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都明显增强,这就导致了精神文化产品“供”与“需”之间的强烈反差。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着3000亿元至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我们要解决这种矛盾,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愿望,就必须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从国际看,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地作出了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论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把发展文化提高到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发展对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重大意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规律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报告。这个报告依据经合组织24个成员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交融的情况(这些国家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值都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指出了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两大基本趋势:一种趋势是“经济文化化”,即经济领域的研发过程、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营销服务等环节已经广泛涉及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另一种趋势是“文化经济化”,即原本远离市场的文化创作、精神生产活动已经全面进入市场领域。这两种趋势都表明了当代世界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对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地溶入当代国家的综合国力之中。
  由此可见,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是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的。正是基于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影响力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当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自觉地把文化发展纳入基本国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在这方面更是处于领先的地位。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所占的比重还有待大幅度地提升。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增强社会主义祖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懈奋斗。
  
  二、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布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且从四个主要方面,就如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布署。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的核心层次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总是受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的。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民群众,就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党员和全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种思潮相继涌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各类社会思潮,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积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思想文化领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样我们就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党心、人心。
  值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关注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些,不仅是当前全党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普遍任务,而且尤其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所面临的特殊任务,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二)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文化是人创造的,而文化被创造出来之后,就成为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环境的人造环境,就是社会文化环境。它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着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于人的直接教育(例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濡染熏陶之中。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会使人们的价值理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随之发生变化,一言以蔽之,使整个社会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深刻把握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而且需要相应的文化机制。稳定、有序、安宁、文明的社会和谐状态,除了必须依靠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还要依靠文化环境的维系和支持。从文化方面来说,当前我们应该积极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让文化建设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弘扬民族文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虽然极为简明,却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给予民族文化这样崇高的评价,足以令人欢欣鼓舞。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具有最悠久的精神传统而不曾中断的民族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凝结着中华民族心忧天下、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乐群利群、贵中尚和的和谐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追求真理、尊师重道的好学精神,与人为善、忠恕待人的宽厚精神,……。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全面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不仅有着纵向的传承,而且有着横向的传播。特别是现代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正日益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为此十七大报告还要求我们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样是我们对于民族文化应该承当的使命。
  (四)激励文化创新
  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具有不断创新的品格,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精神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文化创新。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分注重文化创新,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这些都是党中央为激励文化创新,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活力而提出的重要主张和举措。
  从广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是文化工作者。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促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立足于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纳现代世界不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不断创新,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本栏责任编辑 顾 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受青睐的投资目标国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吸收的FDI呈不断增加趋势,是当今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所引进的一部分FDI却是其经济存在某些本质弱点的标志,即一部分FDI的引进是中国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政策法律制度有缺陷性一面的表现。  关键词:体制; 制度; FDI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
期刊
摘要: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布鲁姆兹伯里派》是其不同时期的著述,文章试从二者的关联性角度,选取五个关键词解析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 文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561.06文献标识码:A    雷蒙·威廉斯(1921-1988)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著作宏富,译成中文的主要有《文化与社会》(
期刊
裴德海博士的《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之迷》(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事。这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作者直面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的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人道主义思想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清理,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了深度的开掘,突破了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既成观点,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著作。我以为这本著作的理论观点有以下鲜明特点:  其一,指明
期刊
摘要:具有建构作用的话语塑造或规训了女性气质,即建构了女性的身体、思想和行为。话语的建构作用来源于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介建构着女性的形象。不同时代话语代言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造就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女性气质。中国二十世纪以来女性气质的变迁主要包括:二十世纪中上叶——文化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建国以来至文革结束——政治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改革开放以
期刊
摘要:在当下的文学写作中,狼文化崇拜、狗文化崇拜一时间沸沸扬扬,但对文学更应关心的人性却缺少深入的开掘和展示。那么,在当下的语境中,写作何为?更具体的说,作家为何写作,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什么,他们要通由写作达到什么?叙事的资源、写作的姿态、叙事的边界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几部热点小说的讨论,透析当下写作的诸种问题。  关键词:狼性; 狗性; 人性; 当下写作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共同语与方言的结构性冲突贯穿中国百年语言运动的始终:方言的“发现”和“浮沉”,既受共同语建设需求的制约,又与当时语言运动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关。清末,文改人士以“欧西诸国”为法,以为统一语言不仅可以增强凝聚力,还可以帮助“大清”重新“统一天下”;五四时期,方言的价值被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同时相中,人们认识到,自由活泼丰富的国语,必须要民众活的语言——方言做材料;三十年代大众语讨论时期,语言地方
期刊
摘要:冯梦龙对小说中的笑谑因素及其文化价值特别重视,他确认小说与笑文化有某种本源性联系,小说在经史文化为主的严肃、沉重、僵板的主流文化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充满活力、欢乐、笑声的“第二世界”;小说中的笑声不仅能破颐解闷、“疗腐”、“疗小”,还能使人洞悉世情、彻悟人生、窥破文化幻象,让人们在小说的笑声中超越自我、完成人生。  关键词:冯梦龙; 小说; 笑谑性;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
期刊
摘要: 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分析范式,从证券监管制度历史演进的角度讨论了其起源、变迁、发展与效率改进的过程,并指出了新制度经济学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证券监管制度系统体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经济控制论的原理与方法构建了证券监管制度及其效率研究的新视角,从而为监管制度效率改进的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证券监管制度; 制度效率; 交易成本; 制度系统体系  中
期刊
摘要: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支撑起整个民法典起草的基础理论。显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民法学理论构建的原点。在回顾和评析该理论引发的民法结构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当重新从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感性人的生产实践”去理解这一个经典理论,从而自觉步入人本主义大道上来。  关键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法调整对象; 人本主义; 感性人的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探究女性主义先驱吕碧城生命历程的辉煌和冷寂,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女性发展,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双性和谐”的构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吕碧城; 女性主义先驱; 双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论法谈经后,我到人间至此回。”①这首七言绝句是女性主义先驱吕碧城(1883—1943)的辞世吟唱,也是她对自己六十年生命历程的总结。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