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前两天,父亲来电话,问我们放假几时来,他好安排“射橘”(橘乡黄岩方言,意为给橘树喷洒农药)。
  正是橘花盛开之时,空气里弥漫着馥郁的花香,对于城里人来说,这可是个休闲心情的好时光,到乡下去,到橘林中去。而对于橘农,这段晴好的天气,则是保果的好时机。
  我不知农事,常想着等退休吧,做老爸的徒弟。我之所以定下决心,想从这个“五一”开始,学习父亲一生只做农事,个中有个更实在的原因,就是以前都是享受着父母的劳动果实,一次又一次地往城里捎橘子,捎蔬菜,及至搬罄为止。那么现在就从学习“射橘”开始。
  其实,少年时,田间地头的活,与大人们跟碰过。集体时,我只能挣挣低工分,譬如,放牛、割草、撒猪烂粪、递稻抲之类,就是割麦、收稻挣的也是低工分,尽管干的活从品质到数量都与大人们一样,因为是小孩,不能当成十足劳力。那会儿,学校还放夏收夏种的农忙假呢,学校的劳动课便组织我们去生产队干农活。
  记得读初中,学校组织我们毕业班到附近的星江村割麦子,麦田里,在麦垄的两边都套种上蚕豆,麦子黄了,蚕豆也饱满了,两厢一起收。我们往往麦子没割多少,而嫩嫩的蚕豆填了一肚子,两只裤兜也会装得鼓鼓的。我们都是馋嘴猫,不像现在想吃什么,只要有钱,超市里应有尽有,我们偷吃着青皮蚕豆,那股青涩的奶皮气,至今想起都是香香地掉口水。
  每当假期,父母都指望我们能住下,并且能多住几天。当听说我要住一宿时,老爸老妈甭提有多开心了,嘴里又不住地唠叨,菜蔬买得不够,鸭去买只来,鱼要再来几条,鹌鹑蛋买些来,这些,他的孙子小阁都喜欢吃。我说不用了,我们主要还是来吃素的,城里大鱼大肉吃腻了,来这儿洗洗胃,尝尝自家种的绿色食品。但老爸还是蹬着那辆上世纪70年代末的“老凤凰”,到松兴堂菜场采购去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未见老爸老妈要干活的样子,我不免催促,不要因为我们一家子的到来,而误了“射橘”保果。老爸却说,别急,等橘叶上的露水干了再喷,原来还有这讲究。只见老爸不紧不慢地将农药兑好放进塑料肥桶,装上三轮车。我知道老爸动过手术不能干骑挑之类的重活,就争着拿住车把手,说让我来,可我骑上后,车把像不听使唤的马儿,东折一下,西歪一下,任你怎么使劲踩,轮子就是不起步,我就不信,两个轮子都能把它整得滴溜轉,三个轮子的却奈何不了,急煞我也。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妈笑着说,还是让她这个老骨头来吧。我晓得,老妈不会自行车,看她咋弄?没想到,老妈一上手,这“马儿”就乖乖地,吱扭吱扭前行了。
  “射橘”,把握喷雾龙头自然是老爸的事,我就是想篡权,老爸也不放心,怕我厚此薄彼,药喷洒不均匀,何况本事还没到手。一直以来我只有扛拽皮带的份,而老妈则一脚踏汲药水机器皮带接口处,两手牵引拉杆,机器便哼哧哼哧抽吸起药水。现在这哼哧哼哧都靠电动了,连单兵操作的背负式喷雾器都电动了,独个人把好喷雾龙头就行了。因而,有我在老妈也就失了业,她把东西运送到牛桥头的橘园地,就万事大吉,回家准备午饭去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两口逐渐地老去,体力也一年不如一年。种稻打谷的田间管理实在太辛苦,于是把当初的稻田磊成一个又一个小土包,种上橘子树,变成了眼下这片橘园地。从这里过焦凤河,走千把米,就是位于凤洋村的黄岩柑橘博览园,那儿一年一度的“橘花节”正在火热进行中。停车场,公路边,车满为患,人们像小蜜蜂一样,在千亩观光园里,各自采撷着依花、嗅花、醉花的玉照靓影。而我感觉自家这五十来棵的橘树,看上去也蛮有气势的,绿色中泛着洁白,仿佛橘树捧出了雪花银,置身其中,满鼻芬芳,犹如畅游在香雪海。此刻,白鹭也来凑热闹,不时地点枝停栖,它是否在比试,在与这满眼的橘花争白皙?还是有些害羞,见了我们便扑闪翅膀,飞向了空中,去鸟瞰橘乡更广阔的风光?抑或是在告诉我们,有它在的地方,生态和谐,水洁净,草肥美?
  “射橘”,同样要将喷雾龙头系在竹竿上,这样可以够着高处的枝杈,这时的皮带可以在地上拖拽而不用拎起,我实际上也没多少事可帮,当皮带够不着了,与老爸一起就将肥桶运近些。
  我发现老爸只戴了笠帽,鼻梁上没太阳镜,脸上没捂口罩,便问爸怎么不墨镜口罩的全副武装?老爸说视力不好,加上喷出的雾会沾在眼镜上,很快就会模糊,而口罩更没必要,捂着热。我说这农药不是有害吗?老爸说,没事,以前甲胺磷、乐果、敌敌畏都这样过来了,更何况这保果剂的说明书上说,对人畜无害。但我想,这毕竟是农药,闻起来难受。也许像老爸这一辈的,久经药场,已百毒不侵了。但我还是打电话给儿子小阁,让他送了两副一次性口罩来。
  我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对老爸说,你都喷了三桶多水了,歇一会儿,这剩下半桶多就让我练练手。也许老爸真的有些累了,便爽快地答应了。早知道,我该早些提出来。
  我学着老爸的样子,举喷杆,从上到下,从内而外,正反统喷,一会儿仰头,一会儿侧身,平时不曾动弹过的那些个肌肉,好像都动了起来,不多会儿,我的衣衫透湿,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这药水惹的了。
  在我接手后,我看见老爸久久地凝视着,他眼前的橘树、橘叶、橘花,以及有一滴没一滴流着的药水。老爸是否在想着,这渴望的点滴,会把成熟的希望给保住了?我知道,有几年橘子收成时,橘子等一些水果卖不起价钱,也就没多少贩销户来收购,家中没劳动力的,就让橘子一直烂在枝头,直至翌年橘花开,要是雇人采摘还不够支付人工费哩。
  在我们将要离开时,有只白鹭站上我面前橘树的高枝上,含情脉脉地看着我,然后,离去。再然后,飞回来,哦阿哦阿地欲言又止,我似乎读懂了它的意思。我在心中祈祷着!但愿秋收时,枝头的那种无奈,一去不复返。
其他文献
我记得,那榆树总是逢春先花后叶,从嫩生生的枝条里冒出一团团、一簇簇鹅黄色的鲜嫩的榆钱儿,在料峭的春风里颤巍巍地蠕动着。走在树下,像是被笼罩在馥郁的香气里,肺腑一清。  榆钱保持鲜嫩的时间只有三五天,这几天里,家人也忙着采集,将榆錢和上细面做成菜团上锅蒸,一锅热腾腾的面团,往往是一家人一顿美味的晚餐。爷爷经常望着满桌的榆钱菜团浮想联翩,絮絮叨叨地说起过去:“榆树可是救命树啊!”在三四十年代,家里能有
期刊
大院门前那棵魁梧的木棉树,不经意间,令我眼睛一亮,光秃秃的枝头上,一朵木棉灿然盛开。  接着,木棉花一接十,十接百,争先恐后地娇情绽放,映红了天际。我欢喜雀跃,伫立在木棉树下,仰望。定睛地看,凝神地想,憨憨地笑。我喜歡木棉,喜欢木棉花尽情的红、无所顾忌的红、傲然的红,大气凛然的红。  在南方,木棉树又称英雄树,南方人赋予了它英雄的品格,那是因为它的刚直,它的昂首向上,它热血般殷红的花朵。小时候,喜
期刊
一天下班后,我去举“市”闻名的马家巷觅食,因厌恶了平日里的老三样——炒饭、盖浇、面条,而想吃点稀罕物。  寻了一阵,看见路旁一个卖各类粥的小摊,便停下脚步。对我而言,它们即是“稀罕物”了,很少吃,也比较清淡。我点了一杯豆沙粥,然后拿出一張100元的钞票——真的没有零钱。摊主是个年轻的女子,其时她已经装好了粥,却不接钱,只说:“我做的是小生意,可找不开。”可能是刚出摊,手边没有足够的零钱。我也急了,
期刊
节假日,老公经常喜欢邀朋友来家里打牌。我呢,是个喜欢安静又贪恋温暖的人,经常姗姗起床……洗衣服、打扫房间、做饭,直到晌午才刚搞好。清理完后就找个有阳光的地方,静静地捧上一本书,或坐在电脑上玩玩游戏、看看新闻……一来二去,老公的朋友也便知道我的习性,经常调侃我说:不出去走走,像个藏房新娘,朋友肯定不多?  我朋友确实是不多。一则我信奉这个理儿:“几个知己,一些好书,人生足矣。”二则我生性内向,不善主
期刊
这几日,读书很慢,有时半途间还要返回来看看,返回来又看看,以期获得一些杂感。  读今人所选编的《元曲三百首》,卻发现,原来,每一个字都是用来吟唱的:“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马致远《南吕·金字经》),“恨不该,止不过泪满旱莲腮。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商挺《双调·潘妃曲》),“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双调·蟾宫曲·春情》
期刊
常常在梦里见到外婆。  外婆是我外公的小老婆,因为外公和我的大外婆没有生养儿子,所以,当时家境还不错的外公就娶了我的外婆。嫁给外公后,外婆生养了四个子女,外公卻在我母亲年幼时早早地撒手人寰。  外婆是个要强的女子,她清瘦稍长的脸庞,中等偏高的个子,穿着抄襟长衫,在我记事起,她就已经老了,可是她的腰板挺得直直的,一点儿不显老。那些年,因为我们家里人手少,农忙的时候,妈妈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外婆家,请外婆
期刊
二月的早春,天气依循冬天的惯性,大地依然料峭寒索,北风酷酷,树木依然裸枝清影,鸟儿寡落,院侧的大叶女贞绿中蒙灰不见青翠,街上的行人还是行色匆匆不愿驻留;偶见几丛纤纤绿草蜗伏在枯枝烂叶下细眼迷离,探头探脑,囡囡羞羞,也没有蚂蚁前来串门惊扰。  正当早春,李清照感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韩愈吟咏“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人的慧言绝句,跨越时空千年,道尽二月早春的佳膏,却难有人
期刊
粮食,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有粮天下安”,祖祖辈辈食大地庄稼,食五谷杂粮,也就是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皇天后土,高天弦歌,几千年来都这样活着。  不由想起了一个山西老人。  他是地地道道的山民,家里很窮,妻子死得早,一个人养育一儿一女,一把屎,一把尿,饥一顿,饱一顿,地里的庄稼顾不上收,顾不上种,他就等忙活完家里的,再去忙活地里的,常常是全村里的最后一个收、最后一个种的那一家
期刊
“麦浪黄,女看娘”,是河南虞城老家的一种习俗。每年到了五月麦穗泛黄、即将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省亲。  我小時候,每当五月麦浪泛黄飘香的时节,母亲都会雷打不动地带着我和弟弟,买上鸡鸭鱼肉丰盛的礼品,去外婆家省亲。那时候,走亲戚带的礼品远没有现在丰盛,在乡下集市上买上二斤猪肉,最多再买上一元钱的油炸麻花或者水果糖、苏打饼干之类,有时,母亲也会自己用棉花油炸上些糖糕带上。母亲会郑重打扮一番,
期刊
一  在海拔二千三百多米的洱源罗坪山半山腰,一条若有若无,隐没在山路、荆棘、沟箐和田园之中的古老的石板路上,一男一女的年轻农人,一前一后地吆着一匹彪实的黑马,从我身边很轻快地超了过去,渐渐成了几点黑影,接着很快就消失在了云雾缭绕的山色之中……  靠到路边给马让路的时候,我注意到了那匹马———大理马!  二  大理马又稱“滇马”,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古老马种,原泛指古南诏、大理一带的马种,主要指大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