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以来,金融领域历经了汇率浮动机制改革、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资本项目路线图的公布以及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和多次下调准备金率等重大事件。有专家称用“微转”与“加速”来形容今年货币政策走向和金融改革进程最为贴切。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一年外部经济整体放缓,受大环境影响,业绩放缓、利息净收入放缓、资产质量压力上升等问题接踵而至,但总体上影响大不,截至目前,基本实现了平稳增长。在即将告别2012年之际,本文回顾今年银行业行走过的轨迹,结合党的十八大与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2013年中国银行业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及未来发展的着重点。
回顾2012:正在走向市场化
2012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很多新动向:重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的显性化、以存款利率上浮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无论是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化,还是新资本管理办法和资产证券化为银行资产提供的全新空间,乃至不良资产的化解与处置,无不昭示着:银行业正在走向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2012年6月8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即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2012年7月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将贷款的下浮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
在央行首次扩大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区间后,国内银行均采取了有差异的存款利率上浮策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策略体现了各家银行在考虑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银行对存款的需求、存款客户基础、存款客户的习惯、存款期限结构、客户对存款利率的敏感度以及竞争对手所采取的定价策略等因素自行定价的特点。专家认为,这一次利率调整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没有上浮,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基本没有上浮,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比较小,这让人感到喜忧参半:一方面表明银行的定价策略已经比较成熟,利率市场化改革很有基础;但另一方面说明银行竞争相对不充分。
影子银行风险日益受关注
临近年末,监管者在许多场合频频提及“影子银行”,如11月末,银监会党委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要求进一步强化银行业风险监管,进一步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研究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信息科技、理财业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监管措施。12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影子银行的发展将给传统银行的资产、负债、客户群体等带来更大的挤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仍然不大,但从美国影子银行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将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压力,将成为‘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不过,有学者称,对“影子银行”的规范监管将凸显银行贷款资源的稀缺性。
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强资产流动性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沉寂近4年之后重新启动。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信贷资产(如贷款等)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012年9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101.66亿元,涉及电力、铁路和煤炭等行业的近50个项目。此后,中国银行成功发行“中银2012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30多亿元。从理论上讲,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升银行资产流动性,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比重太小,对于资产负债表和盈利的影响较小,但其意义在于积累相关业务的经验。
不良贷款问题显现
根据银监会数据,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比二季度末增加224亿元,环比增长4.9%,为连续第四个季度反弹。与此前两个季度不同的是,三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小幅上升,达到0.95%,较一、二季度上升了0.01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末低0.01个百分点。然而,“不良”数据的真实性广受质疑,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资产风险并未充分暴露。“一直以来,市场所担忧的银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房地产相关领域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或地方政府债务;受经济下行特别是出口影响的中小企业贷款;产能过剩领域贷款。”业内人士推测,短期内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会有所减轻,即使不良余额和比率继续双升,也都会保持在可控水平。
2013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银行业来说,要坚定不移走改革路线,抓住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我,接受挑战。
政策带来的机遇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依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短短四句话,足以让商业银行看到明年的发展形势。因为除了人民币汇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无实质影响之外,社会融资总规模、新增贷款和融资成本无不与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是社会融资总规模。明年“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基调,意味着这些融资渠道的发展空间将得以延续。特别是适用范围极广的信托贷款,一头联系实体经济中的项目资源,另一头直接联系具体的投资人和各类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体系外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空间何在?由于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仍然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这些银行体系外的资金流将很难完全脱离银行存在,最近两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上,各种以“咨询费”和“管理费”进账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而在企业债券上,如果未来发行规模持续攀升,商业银行的承销费用继续攀升亦将是意料中的事情。 其次则是新增贷款。虽然目前还无从判断“适度增加”的尺度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信贷增长将不会比今年少,这是信贷供给端的主基调。因此,明年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会来自哪些方面?商业银行面对这些需求,在议价能力上将处于主动还是被动?这都是银行家们需要不断琢磨的事情。由于短期内息差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相对乐观的判断是,信贷供给的增加会对银行利润形成比较正面的影响。
最后则是融资成本。对于“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可以有双重思考:一是名义利率是不是会进一步下行,无论是通过降息还是改变信贷的供需环境;二是实际利率会不会进一步下行,这就与通胀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名义利率未来将趋于下行,这对银行来说恐怕不是好事。因为如果降息,银行的利差缩窄将变得更快;而供需环境趋于宽松,无疑也更会赋予企业很强的议价能力,整体来讲对银行并不有利。但如果是实际利率趋于下行,则将对银行形成利好。因为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通胀水平开始反弹,企业负担的实际利率就会减轻,这对推动新增投资是直接的刺激,进而造成信贷需求旺盛。
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银行业增速放缓。经历了2012年盈利增速放缓以后,对于明年的业绩,银行业似乎已经做好了减速飞行的准备。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3年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仍将面临多方面、较大的经营压力,整体景气度继续下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这几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银行的利润会回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二是银行息差降幅分化。今年6月和7月的两次非对称降息,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迈开了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意义极为深远。但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对于大部分依赖息差的银行业来讲,首先意味着存贷利差的挤压,银行业的暗战由此展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净息差收窄从三季度已形成趋势,只是各银行收窄的程度和节奏不一样。未来,特别是明年会更加明显。
三是个别银行资产质量或下滑明显。2012年,困扰中国银行业的因素排行榜中,上升最快的莫过于资产质量因素。持续上升的不良贷款、突然结束的“双降”局面,让2012的银行资产质量变得不同于往年。对于明年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内曾经经历了从担忧到悲观的过程。但是随着上市银行三季度的数据出炉和不断改善的经济状况,预期似乎开始好转。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明年的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但总体仍风险可控,下滑严重的仍是少数派。
四是排队上市。随着2012年的即将过去,地方银行上市的努力仍付之东流。虽然在2012年这一年,地方银行上市再成泡影,但展望2013年,地方银行上市破题也仍存希望。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拟上市公司IPO请耐心排队等候。
五是理财产品告别狂热。收益率告别高位、理财市场违规现象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201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或许将告别狂热时代。
未来出路:
深入改革,服务实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央行副行长李东荣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说,“银行业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稳健运行为前提,并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为己任。”可以说,银行业未来的出路日益清晰,即深入改革、服务实体。具体来说就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牢牢坚守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监管。
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明确支持重点领域,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支持,特别要加快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坚守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非法集资、高利贷、骗贷等案件的防范与处置,严控外部风险传染,维护金融稳定。
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切实加强银行业改革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公司治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稳步走好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基层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社区,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将监管目标、政策、手段更好地与广大消费者的合理期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监管工具与方法,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
回顾2012:正在走向市场化
2012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很多新动向:重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的显性化、以存款利率上浮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无论是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化,还是新资本管理办法和资产证券化为银行资产提供的全新空间,乃至不良资产的化解与处置,无不昭示着:银行业正在走向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2012年6月8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即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2012年7月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将贷款的下浮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
在央行首次扩大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区间后,国内银行均采取了有差异的存款利率上浮策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策略体现了各家银行在考虑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银行对存款的需求、存款客户基础、存款客户的习惯、存款期限结构、客户对存款利率的敏感度以及竞争对手所采取的定价策略等因素自行定价的特点。专家认为,这一次利率调整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没有上浮,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基本没有上浮,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比较小,这让人感到喜忧参半:一方面表明银行的定价策略已经比较成熟,利率市场化改革很有基础;但另一方面说明银行竞争相对不充分。
影子银行风险日益受关注
临近年末,监管者在许多场合频频提及“影子银行”,如11月末,银监会党委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要求进一步强化银行业风险监管,进一步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研究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信息科技、理财业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监管措施。12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影子银行的发展将给传统银行的资产、负债、客户群体等带来更大的挤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仍然不大,但从美国影子银行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将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压力,将成为‘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不过,有学者称,对“影子银行”的规范监管将凸显银行贷款资源的稀缺性。
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强资产流动性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沉寂近4年之后重新启动。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信贷资产(如贷款等)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012年9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101.66亿元,涉及电力、铁路和煤炭等行业的近50个项目。此后,中国银行成功发行“中银2012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30多亿元。从理论上讲,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升银行资产流动性,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比重太小,对于资产负债表和盈利的影响较小,但其意义在于积累相关业务的经验。
不良贷款问题显现
根据银监会数据,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比二季度末增加224亿元,环比增长4.9%,为连续第四个季度反弹。与此前两个季度不同的是,三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小幅上升,达到0.95%,较一、二季度上升了0.01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末低0.01个百分点。然而,“不良”数据的真实性广受质疑,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资产风险并未充分暴露。“一直以来,市场所担忧的银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房地产相关领域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或地方政府债务;受经济下行特别是出口影响的中小企业贷款;产能过剩领域贷款。”业内人士推测,短期内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会有所减轻,即使不良余额和比率继续双升,也都会保持在可控水平。
2013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银行业来说,要坚定不移走改革路线,抓住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我,接受挑战。
政策带来的机遇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依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短短四句话,足以让商业银行看到明年的发展形势。因为除了人民币汇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无实质影响之外,社会融资总规模、新增贷款和融资成本无不与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是社会融资总规模。明年“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基调,意味着这些融资渠道的发展空间将得以延续。特别是适用范围极广的信托贷款,一头联系实体经济中的项目资源,另一头直接联系具体的投资人和各类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体系外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空间何在?由于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仍然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这些银行体系外的资金流将很难完全脱离银行存在,最近两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上,各种以“咨询费”和“管理费”进账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而在企业债券上,如果未来发行规模持续攀升,商业银行的承销费用继续攀升亦将是意料中的事情。 其次则是新增贷款。虽然目前还无从判断“适度增加”的尺度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信贷增长将不会比今年少,这是信贷供给端的主基调。因此,明年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会来自哪些方面?商业银行面对这些需求,在议价能力上将处于主动还是被动?这都是银行家们需要不断琢磨的事情。由于短期内息差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相对乐观的判断是,信贷供给的增加会对银行利润形成比较正面的影响。
最后则是融资成本。对于“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可以有双重思考:一是名义利率是不是会进一步下行,无论是通过降息还是改变信贷的供需环境;二是实际利率会不会进一步下行,这就与通胀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名义利率未来将趋于下行,这对银行来说恐怕不是好事。因为如果降息,银行的利差缩窄将变得更快;而供需环境趋于宽松,无疑也更会赋予企业很强的议价能力,整体来讲对银行并不有利。但如果是实际利率趋于下行,则将对银行形成利好。因为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通胀水平开始反弹,企业负担的实际利率就会减轻,这对推动新增投资是直接的刺激,进而造成信贷需求旺盛。
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银行业增速放缓。经历了2012年盈利增速放缓以后,对于明年的业绩,银行业似乎已经做好了减速飞行的准备。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3年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仍将面临多方面、较大的经营压力,整体景气度继续下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这几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银行的利润会回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二是银行息差降幅分化。今年6月和7月的两次非对称降息,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迈开了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意义极为深远。但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对于大部分依赖息差的银行业来讲,首先意味着存贷利差的挤压,银行业的暗战由此展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净息差收窄从三季度已形成趋势,只是各银行收窄的程度和节奏不一样。未来,特别是明年会更加明显。
三是个别银行资产质量或下滑明显。2012年,困扰中国银行业的因素排行榜中,上升最快的莫过于资产质量因素。持续上升的不良贷款、突然结束的“双降”局面,让2012的银行资产质量变得不同于往年。对于明年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内曾经经历了从担忧到悲观的过程。但是随着上市银行三季度的数据出炉和不断改善的经济状况,预期似乎开始好转。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明年的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但总体仍风险可控,下滑严重的仍是少数派。
四是排队上市。随着2012年的即将过去,地方银行上市的努力仍付之东流。虽然在2012年这一年,地方银行上市再成泡影,但展望2013年,地方银行上市破题也仍存希望。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拟上市公司IPO请耐心排队等候。
五是理财产品告别狂热。收益率告别高位、理财市场违规现象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201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或许将告别狂热时代。
未来出路:
深入改革,服务实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央行副行长李东荣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说,“银行业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稳健运行为前提,并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为己任。”可以说,银行业未来的出路日益清晰,即深入改革、服务实体。具体来说就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牢牢坚守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监管。
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明确支持重点领域,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支持,特别要加快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坚守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非法集资、高利贷、骗贷等案件的防范与处置,严控外部风险传染,维护金融稳定。
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切实加强银行业改革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公司治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稳步走好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基层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社区,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将监管目标、政策、手段更好地与广大消费者的合理期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监管工具与方法,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