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职思政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8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指示引发了广大技工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高度关注。思政课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拟从中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25-000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份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挖掘,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能量”。
   如何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2020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文件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将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要将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在人社部的推动下,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打下良好基础。一体化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知识构架,在教学方法上则提倡工学结合。设置学习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情境,按照六步法,即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交付展示、总结拓展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收获信心,从而培养积极进取、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以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5S管理教学设计为例
   下面就以数控车削加工岗位为例,通过5S现场管理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等工匠精神。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与价值
   以“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为核心的5S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强化学生的5S管理理念,不仅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无缝结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数控加工专业中级工二年级学生。通过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企业和职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员工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训课,具有数控车床加工的操作技能,已对5S管理有初步认知,但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在实训过程中,缺乏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尚未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自觉自愿去执行5S相关内容。
   3.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5S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执行要求,能够阐述5S管理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重要作用,并能在模拟情境中,运用5S进行现场管理与持续改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
   (二)教学策略
   本次课紧紧围绕服务专业的中心思想,以“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5S管理”为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模拟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工作要求,用5S进行现场管理。通过《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针对学习任务进行思考,学会5S现场管理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中做,做中悟”的目的。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导学
   学生自主学习5S管理动画微课,了解5S管理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职业情感,完成《5S知多少》问卷调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因材施教,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体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获得新知。
   (1)引入教学情境
   由于学生即将面临顶岗实习,因此设置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某机械制造企业数控车削加工岗位的实习员工小李每次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5S管理意识不足,现场管理与改善经常不达标,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作为即将踏入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能否用你所学5S管理理念指导现场工作,以便快速帮助小李解决问题。    (2)四个教学环节
   ①凝练新知,认知5S管理
   通过超星教学平台查看5S知多少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根据调查结果进行5S管理的课堂讨论,并整理出“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的操作要点。通过自制5S管理正误识别游戏PK,有效检验归纳总结的成果,化抽象为直观,寓教于乐,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突出教学重点。
   ②寻找标杆,感受5S管理
   首先学生观看5S管理标杆企业的视频,领悟案例中的正能量,拉近知识与学习的距离。其次根据案例,同学们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探讨5S管理对企业和员工的重要意义,再次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绘制并展示5S管理的作用的思维导图,在合作学习中体会5S管理的重要性。学生在沟通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正向价值引领,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主动肩负起民族振兴重任,为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添砖加瓦。
   ③躬行践履,体验5S管理
   创设真实工作环境,根据工作任务书,学生进行数控车削加工零件5S现场管理实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零件加工,运用定位摄影和红牌作战等方法,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5S现场管理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化。各小组分别讲解本组5S现场管理改善前后的对比,通过讲解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达到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衔接。5S现场管理的课堂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与职业责任感。同時,也让学生明白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已不局限于考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了“传授知识”与“价值导向”的协同发展,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④精益求精,养成5S职业习惯
   在5S现场管理实操完成之后,各小组通过对标5S管理检查表,进行对比发现问题,主动寻找差距。为了让评价更加专业和更加客观,课堂视频连线企业车间班长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精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根据自评和专家评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制定各自的5S提升计划。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塑造,从而化解教学难点,有效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四)课后拓展
   将个人提升计划上传至习惯打卡APP,通过每日打卡,延展深化。另外开展配套的德育活动,宿舍5S管理评比,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5S管理,做到知识学习与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实现全员、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教学反思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了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突破中职德育存在的“教育孤岛”困境,有效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同时它也符合中职学生德育大纲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更加注重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形成较强职业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原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能够学以致用,增强了他们对顶岗实习的信心和对将来职业生涯的信心。当然,5S管理理念的内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渐进过程,课堂的教学实效是否能持续,需要多种德育合力共同推进。
   三、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不能孤立。作为一线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需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等情怀,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打破“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因此,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课程思政”隐形教育力量进行深化和拓展,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同向同行,不断提高技工院校育人能力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王德炎,谢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3]吕晓翠.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0).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智慧课堂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推崇的手段之一,特殊时期纯线上教学是众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开展实践研究,根据课前对内容和学情分析设计,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的实施,总结和反思线上教学中智慧课堂需要注意的事项,为更好地开展智慧课堂的探索实施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智慧课堂;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课程设置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数量巨大的毕业生开始争夺有限的就业资源,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竞争压力激增。如何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探讨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 就业质量;课程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电商企业、店铺的网络营销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新媒体营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新媒体营销实践技能,提高毕业学生的竞争力。作为一门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在课程中以实训作为其中心环节,利用微课、动画等信息化手段,针对高职的学情,设计好各个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关 键 词] 新媒体营
期刊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一种新模式。校企合作能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与市场接轨,完美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京东方班”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道路,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校企合
期刊
[摘 要] 会计综合仿真实训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财务方面动手做账的能力,提高专业的实操能力,但目前高校都是以手工账为主,电子账为辅,且涉及业务单一,不利于学生面对具体实习,因此,通过使用手机移动终端来细分企业账务系统,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商贸类、工业类、工程类等具体行业账务处理。  [关 键 词] 会计综合仿真实训;手机移动终端;财务软件  [中图分类号] G712 [
期刊
[摘 要] 结合当前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简要阐述了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实例,探讨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相关主题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 键 词] 地方历史文化;高职思政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162-02   我国地域辽
期刊
[摘 要]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南疆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足球发展现状为例,探究南疆高校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学校体育发展的目的要求和规律,提出构建高校校园足球“联动机制”模式,实现整体思维下的系统整合,合力共举推动南疆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推动南疆高校校园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 键 词] 高校;聯动机制;模式;困境 
期刊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216-03   目前,网络已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网络素养教育是大众,尤其是广大大学生,应对更为复杂的信息
期刊
[摘 要]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以轨道交通客运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客运(站务)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探索实践“课岗对接,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并设计开发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轨道交通客运岗位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岗对接;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要构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关 键 词] 专业特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118-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