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典型试题解析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本题以历史常识“九鼎”的意义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准确的辨认。传说夏禹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从此,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九鼎成为传国重器,被视为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正确答案为D。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本题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作用为考点,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的正误,考查其辩证思维。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最后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可见,相权遭削弱但没有被剥夺,分散相权意在加强皇权,而不是追求民主,三省分工、合作,不仅强化了皇权,也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正确答案为c。
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析]本题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近代重大政治运动的立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处理能力,以及对课本主干知识类似细节的把握程度。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基督教国家”、“内战双方”,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英国表面上是因为太平天国与其宗教信仰类似,实际上是因为清政府拒绝了他们的修约要求。正确答案为A。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本题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切入,要求考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思想领域的变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作出准确的概括与辨别。清末与民初的大众传媒,谈不上飙转豹变,思想领域变化起于鸦片战争期间,民主政治起步于清朝末年。只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提供的阶段划分基本吻合、发展特点基本类似。正确答案为A。
7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本题以史学家关于近代中国的一个观点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主革命任务,并根据现代化史观把握史学家的历史研究视角。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化只是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中的一条;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而材料观点明显忽视了这一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所以D项的分析也是错误的;只有B项的分析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B。
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解析]本题通过设计的“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的情景,考查近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A项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B项是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巨作;c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较多结合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代表作;D项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正确答案为B。
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隐性结合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就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正确答案为B。
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从近年来出现的反全球化浪潮切入,考查考生对全球化影响的全面认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 一系列问题,①、②、③、④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富分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正确答案为D。
21,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廛》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谣,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阈释学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从江南士大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切入,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对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出分析。“江南士大夫的活动”考点的选择,与教材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间接依托。试题以全新的材料、独特的视角,着眼于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前两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相对容易一点。第一问,从“多以纺绩求利”、“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等信息,不难得出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两大途径: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第二问,只要圈出“导奢导淫”、“伦教荡然”、“好讼致穷”等关键词,进行整理归纳,就可以分析出士大夫活动引起江南社会风气的变化:一是崇尚奢侈;二是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三是好诉讼。第三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解题时,首先要弄明白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有哪些,如政治环境与政府政策,特别是市场、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其次应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士大夫活动究竟在哪些方面为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提供了条件,又是在哪些方面成为其阻碍者。
[参考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切入,考查中国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着眼于对材料信息的解读、知识的迁移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设问梯度明显。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信息人手,概括近代以来人们婚姻态度的变化,比较容易。第二问难度有所增加,要求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规定角度归纳近代婚俗变化的背景,并自行设定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人们婚姻态度变化的社会条件。第三问能力层次较高,要求把握不同学者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并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仅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标考查,也体现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目标考查。
[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越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 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将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王安石变法属于今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新增考点,各地模拟试卷高度关注,但多从理财角度设计问题。本题以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选取不同历史人物对科举考试内容看法的材料,从独特的视角设计新颖的问题,突出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一问需要考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整理概括。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信息含义,深入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第三问需要考生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思想与人才方面分析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达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是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微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解析]题目呈现了关于安徽古村落和布达拉宫的材料,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目标和要求方面,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第二问要求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皖南古村落与徽商的关系。第三、四问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论证、阐述“环境理念”和“完整样态”。
[参考答案](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二、试题体现出来的特点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容量明显加大,比去年多了一道主观题。试卷难度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试题材料设计超乎想象、问题设置角度特别。总体而言,该试卷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素质和潜能,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1,突出考查创新思维。一是命题者尽可能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景。未经包装的“裸题”相当少,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设计考生较生疏的材料、情景呈现的。二是命题者以独到的视角,从重要历史事件中的关键细节设置问题,注重小切口、深分析,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在多大程度上领悟了相关史实。
2,注重考查辩证思维。如第2题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唐代三省六部的分工、合作与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要看到其加强皇权的本质;第20题考查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消极影响,对发达国家也有消极影响;第22题最后一问,要求全面认识“婚姻自由度问题”,更是直接检测考生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3,注意考查阶段特征。如第6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大众传媒变迁、思想领域变化、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第7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民主革命任务的理解程度等。
4,关注时事热点,反映时代与生活。如第18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第22题主要从近代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选做题A题,以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关注史学常识与史学研究成果。史学常识与史学研究成果,包括年号、庙号、谥号,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当代史学研究的变化,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如文明史范式、全球化范式、现代化范式,等等。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这方面的考查非常突出。如第1题考查历史常识“九鼎”的象征意义;第7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明史观,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等。
6,关注过程与方法。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第22题最后一问: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本问就属于“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考查。
7依据考试说明,反映其变化,反映省情。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知识考查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而今年的试卷就反映 了这些变化。如第25题考查的王安石变法就属于今年考试说明中增加的内容。另外,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进一步体现了省情,富有浓浓的江苏特色。如第21题就以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在江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设题。
三、备考建议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以下三点应引起重视:
1,三轮复习应各有侧重,稳步推进。
第一轮复习侧重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参照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按照本地使用的教材知识体系,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确定基础知识复习的广度与深度,理清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此轮复习不适宜对教材知识结构作大的调整,而应注重知识获取来源于课本、知识复习围绕着课本、解题应用回归到课本,做到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轮复习侧重知识重组,提升能力。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依据考试说明,按古代部分、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重新整理课本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明状态,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复习侧重时事热点,查漏补缺。一是要回归课本,弄清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二是要关注“窗外事”和本地区历史,依据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问题,设置新专题,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其思维。
历史学科越来越趋向于对读取历史信息、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问题教学法,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引导其讨论,适时点拨,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材与热点问题的关系,精心设计问题,设计情景,引领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培养和提升其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试卷评讲时,力求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老师听”,变“老师讲答案、讲答题方法”为“学生审议、研究答案”,归纳解题范式。如可用多媒体投影问题,请学生说思路、说答案、说理由;或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好、中、差几份答案,请学生评议、纠错、补充;或投影正确答案,请学生对照反思,自我纠错。
3,注意渗透史学常识,关注史学研究成果,拓展学习视野。
高三历史教学还应以教材为依托,有机渗透史学常识及史学研究成果。对于文科学生而言,还应注意加强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渗透。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本题以历史常识“九鼎”的意义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准确的辨认。传说夏禹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从此,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九鼎成为传国重器,被视为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正确答案为D。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本题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作用为考点,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的正误,考查其辩证思维。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最后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可见,相权遭削弱但没有被剥夺,分散相权意在加强皇权,而不是追求民主,三省分工、合作,不仅强化了皇权,也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正确答案为c。
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析]本题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近代重大政治运动的立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处理能力,以及对课本主干知识类似细节的把握程度。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基督教国家”、“内战双方”,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英国表面上是因为太平天国与其宗教信仰类似,实际上是因为清政府拒绝了他们的修约要求。正确答案为A。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本题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切入,要求考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思想领域的变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作出准确的概括与辨别。清末与民初的大众传媒,谈不上飙转豹变,思想领域变化起于鸦片战争期间,民主政治起步于清朝末年。只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提供的阶段划分基本吻合、发展特点基本类似。正确答案为A。
7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本题以史学家关于近代中国的一个观点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主革命任务,并根据现代化史观把握史学家的历史研究视角。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化只是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中的一条;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而材料观点明显忽视了这一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所以D项的分析也是错误的;只有B项的分析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B。
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解析]本题通过设计的“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的情景,考查近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A项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B项是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巨作;c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较多结合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代表作;D项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正确答案为B。
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隐性结合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就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正确答案为B。
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从近年来出现的反全球化浪潮切入,考查考生对全球化影响的全面认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 一系列问题,①、②、③、④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富分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正确答案为D。
21,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廛》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谣,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阈释学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从江南士大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切入,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对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出分析。“江南士大夫的活动”考点的选择,与教材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间接依托。试题以全新的材料、独特的视角,着眼于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前两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相对容易一点。第一问,从“多以纺绩求利”、“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等信息,不难得出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两大途径: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第二问,只要圈出“导奢导淫”、“伦教荡然”、“好讼致穷”等关键词,进行整理归纳,就可以分析出士大夫活动引起江南社会风气的变化:一是崇尚奢侈;二是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三是好诉讼。第三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解题时,首先要弄明白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有哪些,如政治环境与政府政策,特别是市场、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其次应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士大夫活动究竟在哪些方面为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提供了条件,又是在哪些方面成为其阻碍者。
[参考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切入,考查中国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着眼于对材料信息的解读、知识的迁移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设问梯度明显。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信息人手,概括近代以来人们婚姻态度的变化,比较容易。第二问难度有所增加,要求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规定角度归纳近代婚俗变化的背景,并自行设定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人们婚姻态度变化的社会条件。第三问能力层次较高,要求把握不同学者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并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仅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标考查,也体现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目标考查。
[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越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 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将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王安石变法属于今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新增考点,各地模拟试卷高度关注,但多从理财角度设计问题。本题以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选取不同历史人物对科举考试内容看法的材料,从独特的视角设计新颖的问题,突出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一问需要考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整理概括。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信息含义,深入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第三问需要考生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思想与人才方面分析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达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是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微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解析]题目呈现了关于安徽古村落和布达拉宫的材料,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目标和要求方面,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第二问要求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皖南古村落与徽商的关系。第三、四问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论证、阐述“环境理念”和“完整样态”。
[参考答案](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二、试题体现出来的特点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容量明显加大,比去年多了一道主观题。试卷难度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试题材料设计超乎想象、问题设置角度特别。总体而言,该试卷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素质和潜能,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1,突出考查创新思维。一是命题者尽可能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景。未经包装的“裸题”相当少,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设计考生较生疏的材料、情景呈现的。二是命题者以独到的视角,从重要历史事件中的关键细节设置问题,注重小切口、深分析,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在多大程度上领悟了相关史实。
2,注重考查辩证思维。如第2题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唐代三省六部的分工、合作与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要看到其加强皇权的本质;第20题考查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消极影响,对发达国家也有消极影响;第22题最后一问,要求全面认识“婚姻自由度问题”,更是直接检测考生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3,注意考查阶段特征。如第6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大众传媒变迁、思想领域变化、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第7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民主革命任务的理解程度等。
4,关注时事热点,反映时代与生活。如第18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第22题主要从近代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选做题A题,以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关注史学常识与史学研究成果。史学常识与史学研究成果,包括年号、庙号、谥号,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当代史学研究的变化,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如文明史范式、全球化范式、现代化范式,等等。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这方面的考查非常突出。如第1题考查历史常识“九鼎”的象征意义;第7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明史观,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等。
6,关注过程与方法。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第22题最后一问: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本问就属于“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考查。
7依据考试说明,反映其变化,反映省情。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知识考查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而今年的试卷就反映 了这些变化。如第25题考查的王安石变法就属于今年考试说明中增加的内容。另外,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进一步体现了省情,富有浓浓的江苏特色。如第21题就以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在江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设题。
三、备考建议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以下三点应引起重视:
1,三轮复习应各有侧重,稳步推进。
第一轮复习侧重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参照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按照本地使用的教材知识体系,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确定基础知识复习的广度与深度,理清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此轮复习不适宜对教材知识结构作大的调整,而应注重知识获取来源于课本、知识复习围绕着课本、解题应用回归到课本,做到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轮复习侧重知识重组,提升能力。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依据考试说明,按古代部分、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重新整理课本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明状态,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复习侧重时事热点,查漏补缺。一是要回归课本,弄清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二是要关注“窗外事”和本地区历史,依据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问题,设置新专题,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其思维。
历史学科越来越趋向于对读取历史信息、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问题教学法,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引导其讨论,适时点拨,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材与热点问题的关系,精心设计问题,设计情景,引领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培养和提升其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试卷评讲时,力求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老师听”,变“老师讲答案、讲答题方法”为“学生审议、研究答案”,归纳解题范式。如可用多媒体投影问题,请学生说思路、说答案、说理由;或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好、中、差几份答案,请学生评议、纠错、补充;或投影正确答案,请学生对照反思,自我纠错。
3,注意渗透史学常识,关注史学研究成果,拓展学习视野。
高三历史教学还应以教材为依托,有机渗透史学常识及史学研究成果。对于文科学生而言,还应注意加强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