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中的“生某月”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生月”、“生某月”的卜辞,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生月”即“来月”。如:
  兹月至生月又大雨(《合集》29995)
  兹月又大雨——于生月又大雨
  (《下》18.13)
  但关于“生某月”指何时,各家的说法不尽相同。
  《简明甲骨文词典》对“生一月”、“生二月”、“生三月”、“生四月”、“生五月”、“生七月”、“生八月”、“生十月”、“生十一月”、“生十二月”、“生十三月”分别做了解释。(实际上这些解释可归并在同一词条下)如:
  “生一月,裘锡圭以为是指在本月后一个月的一月。‘今生一月方其亦有告’(《甲》三?誘六六)‘帝其及今十三月令(命)雷;帝其于生一月令(命)雷。’(《乙》三二八二)‘生一月不其
  多雨。’(《佚》三四九)一说为下一月,即二
  月。”①
  “生十二月,裘锡圭以为是指在本月后十二个月的一月。‘生十二月不其雨。’(《金》四七四)‘生十二月雨。’(《金》四八三)一说为下十二月,即十三月。”②
   《甲骨文编》“生”字条下举例:
  庚寅卜今生一月方其亦有告(《甲》3066)
  释义为:“陈梦家说,生月指来月”,继而推断“今生一月即二月”。③《甲骨文字诂林》则转引了《甲骨文编》的说法。
  《甲骨文字典》解释为“生几月犹来几
  月”④。至于“来几月”又作何解则语焉不详。如“来一月”是指一月还是二月?
  笔者就以上说法试分析如下。
  裘锡圭先生的说法,似可商榷。如上例中的 “生十二月不其雨。”(《金》四七四)“生十二月雨。”(《金》四八三)如果说“生十二月是指在本月后十二个月的一月”,那么该卜辞卜问的就是本月后十二个月的一月会不会下雨。这从情理来说,一则难以预测,再则似无太大必要。从材料上来看,《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所选录的557条关于“雨”的卜辞中,没有卜问一年以后晴雨状况的辞例。
   《甲骨文编》、《甲骨文字诂林》转引陈梦家先生说法,所言“生月指来月”极是,但由此得出“今生一月即二月”的结论,则欠妥当。
  我们认为“生某月”就是生月某月,也就是来月某月。“生十二月”就是来月十二月。“今生一月”是指来月一月,而不是二月。此短语为同位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陈梦家先生对“生某月”的释义。这在他的《殷虚卜辞综述》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只举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1.丁丑卜宾贞往,六月
  丙辰卜宾贞于生八月(《粹》508)
  2.乙亥卜生四月妹有史——今三月有史
  (《甲》209)
  3.辛亥卜内贞今一月化其ㄓ至——其
  于生二月至(《乙》7288)
  王占月今一月其ㄓ至,隹母其于生二月□
  〔《乙》7289(7288之反)〕
  陈梦家先生对以上四例的解释分别是:“六月丁丑至丙辰为40日,丙辰为七月,则生八月指丙辰卜时之下一个月。”“‘今三月’‘生四月’之对贞,知所卜是今月或下月”,“今一月与生二月对贞,可以确定生二月乃是正月后的一个月,即二月。”⑤由是观之,陈梦家先生所说的下一个月,是相对于卜问时的日期而言的,生八月是七月的下一个月,即八月。生二月是今一月的下一个月,即二月,依次类推。
  现在我们再来看《甲骨文编》及《简明甲骨文词典》所提到的关于“今生一月”的例子:
  庚寅卜今生一月方其亦有告(《甲》3066)
  陈梦家先生的解释是“‘今生一月’即即来之下月”⑥,此“下月”应当是相对于庚寅所在的月份而言,是庚寅所在的月份的下一月,即一月。所以“今生一月”是指一月而不是二月。
  甲骨文中类似的同位结构很多。如:
  1.“癸酉卜,王贞: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见方执,不其见方执?”(《合集》799)
  2.“癸卯卜,贞:翌甲辰勿呼酒大甲?”
  (《合集》1443)
  例1中的占卜是在“癸酉”这一天,所以“今”与“癸酉”是同位关系。例2中,“甲辰”是“癸酉”的第二天,所以“翌”与“甲辰”也必然是同位关系无疑。
  传世文献中有“来某月”的说法,当与“生某月”的结构和意义相当。如:
  1.惟一月丙辰旁生霸,若翼日丁巳,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霸,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
  2.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豐。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尚书·召诰》)
  例1中,一月丁巳至来二月甲子只有8天,所以来二月当指二月,而非三月。(具体说当为二月上旬)例2中,二月乙未至来三月丙午为12天,所以来三月当指三月。
  综上所述,甲骨文中生几月就是指几月,而非这个月后的某月。
  
  注释
  ①②崔恒升《简明甲骨文词典》171、17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274页,中华书局,1965
  ④徐中舒《甲骨文字典》688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⑤⑥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118、119页,中华书局,1988
  
  (通讯地址:400715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其他文献
读郑建国的花鸟画,总觉得有一股潇洒冲和之气迎面而来,那一幅幅充满灵气的画面,于淋漓磊落中尽见脱颖,心头不觉为之感动,便想起了花鸟画“艺术”来。  其实,“艺术”这个词是梵语译音,意思就是“做”,可见艺术是要花心血做出来的。但怎么做,用什么心态去做很重要。郑建国是位有学养的文化人,他爱憎分明,爱花鸟爱自然,有爱就会去“做”,有做就产生了艺术。这也许是画家的大智。  面对着一幅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画卷,无
期刊
城市佛塔佛寺建筑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著名旅游胜地,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然而摄影师没有流连于寺庙,而是捕捉了夕阳下,一位妇女在蒲甘的河流中打水的场景,画面静谧安详,又不失动感。
期刊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许多以“霸”为类后缀的新词语,比如“路霸”、“浴霸”、“词霸”、“钢霸”“考霸”等(以下简称“X霸”新词)。  尽管“路霸”、“浴霸”等新词形式相同,但是其中类后缀“霸”的语义并不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以下两大类。其一,类后缀“霸”的语义为“强横无理、倚仗权力或威势欺压民众的人”。例如“财霸”、“车霸”、“煤霸”、“油霸”、“市霸”、“血霸”、“球霸”等等(此类新词以下简称
期刊
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与台湾一水相隔。  惠安女穿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
期刊
在我国璀璨夺目的古代建筑宝库中,有一类特别引入注目的建筑物——中国著名道教宫观,道教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与佛教的佛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一样,道教也有自己特有的活动中心和宗教建筑——道观,道观的修建和命名都是十分庄重的事情,所以每一座道观的背后都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每一座道观都是道教文化的承载者,对道观的命名进行语言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道教文化。  从
期刊
先说“不律”。  这里说的“不律”不是指《荀子·非十二子》中“劳知而不律先王”的“不遵循”义,也不是《元史,来阿巴亦传》中“斩之以惩不律”的“不驯顺”义,而是指《尔雅·释器》中“不律谓之笔”的“笔”。《尔雅》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予于有韵之语,初未能研其得失,谙其良栝,又乌足以操三寸不律,而雌黄而阳秋哉?”指“笔”的“不律”又写作“不聿”,清,周亮
期刊
序言    2004年1月15日,各报晨刊纷纷报道了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审议国语教育方法最终报告的内容。以往小学,每学年所教汉字的数量都有规定,广泛流行把假名与汉字交织起来书写,如把“成长”写成“せい长”,“骨折”写成“こっ折”等等。据说,最终报告提出,停止使用这种交织书写法,而采用汉字一边注上假名的方法,十分强调学生尽早接触汉字。  明治维新以来,在国语教育领域,怎样对待汉字是个争论特别激烈的议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鲞铺》就曾说:“盖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题材,汉语形成了一大批民俗语汇。我们将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语汇系统和语汇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对蕴藏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及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分析,以期用实证的方法来对柴米油盐酱
期刊
我是在1951年在清华大学首次见到陈梦家先生的。1952至1953年我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也是经过陈先生的介绍和指导。我一直认为,陈梦家先生在古文字界有着堪称独到的造诣和成就。在陈先生涉及的学科范围内,他总是能够全面继承和综合前人,又能作出超越前人的开拓和创新。最近,感谢中华书局陆续出版《陈梦家著作集》,使我们不仅有机会重温陈先生的各种论著,而且看到若干以前未经刊布的
期刊
陈梦家先生逝世距今已经40年。此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我们不由对陈梦家的过世深为惋惜,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亲眼看到这些为数众多的出土文物,应该会向世人展示更多他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崭新见解,对此我们毋庸置疑。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日本的大学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开始接触到陈梦家的文章。当时,阅读了陈梦家的《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19期,1936年6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