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婺州窑黑釉酱釉瓷烧造工艺及其艺术品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目”一词是对我国宋元时期所产的黑釉瓷的总称。这一概念传自崇尚茶道的日本。宋时在浙江、安徽交接的天目山脉,分布着径山寺、昭明寺、禅源寺、万寿寺等巨刹,聚集着许多来自日本的留学僧人。这些名刹里当时供茶、吃茶多用一种黑釉茶盏。这些黑釉茶盏被归国的日本僧人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中的极品茶具。受到特别的重视。因为这些黑釉茶盏来自中国的佛教圣地天目山,故被日本茶道界称作“天目茶碗”(滕军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
  关于“天目瓷”的研究,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与结论。其主要的代表性意见有以下几条:其一,认为“天目瓷”既非指产品的产地。也非我国古人的叫法。而日本所称的“天目瓷”,其实质是对一类原产自中国的黑釉茶盏的总称-其二。关于流传并珍藏在日本各地的黑釉茶盏,根据其传说中的产地或釉质的特色来命名,如:建窑天目、吉州天耳、河南天目、漱户天目、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等,其三,其实在日本“天目”一词的名称本身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早期日本文献中“建盏”与“天目”是分开的,直到16世纪的文献中,才把所有黑釉瓷称之为“天日”。
  目前学术界尚不可能肯定古代日本僧人从中国带走的“天目”瓷的产地。那么搞清楚“天目”瓷的产地、品质及其生产工艺等就成了学术界的一个公案。怎样开展“天目瓷”的研究工作,别无他法,其关键就是不断地拓展和发现宋、元时期我国黑釉瓷生产的窑口。搜集和研究这些窑口所出产的“天目”瓷标本的品质和特性,从而为“天目瓷”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比较空间范围。本文拟就从婺州地区发现的宋、元时期所生产的黑釉瓷、酱釉瓷研究人手。以期就其生产工艺、产品特色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方家同行。
  宋元时期婺州天目瓷及其影响
  黑釉瓷是一种以铁元素作为着色剂的瓷器。当属青瓷中的一种。黑釉瓷器的生产与青瓷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的介绍,最早的(黑釉瓷)标本有镇江东江元光十三年墓出土的黑釉小罐。江浙地区东晋、南朝墓多出土黑瓷,唐代北方诸窑也多兼烧黑瓷,入宋以后,黑釉瓷器更有大量烧造。已发现的宋代窑址中,有1/3以上都见到黑瓷,南北都产,尤其是一种黑釉茶盏(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婺州窑作为江南六大青瓷历史名窑之一,早在西周中期就已烧制出黑褐釉的原始青瓷,到了东汉晚期,已较为完整地掌握了褐彩釉料的成熟配方,已能烧制出胎色呈灰白,釉色较厚的黑褐釉。黑褐釉作为一种青瓷釉下的装饰工艺,婺州窑自三国始至两晋、南北朝一直作为一种点缀青瓷釉面的装饰点彩工艺出现,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唐代婺州窑利用圆型大块褐斑或褐色直线纹作装饰。创烧出了青瓷褐斑花釉瓷(贡昌著《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1月,第6-7页)。入宋以来,由于受到宋代斗茶习尚的影响开始模仿福建建盏,大量烧制黑瓷茶具——州天目盏。
  关于宋元时期婺州天目瓷的品质。《中国陶瓷史》在讨论黑瓷的装饰与地方特色时这样评述道:建窑黑盏有窑变花釉者,在碗里不规则的油斑的周围出现窑变蓝色。这种窑变极其少见,流散到日本的少数几件这类茶盏,今天被评为“国宝”级文物。这类茶盏标本在众多的福建黑瓷窑中尚未发现。1977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浙江金华地区宋代武义窑址时,采集品中有黑釉窑变碗标本,可惜只采集到一件,数量虽少,但由此可知浙江地区宋代也烧制过窑变蓝釉茶盏,为研究这类瓷器增添了新的资料(《中国陶瓷史》第279页)。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宋代婺州天目瓷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收藏于浙江金华武义的一只宋代婺州天目黑釉窑变蓝釉茶盏(图一),及采集于武义宋代珠光青瓷窑址——宋代婺州窑中心窑场抱弄口窑址中的黑釉窑变蓝釉茶盏的标本(图二)。
  宋元婺州窑天目瓷的生产与烧造工艺
  婺州窑宋元时期产生的婺州天目黑釉瓷,并不是偶然,而是有其历史的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原因。据考古出土资料表明:婺州窑早在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发展阶段就已出现内外施满釉的褐釉原始青瓷。西汉中晚期出现了施有青、褐二色釉产品。东晋时已普遍采用褐色斑点装饰工艺。唐代已在总结褐釉工艺基础上。烧造出成熟的乳浊釉窑变花瓷。入宋之后,婺州窑为了适应当时的饮茶习俗和斗茶时尚,有相当部分的青瓷、青白瓷窑口出现以模仿福建黑釉建盏,烧制婺州天目瓷,这种生产发展态势一直延续至元代。
  (一)宋元时期婺州
  天目烧造窑场分布
  这些青瓷、青白瓷、彩绘瓷兼烧婺州天目黑褐釉、酱褐釉产品的窑口主要分布在:金华市婺城区、武义县、浦江县以及衢州市龙游县、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等县市。现根据器型、釉质及品种功能将婺州窑宋、元时期烧造婺州黑釉酱釉天目瓷代表性窑口简单介绍如下:
  1 武义县熟溪街道抱弄口宋代珠光青瓷古窑群
  抱弄口宋代珠光青瓷古窑群,位于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温泉度假开发区抱弄口村,共有烧造宋代珠光青瓷碗盏为主的龙窑36条。据笔者调查,在部分窑址堆积层中发现有大量的黑釉盏(见图一)——婺州天目瓷的残片,估计约占其青瓷产品的1/3左右。此地所产的婺州天目盏在造型、釉质等特征之上已基本接近当时的建盏黑瓷产品。在少部分产品残片之中已出现了代表当时建盏工艺水平的兔毫、油滴及蓝色耀斑窑变的效果。这说明抱弄口所出产的宋代婺州天目盏已具有极高的品质,是宋代婺州天目代表性窑口之一。
  2 衢州柯城区全旺乡尚轮岗窑
  尚轮岗村位于衢州市柯城区东南约二十公里,村南为仙霞岭山脉边缘,名称大山岗。从大山岗山峰下来的河,绕村北流入衢江。该村周围古窑址很多,有冬瓜潭窑、沈家山窑和白岩坞窑等。尚轮岗村冬瓜潭窑质地较好,品种较多。既有青瓷,又有彩绘瓷、黑瓷。从其堆积层遗物来看,以青瓷、青褐瓷为主,彩绘瓷次之,黑瓷较少。其所产的婺州天目黑釉碗为敞口,斜弧腹,深腹,小圈足,深灰胎,施黑釉,仅圈足部分无釉。黑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泽度较差(柴福有著《衢州古陶瓷探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4月)。   3 衢州江山市碗窑
  碗窑窑址群位于衢州市江山市碗窑村。从窑址调查情况分析,江山碗窑窑址群及衢江区的一些窑址均有发现仿烧黑釉产品,一般多见于南宋时期,有的在元代仍在烧制。这类黑釉瓷(图三)从器型和胎釉来看,与福建建窑黑釉瓷基本相似。但与建窑产品相比,胎质相对粗糙,釉色发色较差,欠光泽度(见柴福有著《衢州古陶瓷探秘》)。
  (二)宋元时期婺州
  天目瓷工艺及特色
  婺州黑釉、酱釉瓷在宋元时期的生产工艺。有三条鲜明的发展主线。其一,模仿宋代风尚流行的建盏。生产婺州天目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二,为适应和满足出口瓷的销售和需求,迎合国外市场的消费群体审美标准变化,在建盏型制和釉质特色上作了创新变革,生产“灰披天目”瓷。其三。为满足国内传统市场的消费需要,生产传统黑釉、酱釉瓷。宋元时期婺州天目瓷在器物形制、胎体结构、釉质发色、装饰艺术、窑具及装烧方法等工艺方面有什么特征和特色昵?简单分析如下:
  1 器物形制
  根据窑址考察与婺州地区各县市博物馆收藏及当地民间藏家的藏品综合调查,宋元时期婺州天目瓷之器形,主要有盏、碗、钵等。
  (1)盏。盏即指用来盛茶装酒的小碗或杯。婺州天目盏,从器形分有五式。
  ①Ⅰ式,宋代婺州天目盏(图四)。束口、尖唇,唇下有茶线一圈弧腹下收,小圈足。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釉黑色,釉层较厚,胎色灰褐(见柴福有著《衢州古陶瓷探秘》)。
  ②Ⅱ式,宋代婺州天目盏(图五),敞口、圆唇,口沿下略束,以作茶线。斜腹下收,小圈足。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釉成酱褐色,釉层较薄,唇沿呈紫褐色。胎浅灰色。
  ③Ⅲ式,宋代婺州天目盏(图六),侈口、圆唇,腹壁,小圈足。圈足与肩垂直,挖足较浅略高于肩,内留有挖足乳突。内外口沿施青灰釉,以作茶线。内施黑褐满釉。外施黑褐色半釉。胎浅灰色。
  ④Ⅳ式。宋代婺州天目盏(图七),直口,尖唇,略内收,圆弧直壁,底圆内收,小圈足。内外施酱褐色釉。釉层较厚,底足留有积釉,唇薄釉呈浅酱色。底足露胎,胎色灰白。
  ⑤Ⅴ式,元代婺州天目盏(图八),敞口、圆唇,圆腹壁、小圈足。内外施黄褐釉。外釉施釉不及底。胎浅灰色。
  (2)碗。一种敞口小底的圆形器皿。婺州天目碗,从器形可分五式。
  ①Ⅰ式,宋代婺州天目碗(图九),敞口、圆唇、斜直腹壁,圈足。施酱黑釉,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胎色呈浅灰色。
  ②Ⅱ式,宋代婺州天目碗(图十)。敞口,圆唇略内束,斜直壁。圈足。施黄褐色酱釉。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胎色呈砖红色。
  ③Ⅲ式,宋代婺州天目碗(图十一)。敞口,圆唇外翻,斜弧腹壁,圈足。施酱黑釉,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胎色呈灰黄色。
  ④Ⅳ式,宋代婺州天目碗(图十二)。敛口、圆唇、弧腹下斜收、小圈足。内底饰一朵暗花。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釉层较厚。匀净光亮,口沿内外似兔毫。胎灰色(见柴福有著《衢州古陶瓷探秘》)。
  ⑤Ⅴ式,宋代婺州天目碗(图十三)。葵口、圆唇外翻、斜腹微弧、圈足。外壁成瓜棱形,内壁俯视呈葵花状,内底饰一花芯。内外酱褐色满釉,圈足内无釉,内壁出筋特别明显,胎灰色(《中国陶瓷史》2004年第281页)。
  (3)钵。敛口,鼓腹盛水、茶、饭等日常器皿。婺州天目钵,可见有二式。
  ①Ⅰ式,宋代婺州天目钵(图十四)。敛口、鼓腹、圈足,内施黑褐色釉。唇沿内侧括釉露胎,外壁施釉不及底。胎色呈浅灰色。
  ②Ⅱ式,宋代婺州天目钵(图十五)。圆弧外翻、束口、圆鼓腹、圈足。内外施黄褐酱釉,内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胎色灰白。
  (4)执壶。盛水注水之器。婺州天目水注见有两式。
  ①Ⅰ式,宋代婺州天目执壶(图十六),盘口成粗颈,丰肩双系,圆腹弧线下收,饼形足,短流,盘口于流成直线处置一扁柄与上腹相连。施黑褐釉,施釉不及底足,釉薄无光,胎呈浅砖红色。
  ②Ⅱ式。婺州天目执壶(图十七)。浅盘口、盘唇内束、细短颈、丰肩,圆弧下收、圈足。于细颈处对称置圆条系,短流。口沿于壶肩与流成直线置扁柄。施深黑色釉,底足无釉。壶身釉面已剥,露灰色胎。
  (5)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婺州天目梅瓶(图十八)见有一式。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略胖。施黑褐釉,釉层较厚,有细裂纹片,施釉不及底。胎呈深灰色。
  2 胎体结构
  (1)胎质:婺州天目瓷之坯料均采用当地所产之含铁量较高的瓷土或瓷石粉碎加工而成,由于产地不同,及所取泥层不同。故其胎质呈色亦不同。见有深灰、浅灰、灰白、黄白、砖红等色。
  (2)胎体:婺州天目瓷、盏、碗、钵相比较。盏类器皿口唇较薄,碗类次之,钵类则较厚。笔者测量了采集自浙江金华武义抱弄口窑址出土的瓷片30余片及采集自当地婺州天目盏10余只。其口唇平均厚度为0.36厘米。盏壁平均厚度为0.5厘米,圈足平均厚度为0.6厘米。口、足比例为:10-12:4。
  就整体而言,婺州天目瓷胎质结构致密,胎色呈深灰、浅灰、灰白之色,从残片断面结构来看,胎骨致密结实气孔少见,瓷化程度高。
  3 釉质发色
  婺州天目瓷之黑釉着色剂成分主要为含铁的氧化物,黑釉中同时含有微量到少量的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铬等其他着色剂。虽然含量很低。但对其色调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陶瓷史》中的介绍:1977年国家建材总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对从东汉到元代南北方17个地区和窑口的21种黑釉标本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其中一项对武义黑釉瓷的主要着色剂Fe2O3的含量及次要着色剂氧化锰(MnO),氧化钴(CoO)、氧化铜(CuO)、氧化铬(Cr2O3)进行测定:   主要着色剂铁含量:5-6%
  宋吉州永和窑黑釉最低,为2.97%
  北宋浙江武义黑釉最高,为9.54%
  次要着色剂含量:
  MnO:0.05-3.77%
  CoO:0.01-0.03%
  CuO:0.01-0.02%
  Cr2O3:0.01-0.09%
  南方黑釉中的MnO含量普遍高于北方。前者MnO含量一般在0.19-1%之间,而北宋武义黑釉中的MnO含量甚至高达3.77%。北方黑釉中的MnO含量介于0.06-0.11%之间。
  正是以上北宋武义黑釉瓷中如此高的含铁量和含锰量,致使婺州天目黑釉瓷的釉面玻璃晶相结构破坏。所以武义窑所产的婺州天目瓷的玻璃釉面光泽较差。一般均处于一种亚光的状态。不过从具体的器物来分析,也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北宋婺州天目盏黑釉品相好者亦见有其黑如漆,光可鉴人者。
  此外。婺州天目北宋黑釉茶盏中,窑变蓝釉最为引人注目。此种窑变蓝釉盏,如前所述故宫博物馆来武义考察调研时曾发现半只。如图片一所示为笔者采集于武义的一只北宋婺州天目窑变蓝釉盏。这只窑变蓝釉婺州天目盏,其蓝釉呈放射线状,自上而下,向盏底放射,其蓝光在褐色基釉的衬托之下,映出灿烂夺目的蓝色变幻的美丽光晕。
  4 装饰艺术
  婺州天目瓷主要以其黑如漆色的黑质取胜,其装饰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窑变:窑变是一种泥土与窑火的艺术,一般难为人所控制,但其呈现出的装饰效果有窑变蓝釉(见图片一)、银色兔毫(图十九)、金色兔毫、鹧鸪斑、玳瑁斑等。
  (2)印花:印花即在器物之上刻印纹饰以作装饰的一种表现技法。婺州天目瓷印花较为少见,目前只见有在衢州市衢江区九华外宅西乌出土天目盏之中有花芯图样印纹。
  (3)造型:婺州天目盏,一般按建盏之形制来仿烧,但婺州天目之中见有葵花形天目盏一只,并内心亦印有一朵花芯以作装饰。此盏1980年6月衢江全旺凉棚窑址采集,现藏衢州市博物馆。造型特色中,浙江武义抱弄口宋代古窑场生产的婺州天目盏,在盏器之底足上最有特色。其一,圈足与肩垂直。其二,挖足旋削草率。留有痕迹。其三,盏内底为平底。这三点与建盏有明显区别。
  (4)口沿施白,青灰釉一条边带装饰,以示茶盏之茶线,此亦为婺州天目盏之装饰的手法之一种。
  5 窑具与装烧
  从窑址调查实际情况分析,婺州窑尚未发现专门单独烧造黑釉瓷的窑址,其所产的婺州天目黑瓷均与青瓷或青白瓷同窑烧造。
  烧造的方式主要有匣钵装烧。精品黑釉盏以单独匣钵单体装烧,一般黑釉粗瓷亦有叠烧的方法以提高产量。器物装烧时一般以圆形泥饼垫烧。
  烧造龙窑,其窑床一般宽为2米左右。筑在邻河10-20度斜坡之上,一般长者可达30余米,短者亦不会少于15米。
其他文献
“掩户留春笑我痴”。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的这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他朴素办公室的装点物,也是他当下工作、生活第二春的写照。  在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肖良平眼里,74岁的孟繁锦,现在比在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长任上还忙。2004年担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以来,每天七点多就到办公室,“每年在外地的时间达百天,今年前七个月在外地的时间已超过五十天。”  记者首次接触中国楹联学会,也是首次接触到的一个早上七点
期刊
还有多少古代艺术品散落民间?  在国内,铺天盖地的古玩鉴赏将七千万收藏大军个个变成了火眼金睛。这火眼金睛里。半是对古玩的真知灼见,半是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对华夏灿烂文化艺术的热爱和与之伴随的“天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火焰,大有燎原之势。一次次“海选”,一次次“寻宝”。促使人们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犄角旮旯都搜寻挖掘得差不多了。  在国外,因文物持有者知识的贫乏。家族传承的脱节,晦涩难辨的方块字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尚未到而立之年,正随交通部水运研究所方仲甫先生、中央民族学院石钟健教授研习中国海外交通史。当时,交给我的课题是“古代航海的导航技术研究”。几年下来,虽有两篇习作刊发。却未能解决我国汉代之前的导航问题,以致不得不把着眼点放在搜寻更早的商周史料上。为此,当时的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陈遵妫教授给我引荐了其好友胡厚宣教授。由此,为我开启了研究古玉之缘。  那是1982年5月的一个周日上午。
期刊
害虫对文物的损坏  昆虫对文物的危害  文物中有大批有机质文物,如纸张、书画、古籍,漆器、木器、竹器、丝毛棉麻织品、毛皮,皮革,羽毛品等。含有对害虫而言比较丰富的食物来源,如淀粉、大量的植物纤维、蛋白质之类的物质。而文物库房一般“小气候”比外界相对稳定,温湿度变化缓慢,各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对文物的直接影响较小。以上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昆虫生长、繁殖。  文物害虫属于仓库害虫的一部分,大约有30多种,目前
期刊
李庚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对绘画更加痴迷,秉承其父李可染训教,钻研水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上声誉日隆。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称其“血液中流淌着父亲李可染先生对神秘崇高的宇宙精神悠然神往的可贵品质。对自然神性有一种发自灵府的会意……山水风云无言大美。水墨语言的玄化鸿蒙,在他看来都是道通天地的律动,他所做的就是‘从而和之’让气韵发自笔端……把父亲早年的墨戏和晚年的抽象推到了一个风神飘举的境界,他的
期刊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主要收藏匾额与楹联。迄今为止,收藏木石质匾额六百余面,木石质楹联数十幅,并应用匾额与楹联相互组合的艺术方式,搭建了展陈框架。古人匾联的匹配方式,千余年来已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正是这种收藏与应用,使笔者对楹联的兴趣愈发浓厚,尤其是对楹联理论研究更为关注。  楹联界定  什么是楹联?按粱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所言:“楹联。也称楹贴。后世题联于楹柱,故名”。梁章钜关于楹联的界定十分
期刊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制,马韵升先生主编的《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选》,不禁让人喜出望外。该书上下两册,大八开本,一共遴选了330名书法家的364幅作品,从书法体例来看,包括了行、草、隶、篆、金文、甲骨文等,以行书楹联数量最多。从楹联作者来看,包括了明、清、民国以及当代著名楹联大家,充分地反映了楹联在我国传承的盛况。  该书右页为楹联图片。印刷得漂亮精致;左页是文字,
期刊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以“慈禧太后”闻名于天下。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操持国柄48年之久,影响深远。而作为一个女人。或者是一个普通人来说,她爱好京戏、摄影,还不时舞文弄墨、写字作画,而且对于宫廷瓷器的烧制也是情有独钟,用力颇多。从目前清官留存的慈禧时期的上万件器物来看,无论在器物样式、纹饰图案还是釉彩色泽上,都体现出了“老佛爷”的个人爱好与审美情趣,而如此众多器物的存在,足见瓷器也是
期刊
春节贴年画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其中的木刻年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大多先用手工刻版,然后手工套色刷印。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艺术特点。传统木刻年画盛行于明清时期,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  新年画全称为木刻新年画。它不同于传统的木刻年画。是指1939年冬天后,中国共产
期刊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星罗棋布,出土玉器的时间没有东北地区、东南地区早,数量相对也少,但占有天时地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华远古文明、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主要有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玉器、陶寺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玉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