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语文课堂 激发个性飞扬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从创设情境、个性化课堂两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一些措施与见解。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教学 创设情境 个性化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活化语文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合作探究。活化语文课堂,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现师生灵活互动、激情投入的活力课堂。下面谈谈我对活化高中语文课堂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以“活”促学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巧妙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标准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欣赏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首先师生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二)妙创抢答情境,凸显求知个性。
  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有自己的个性,学习生活才有兴趣。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集体合作,保持学生盎然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师问:“王维的诗有什么特点?”知道的学生很自豪地把以前学过的王维的诗及其特点回答出来,及时表扬好的同学。马克·吐温说:“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促使所有的学生都在预习下一课时积极地搜集或复习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上课时能自我表现一番。要是教师问:“这首诗写得这么美,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知道的学生肯定会抢着回答,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后他们肯定会去探究下一课诗词的优美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从而自然地形成学习兴趣,凸显求知个性。
  二、个性化课堂,以“活”促学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品”语文。
  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去品语文。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能紧紧地吸引著学生。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例如在讲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时,老师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穿着严整,表情严肃,用低缓而深沉的男中音进行饱含深情地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宽厚、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因此,好的语文教师是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诵读训练的,由老师来朗读课文,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二)自主探究,彰显文本个性。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堂语文课的学习新知部分犹如乐曲的曲中,因为起调的设置悬念,“曲中”才能引人入胜。学习语文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的过程。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锻炼能力。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周朴园是个十足的反面形象,是不是他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了呢?”学生的讨论很踊跃,虽然这些讨论有悖于已成的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使作品的形象更丰满,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确定目标,不必拘泥僵化的现成答案,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张扬,塑造了学生完整的主体,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生成,彰显了语文个性。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在学习中不断完美人格,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头脑会想、双手会做、眼睛会看、耳朵会听、嘴巴会讲,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彰显智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黄英猛.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9):288.
  2.王旭平.活力语文的打造:从“享受语文”开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09):78-79.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循着这样的思路,结合教学的实际,不断摸索,经过整理和筛选,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六“变”思路,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先生”变“学生”  育人者先自育,这虽不是什么新思想,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过,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谓“自育”,不但要进行连续不断的进修、学习和钻研(如进修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
期刊
摘 要:《青玉案·元夕》创作于辛弃疾南归之初。词的上阕写了元宵之夜的盛大景况,下阕写了词人邂逅美人的情事。词人初到临安,恰逢元宵灯会,充满了新鲜感,偶遇美人,让他怦然心动,不可得让他更为孤独。  关键词: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新鲜感 孤独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期刊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的语文课堂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它将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对于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我们将如何处理好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文章有感情地朗读  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饱含着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以及自己过去对母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阅读就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的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
期刊
《报任安书》是一篇书信,是司马迁饱含血泪之作。字里行间感情复杂,志气盘桓,悲痛之中有决心,耻辱之下有激愤。这对于相隔两千年的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字义和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难度,阅读时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  其实本文中有个反复出现却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字,可作为研读本文的关键,即“辱”字。它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除了第一次表示客气,其他都与司马迁所受的耻辱有关。施辱者是当朝天子武帝,受辱者是当
期刊
摘 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尝试“换位”这种思维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在感知、理解、探究课文时能促进学生沟通情感,想象创造,陶冶情操。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换位”,真正达到移情体验,探究感悟。  关键词:换位 情感 体验 探究 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理
期刊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广泛阅读,加强实践,这样才能求得实效。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强调: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这其实就是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学不容忽视。但是当前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提到作文便“谈虎色变”,害怕写作文,逃避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究其原因,关键有两点:一是书看得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除了几本教科书很少有人去接触那些名家名篇,少积累甚至没积累。二是练笔练得少,一件事如何将它讲明白,一句
期刊
诗画作文即指通过梳理教材中易于进行相关训练的文本材料,构架低年级学生诗画作文系统中的教材配套系列。不断寻找低年级学生学习、生活中较为聚焦的系列专题,构架低年级学生诗画作文系统中的生活配套系列。尝试以诗画作文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兴趣,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诗画作文评价标准等。笔者力图通过对低年级诗画作文的研究,让诗画成为低年级学生作文的独特手段,借助想象焕发童心的独特魅力,从而让作文成为学生情
期刊
一个人最大的转变是观念的转变,作文教学上最大的转变也是观念上的。造成当今作文教学“无序性,随意性,低效性”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作文教学观念的严重滞后。  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新观念、新理念的几项“之最”(下文即将详细阐述),在学术界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其“最”如此,其“状”又如何呢?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竟大相径庭,这也无怪乎当今作文教学的效率低得让人瞠目了。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是以“品味时尚”为话题,
期刊